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6日 · 治療幾天後,病情沒惡化,但老先生還會喘,一直擔心吸不到下口氣,常常按壓床邊的呼叫鈴,家屬也常著急地直接衝去護理站叫人。 護理師看過後覺得還好,住院醫師也被要求來看了好多次,調調吸藥頻次,安撫病人後就離開了。

  2. 2020年6月25日 · 1.葛蕾絲缺乏情緒管理與社交技巧。 她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難過、生氣或失望的情緒,也不具備適當的應對技巧,才會影響到她的人際關係。 2.葛蕾絲的爸媽一直幫她脫離不悅的情緒。 葛蕾絲的爸媽為她貼上「敏感」的標籤,並以保護她為己任,想盡辦法不讓她覺得不愉快。 我的建議如下: 1.訓練葛蕾絲的情緒控管技巧。 葛蕾絲需要學習她這個年紀應具備的應對技巧,並要學著相信自己有能力感受各種不一樣的情緒。 2.她的爸媽要學習訓練技巧。 葛蕾絲的爸媽必須從「救星」變成「教練」。

    • 從超自然神秘經驗到客觀體系
    • 全觀與微觀醫療之爭
    • 過度推論與被權威壓制的醫療
    • 現代醫療的興起,牽動醫病關係
    • 對分科化微觀醫學的再省思
    • 面對多重疾患,分科制度有不適合的地方
    • 開創「人本醫療」的新模式

    醫師這個行業幾乎跟人類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很長一段時間,醫療與宗教活動密不可分。那時的巫師同時扮演神職人員、藥師和醫者的角色,透過占卜、巫術和草藥替人治病,或減輕人們的病痛。在定居社會形成後,才逐漸分工,出現比較專職的巫師、助產師、草藥師和正骨師等與醫療有關的職人。 古埃及著名的御醫印和闐(Imhotep,或翻譯為印和泰,西元前2,700年左右)便是集祭司、醫師、建築師於一身的傳奇人物,後來被埃及人神格化,成為醫學之神。同樣地,早期中國和希臘都有將重要醫療人物奉為神明的實例,並且有主宰健康與醫療的神祇。 一直到西元前3,000年至500年之間,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中國、希臘等地分別出現脫離宗教活動的醫學,醫療才開始與宗教或超自然神秘經驗分道揚鑣,改為對疾病和人體進行客觀的觀察,試著對各種病症...

    希波克拉底學派認為疾病是人體受到擾動,失去自然的平衡所造成的。致病的主要原因是決定生理韻律的四種體液(血液、黃膽汁、黏液和黑膽汁)失衡,而體液的運行又與自然環境的要素(氣、火、水、土)與四季變化有所互動,且由於體液的比例不同,導致每個人的特質或脾氣有所差異。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體有自癒的能力,因此醫師千萬不要過度介入干涉,而要藉由仔細觀察與檢查病人,預測病情的可能發展,從旁幫助回復自然平衡的狀態。治療的方針在於修復自然環境,考量病人的體質,給予必要的引導,重建病人與環境之間的適當關係,助其恢復健康。 用今天的術語來說,希波克拉底學派可說是「自然醫學」或「整全醫療」(holistic medicine)的早期倡導者,以全觀角度看重病人的整體需要,而非只關注疾病。雖然體液學說已經不再被現代醫學所採用...

    希波克拉底的學說經過子弟兵的推展,逐漸廣為人知,可是後來卻臆測多於實際觀察、空泛理論取代實證經驗,也演變出現許多互相較勁的學派。經西元2世紀的蓋倫醫師重新強調解剖和生理的實驗研究,指出人體的運作法則及致病機轉,並留下大量的著作,才使醫學踏入科學的領域。 可惜的是,蓋倫還是秉持「至高無上的神已經決定完美構造與功能」的堅定信仰,不免用猜測和推論去填補他所未知的現象,試圖建構他的醫學體系;加上他只能用動物進行解剖,導致學說出現許多與事實不符的內容。他死後由於沒有人敢挑戰其權威,因而嚴重壓抑後續對醫學的探索與實驗。再加上羅馬天主教會對自然科學和醫學的貶抑,使得西方實證的醫學傳統消沉了長達1,500年之久,一直到文藝復興之後,西方奠基於科學的醫學才又復甦起來。 這1,500年間,西方的主要醫學學說傳入...

    16世紀到19世紀中葉,由於人體解剖學興起、各種科學的發達以及實驗方法精進,讓醫學對生理、病理機制的了解有長足的進展。可惜受限於麻醉、手術滅菌和製藥技術的缺乏,醫師能夠給病人的治療仍然相當有限,與一兩千年前希波克拉底和蓋倫醫師所能做的相去不遠,多半只能從旁給病人有限的藥物和消極療法。可是醫師所扮演關懷、鼓勵、陪伴、引導病人的角色,卻為醫師留下穩固的專業與人性化形象,使得人們對於白袍醫者表達由衷尊敬、信任、託付與期待的心理。 當19世紀中期手術麻醉與滅菌技術發明之後,外科手術治療突飛猛進;進入20世紀之後,藥物研發、抗生素、精密診斷儀器、維生醫療設備將醫療帶進黃金發展期,成為醫師診斷與施予病人積極治療的利器。 很弔詭的是,比起100年前,今天的醫師和醫療能夠給病人的診療與救治範圍大得多,但是在...

    現代醫療的制度與臨床模式主要是建構在化約主義科學的基礎上。醫學將人體劃分為眾多由重要器官所形成的生理系統(如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再由依此系統分設出來的專科醫師,分別探討每個器官病變所產生的病理現象,並加以細分與鑽研,提出治療方法。 我們可以從一個數據的變化看出化約主義醫學的進展動能:1975年出爐的國際疾病分類碼第9版(ICD-9),於1994年轉變為現行的第10版(ICD-10),這兩個版本雖然僅一個版本之差,但是疾病診斷碼數卻從17,000個大幅增加到超過155,000個!這表示醫學仍繼續快速朝「將病症與診療做更細微深入區分」的方向前進。 目前臨床醫療照護的主要模式,是按照病人的最主要病症與診斷,由一位專科醫師擔任病人在住院期間的主治醫師;病人從入院到出院,都由這...

    醫學上的分科制度,對病人照護是福也是禍。這套制度曾促使醫療突飛猛進,可是當人口快速老化,大多數病人不再是單一病症時,過於講究專業領域和分工的分科制度就很難運作,也不是對病人最有利的醫療照護方式。理想上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方式,應該要因應病人的需求,由全科醫師或不同科專業人員組成的團隊共同照護。 澳洲第一位獲得加護醫學專業資格、也是臨床加護醫學教科書的作者肯‧修曼醫師(Ken Hillman)曾對現今的醫療模式提出深切的省思,認為現行的醫療鼓勵個別專精,卻忽略整體卓越。分科愈來愈細,技術愈鑽愈深,醫術精湛的專科醫師名利雙收,可是不同科與不同醫師之間大多各做各的,未能形成一個整體行動協調一致的醫療系統。 他認為,建立在個別醫病關係上的現行醫療文化,主要是可以讓醫師得到直接的滿足感。如果要改變成以團...

    這個發展方向對台灣來說,挑戰應該很大,但是卻無法迴避。台灣民眾擁有100%的就醫選擇權,而且信任專科名醫,普遍沒有家庭醫師或全科醫師的認知。要建立相關的觀念與行為,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我們也看到愈來愈多以病人為中心、跨醫療領域或跨科整合的努力與成果。像是老年醫學科、重症醫療照護、疼痛治療、安寧療護、癌症共同照護、整合醫療照護病房、高齡病房等。最近衛福部和部分醫界人士有意仿照英美加等國家的做法推動「醫院整合醫學專科醫師」(hospitalist)的制度,也就是設置一群固定在病房照顧住院病人的專責醫師,以輪班的方式提供病人24小時不間斷的醫療照護。這些醫師對該病房屬性的病症診療有比較廣泛、全方位的訓練,能夠提供病人比較全面的照顧。事實上,20年來國內陸續有急診專科和加護病房重症專科的設...

  3. 2020年3月14日 · 心理健康. 先認識肌膚,再來學保養! 從青春痘到「加齡」的皮膚養護. 作者 趙昭明主講 吳立萍整理. 2020-03-14. 只要搭配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皮膚就能保持健康水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愛美是人的天性,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肌膚完美無瑕,因為好皮膚可以帶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其實,皮膚不僅僅只是「外表」而已,它也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如果將人體比喻成一棟房屋,皮膚就好比是房屋外牆,可以阻擋外界風吹雨打及任何侵襲,保護身體內部器官得以正常運作。 皮膚科趙昭明醫師,帶大家檢視膚況,一起打造護膚好習慣。 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提供。 現任皮膚科診所院長的趙昭明醫師,擁有皮膚科及內科的雙專科,以及20年豐富臨床經驗。

  4. 2018年11月1日 · 作者 茱迪斯.歐洛芙(Judith Orloff). 2018-11-01.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共感人」會把身邊的正負能量全吸進肌肉、組織與器官之中。. 好處是,我們能在心中感受到他人的活力、快樂與愛,因而身心舒暢;然而,我們也感受得到他人身體的不舒服、壓力與負面 ...

  5. 2016年12月20日 · 他的 陳情全文 如下:. 一、安樂死資深媒體人傅達仁特為全民請命,仿效歐美先進國家,通過「安樂死」法案,以因應高齡社會配套長照政策所造成國家資源之浪費,及老人及其家人之痛苦。. 二、達仁現年84歲,奉獻台灣一甲子,曾是籃球國手,代表台灣榮獲 ...

  6. 2015年3月28日 · 」這個專題刊出後引起相當熱烈的回響,語文老師、學者與作家紛紛表示現代年輕人的語言真的病得很重,需要即刻治療教育部也很貼心地迅速回應了這個訴求。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