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1日 · 我國開放4種新冠肺炎疫苗,也開放混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公布4款疫苗包括混打共6種組合的7天內副作用統計,發現接種疫苗後,前兩天的全身性症狀以疲倦、肌肉痠痛、頭痛最常見,發生比例最高的第1劑是AZ,第2劑則是莫德納,最低的 ...

  2. 2024年5月18日 · 有關疫苗副作用和不良反應,根據指揮中心指引,施打AZ疫苗或莫德納疫苗都有可能會出現接種部位疼痛、腫脹、瘀傷,身體感到無力、疲倦,還有可能發燒、畏寒、頭痛、噁心、肌肉痛、嘔吐、接種部位出現硬塊、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 Covid-19 疫苗的作用原理是什麼?
    • 接種 mRNA Covid-19 疫苗會改變我的 DNA?
    • 接種 Covid-19 疫苗注意事項!誰不能接種?
    • Covid-19 疫苗會有那些副作用?
    • 什麼時候輪到我接種?
    • 接種完 Covid-19 疫苗後多久我可以得到保護力?
    • 接種疫苗後假使又感染 Covid-19,會增加疾病嚴重度或影響治療效果嗎?
    • 接種 Covid-19 疫苗後,我仍需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嗎?
    • Covid-19 疫苗會影響人的生育力?

    目前核准使用的 COVID-19 疫苗,包括 mRNA 疫苗與腺病毒載體疫苗兩種。 mRNA 疫苗含有一段可轉譯成 SARS-CoV-2 病毒棘蛋白(病毒結構蛋白之一,為目前 SARS-CoV-2 疫苗選定之疫苗抗原)的 mRNA,接種後在人體細胞質內製造棘蛋白此疫苗抗原並釋出細胞外,進而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對抗 SARS-CoV-2 棘蛋白的細胞免疫力與體液免疫力。 病毒載體疫苗則是利用攜帶有 SARS-CoV-2 棘蛋白核酸序列(DNA 核酸序列)的腺病毒,接種後在人體細胞內製造 SARS-CoV-2 棘蛋白此疫苗抗原並自人體細胞釋出,誘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保護力對抗病毒入侵。

    否。COVID-19 mRNA 疫苗不會以任何方式改變您的 DNA 或與您的 DNA 產生交互作用。mRNA 疫苗作用機轉是教導人體細胞自行產出 SARS-CoV-2 病毒蛋白質片段(疫苗抗原),進而誘發體內產生免疫反應。疫苗中的 mRNA 永遠不會進入細胞核(人體 DNA 存在的地方)。 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疫苗是利用修飾後的腺病毒做為載體,病毒的 DNA 嵌入可表現 SARS-CoV-2 病毒棘蛋白的基因,此腺病毒不具人體內複製力、亦無人體致病性。接種後進入人體宿主細胞內表達疫苗抗原( SARS-CoV-2 棘蛋白),進而誘導宿主對該疫苗抗原蛋白產生免疫反應。由病毒載體所攜帶的基因片段並不會嵌入人體的 DNA。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以避免疾病本身的症狀與疫苗不良反應相互混淆。 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 2 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 AstraZeneca COVID-19 疫苗與注射後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有關聯,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 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性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做休息,並觀察至少 30 分鐘,無恙後再離開。 接種疫苗後 28 天內,若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 1.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 2.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 3....

    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 (≥38℃ ),一般約 48 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 48 小時、 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

    在 COVID-19 疫苗接種計畫實施初期,疫苗的供應量受到限制,故需擬定優先接種對象並依序施行。為維持醫療量能、防疫量能、維持社會運作、維護長者及高危險群健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擬定 10 大類對象為接種對象,指揮中心將依據疫苗供應量依序開放接種對象。對象及優先順序為: 1. 醫事人員 2. 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 3. 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 4. 因特殊情形必要出國者 5. 維持社會運作之必要人員 6. 機構及社福照護系統之人(或)其受照顧者 7. 維持國家安全正常運作之必要人員 8. 65 歲以上長者 9. 可能增加感染及疾病嚴重風險之疾病風險族群 10. 50–64 歲成人

    疫苗注射後,身體需要時間產生保護性抗體,疫苗接種後一般約 2 週後開始產生保護力。完成 COVID-19 疫苗所有劑次接種,才能確保疫苗保護力持續較久。 取得緊急使用授權之臨床試驗資料顯示,需接種兩劑之 COVID-19 疫苗,第二劑接種後 7 至 14 天開始產生保護力。 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後推行疫苗政策國家如以色列的實證顯示,接種一劑 Pfizer/BioNTech 疫苗後 14~20 天保護效力近六成,但疫苗保護力持續多久未知,目前仍建議完整接種所需劑次,才能具足夠保護力。 需注意的是,接種疫苗後,仍有少數機會會罹患 COVID-19。因此即使完成 COVID-19 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感染風險。

    接種 COVID-19 疫苗後,大部分人體內會產生對抗 SARS-CoV-2 的免疫力,因此假使又感染到 COVID-19,疫苗接種後體內產生之細胞性免疫力與體液性免疫力將使疾病表現較輕微。另接種疫苗不會影響藥物對 COVID-19 的治療效果。

    疫苗保護力並非 100%,且目前接種疫苗的人數仍為少數。故在疫苗涵蓋率仍不高的情況下,為預防疾病的發生、保護易感族群,建議即使完成 COVID-19 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對 COVID-19 疫苗對生育力有不良影響。 將 COVID-19 疫苗與生育能力做關聯性的說法是推測性的,目前的科學數據並不支持這種說法。 COVID-19 疫苗的動物實驗並未顯示疫苗對生殖系統有直接或間接的生殖毒性。生殖毒性試驗的初步結果亦顯示,COVID-19 疫苗並未對男性精子數量造成影響。

  3. 其他人也問了

    • BNT疫苗是什麼?BNT疫苗由德國BioNTech及美國輝瑞合作開發,為mRNA疫苗,用於預防COVID-19,已通過WHO、歐盟等其他先進國家及我國緊急授權使用。
    • BNT疫苗的防護力如何?依據目前臨床試驗結果資料,BNT疫苗接種完成2劑、接種7天後,保護力約95%(90.3%~97.6%),疫苗的保護效果需視接種對象的年齡或身體狀況而異。
    • BNT疫苗有什麼副作用?哪些人不適合接種?BNT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
    • 哪些人可以施打BNT疫苗?指揮中心BNT疫苗接種規畫,原先僅針對12歲至17歲青少年優先造冊接種,其餘BNT則會開放預約平台意願登記。但31日再宣布,有登記意願、尚未接種過疫苗的18歲至22歲民眾也可優先接種。
  4. 1 天前 · 日前疫苗一、二劑開始施打,接種對象年齡再擴大,某些疫苗的副作用在青少年族群可能的身體不適引起家長的憂心,而年長者在接種後也可能出現發燒、頭暈、畏寒、手臂痠痛! 因應此狀況,「 安納爵 」品牌創辦人簡蕙琦營養師表示:「適度補充維他命 C+D 能幫助降低因免疫反應所引起的不舒服,如果平常沒有習慣從食物持續補充,則建議先選擇優良保健食品來補充平時攝取的不足。 針對市售維他命 C 或 D,該怎麼挑選有效且能吸收的安全產品,簡蕙琦營養師提供三好原則給消費者參考- 好劑型、好複方、好品質 分別如下。 原則一「好劑型」

  5. 2 天前 · 1、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 2、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 3、運動耐受不良(如走幾步路就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 4、暈厥(昏厥) 5、呼吸急促. 不過,李秉穎提醒,幼兒有時不擅表達胸悶、胸痛等症狀,因此家長可能須多加注意一些非特異性、與心肌炎有關之症狀,包含嘔吐、冒冷汗、無法進食、倦怠等,雖然不一定是心肌炎,但若出現這些非特異症狀,應儘早送醫檢查。 (延伸閱讀: 首批45萬劑幼兒莫德納上午抵台 7月21日開放施打 ) 幼兒莫德納疫苗劑量? 需接種幾劑? 各劑之間需間隔多久? 6個月至5歲幼兒應接種2劑基礎劑,每劑劑量為0.25ml(含25mcg mRNA),而2劑中間需間隔4至8周以上。 不過,醫師李秉穎提醒,6個月至5歲幼兒施打莫德納前,應經過醫師評估後再進行接種。

  6. 2 天前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28日)表示,針對大劑量接種的副作用,參考國外文獻,主要還是接種部位疼痛或紅腫較常見,尚未看到嚴重不良反應,心肌炎也是施打2劑較容易出現,會請該院心臟科醫師加強後援,持續追蹤觀察。. 針對恩主公醫院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