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臺灣正體. 工具. 郭東修 (1962年9月14日—2013年9月1日),綽號 冬瓜 , 台灣 知名 禮儀師 、殯葬業者。 因為郭東修對 台灣喪葬 流程和生命禮儀服務的了解,常常受到 台灣 的談話性 綜藝節目 邀約成為特別來賓,在節目中談論有關 喪葬 的內容,而被演藝界稱為「殯葬達人」, [1] 但因為後來罹患癌症,導致 心肺衰竭 ,病逝於 台北榮民總醫院 [2] 。 2013年1月30日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局長 黃呂錦茹 公開頒獎表揚郭東修20年來安葬兩千無名屍入土為安,成為民間殯葬業者獲 臺北市政府 表揚的第一人。 [3] [4] 生平 [ 編輯] 早年曾為 台北市 萬華區 艋舺角頭 「 芳明館 」的 殺手 、 大哥 。 出獄後金盆洗手,從開花店(菩提心)起便親力親為。

  2. 死亡後,依臺灣傳統習俗安排殯葬事宜處理的時辰非常快,通常約死亡後2日內即 出殯 ,主要的理由是在死者面容遺體變化發臭前須將死者安葬,好讓家屬日後留下美好的回憶。 安葬 的方法,原有內葬與外葬兩種,凡非意外死亡者,可埋於室內;若意外橫死或自殺者,埋於室外。 [10] 喪禮流程,各地略有不同,一般大概如下: [11] 裝殮:人死後由近親為死者梳髮更衣,男性在頭上戴花環插 羽毛 ,女性在 頭巾 上塞 檳榔 ,背部背一背袋,然後移屍地上,將身體上下肢曲折,縛於胸前,成 蹲踞 狀,用裹屍布來包屍,露出頭部,放在住屋中柱下以供弔祭。 訃告:喪家在門口豎一根竹枝表示喪忌,青年向親友報喪。 告別:親友知情後,就到喪家弔喪,並觸摸死者右肩,向死者話別,頌揚死者生前德行,慰問遺族。

  3. 葬禮 ,也稱 葬儀 、 葬喪 、 喪禮 、 殮葬 、 白事 或 後事 ,是一種社會儀式,正式標誌一個人的 死亡 ,也是一種處理 屍體 的禮儀。 世界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禮形式。 葬禮的歷史和人類文明一樣古老。 例如 石器時代 的墓葬中,死者的肢體經常按一定格式擺放過、屍體塗有象徵鮮血和生命的紅赭石,墓穴中有 陪葬品 等。 從 人類學 的角度看,葬禮是讓活人用非破壞性的方式向死者致意,把由於人的死亡而被擾亂的社會關係重新平衡起來,它可以維持社會的凝聚力並防止社會崩潰。 宗教葬禮 [ 編輯] 基督宗教 [ 編輯] 基督宗教 (包括 天主教 、 東正教 、 新教 )葬禮由 牧師 或 神父 主持,在墓穴周圍舉行禱告願死者 安息 升入天堂。 有時候前半部分在 教堂 舉行。

  4. 訃帖是以 郵遞 或 快遞 方式送到府上報喪的 柬帖 ,俗稱爲「白帖」或「報喪帖」。內容方面包括了死者的簡介、治喪地點、喪葬方式、舉殯日期和時間、家屬、承辦單位或治喪委員會的聯絡方式,以便親戚、朋友、 同鄉 、 同事 、 同學 等人接收有關消息。 [24]

  5. 中國殯葬史. 中國境內流行許多葬禮,有 土葬 、 火葬 、 水葬 、 天葬 、 崖葬 、 懸棺葬 、 塔葬 、 海葬 、 樹葬 、 花葬 等。. 漢族為代表葬禮是土葬,在古代,土葬最能表現階級和等級的差別,故夏,殷等朝代都用土葬,《 周禮 》對土葬有極詳細的規定 ...

  6. 中國殯葬史. 中國境內流行許多葬禮,有 土葬 、 火葬 、 水葬 、 天葬 、 崖葬 、 懸棺葬 、 塔葬 、 海葬 、 樹葬 、 花葬 等。. 漢族為代表葬禮是土葬,在古代,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故夏,殷等朝代都用土葬,《 周禮 》對土葬有極詳細的 ...

  7. ,是 逝世 者家屬用來向 親族 、 親戚 、 親友 及公眾人士報喪的實用文書,以 報刊 、 電視台 、 電台廣播 、 電話 、 電報 、 傳真 、 柬帖 或 電郵 等媒介發布關於某人逝世的消息。 訃告通常附有逝者的 傳記 ,內容包括逝者的姓名、年齡、生卒日期、 治喪 事宜、舉殯時間和地點、喪葬方式、家屬或治喪委員會名單、聯絡方式等,根據不同的方式也稱爲「 訃文 」、「 訃聞 」、「 訃報 」、「 訃電 」、「 訃帖 」或「 訃音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辭源. 「訃」,從言,卜聲。 本義指告喪,即通報某人逝世的公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