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臺灣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 臺 ,是 臺灣 於1948年3月12日所成立的 保險公司 ,其前身包含 大成火災海上保險 及其他11家保險公司。 沿革 [ 編輯] 臺灣產物保險懷德大樓. 1946年3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委託 大成火災海上保險 概括承受其他在11家 日資 保險公司,並由 臺灣銀行 、 臺灣土地銀行 、 第一商業銀行 、 彰化銀行 、 華南銀行 、 臺灣航業 、 臺灣鐵路管理局 等單位投資共 舊臺幣 1,000萬元所組成臺灣產物保險;6月大成火災海上保險在臺資產被接收,同月「 臺灣產物保險公司籌備處 」成立。 1948年3月12日,省營事業單位「 臺灣產物保險 」成立,為目前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險公司。

  2. 漢朝 侍中 臺崇後代。. 年輕時研究 經學 ,專修 京氏易 ,此外還善於 圖讖 、祕緯、 天文 、 洛書 、風角、星算、六日七分之學以及 望氣 、占候、推步之術。. 臺隱居在 商洛 南山教授門徒 [1] 。. 漢趙 劉曜 時發生災異,劉曜下詔公卿推舉博聞直言之士一人 ...

  3. 明台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 明台產險 ,是一家總部設於 臺灣 臺北市 的 財產保險 公司, 日本 MS&AD保險集團控股 旗下 子公司 之一。 [1] [2] [3] [4] 創辦人為 林攀龍 。 歷史 [ 編輯] 1961年8月28日,明台產險召開成立大會。 1961年9月22日,明台產險正式開業。 2003年7月31日,明台產險以 股份轉換 方式成為 第一金融控股 之子公司。 2005年9月2日,第一金控轉讓明台產險全數 股權 予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明台產險併入 三井住友海上集團 ,明台產險商標套用三井住友海上集團標誌。 2009年1月1日,明台產險與「日商三井住友海上火災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分公司」合併,明台產險為合併後存續公司。

  4. 臺產 (?—?),字 國雋 , 十六國 時 上洛 人,《 易經 》學者、 占卜師 、政治人物。 生平. 漢朝 侍中 臺崇後代。 年輕時研究 經學 ,專修 京氏易 ,此外還善於 圖讖 、祕緯、 天文 、 洛書 、風角、星算、六日七分之學以及 望氣 、占候、推步之術。 臺產隱居在 商洛 南山教授門徒 [1] 。 漢趙 劉曜 時發生災異,劉曜下詔公卿推舉博聞直言之士一人。 大司空 劉均 推舉臺產。 劉曜親臨東堂,派人策問臺產,臺產陳說災異發生的原因。 劉曜看了他的回答後覺得不錯,親自召見他,並讓他代理博士祭酒、諫議大夫,領太史令,又轉太中大夫。 臺產後又歷任 尚書 、光祿大夫、太子少師,位 特進 ,賜爵關中侯 [1] 。 先世.

    • 史前時期
    • 荷治時期
    • 明鄭時期
    • 清治時期
    • 日治時期
    • 戰後時期
    • 外部連結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到臺灣之前,元朝汪大淵所著之《島夷志略》中提及「琉求[註 1]」居民會「釀蔗漿為酒」,而荷蘭的《巴達維亞城日記》於1624年2月記載「蕭壠產甘蔗」,可以知道臺灣平埔族可能最晚在14世紀時就已經知道種植及利用甘蔗,惟是否已經知道利用甘蔗製糖則不得而知。而清朝的《番社采風圖》的「糖廍」圖中人物以漢人為主,似乎製糖業技術為漢人所有,平埔族並未掌握製作蔗糖的技術。

    荷蘭統治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漢人來到臺灣耕種,並且鼓勵漢人種蔗製糖,1638年時來臺的漢人已經有1萬到1萬1千人左右:15。1644年1月18日,荷蘭東印度總督送交阿姆斯特丹總公司的報告指出臺灣所生產的糖約有90萬斤(9000擔[註 2]),至1652年,甘蔗種植面積達到稻田種植面積的1/3:25。當時主要出口對象是日本,1636年時外銷給日本的白糖有1萬2042臺斤,紅糖11萬0461臺斤:16,而1652年的外銷數量為8萬擔(約4800公噸):25:27。 166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為鄭成功所敗,退出臺灣後,荷蘭東印度公司便將其經營的製糖業重心移到爪哇,日後將其發展成世界重要糖產地,此外也使得東亞砂糖從歐洲、波斯市場消失:19。

    明鄭時期,由於鄭軍有缺糧的問題,故鼓勵種稻,糖產量一度下降,後來劉國軒受命從福建輸入新種蔗苗,並且從泉、漳聘請製糖名師改良技術,臺灣糖年產量達到18,000公噸:26:28。此一時期臺灣糖業的主要出口對象仍然是日本,藉此換取製造火器需要的銅鉛等金屬:18,1682年時輸出到長崎的糖有9,923擔,此外在1677年5月有一筆英船福爾摩沙號載運臺灣糖到印度的記錄:26。

    臺灣為清朝所統治之後,製糖業依然持續發展,而糖廍主要集中於今天的臺南一帶,清末時有八成糖廍都集中於此:78。而相較於荷蘭與明鄭對糖業採取政府掌控專賣的態度,清朝對於糖業的發展較為自由放任,不過基本上不太鼓勵製糖,而是鼓勵種稻,如高拱乾的《臺灣府志》中便有收錄〈禁飭插蔗併力種田〉一文:20。清朝初期臺灣糖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往江蘇、浙江等地販售,雖有四川糖與之競爭,但臺灣糖仍佔有一席之地,此外也持續對日本出口:27。由於製糖業的日漸興盛,當時在臺灣的一些通商口岸,形成了專門經營食糖買賣郊商,如臺灣府城三郊之一的糖郊李勝興、笨南北港糖郊、鹿港糖郊金永興等等,而鹽水港一帶也有不少糖郊活動,而除了糖郊以外,艋舺泉郊金晉順也有出口臺灣糖的記錄:24。而除了江浙市場外,康熙末年臺灣糖已逐漸進入渤海沿岸市場...

    日本在取得臺灣之前,一直是砂糖進口國,造成相當程度的入超,而日本主要的進口對象便是臺灣,從17世紀便開始進口,而在清乾隆年間成書的《續修臺灣府志》即提到日本長崎最喜歡臺灣貨,臺灣生產的白糖、青糖、鹿獐等皮「價倍他物」,故日本取得臺灣之後積極發展臺灣糖業,以求日本食糖的自給自足。 明治時期 日本剛開始統治臺灣時,糖業的生產仍由傳統糖廍進行,直到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12月成立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並於今高雄橋頭設置臺灣第一座新式糖廠「橋仔頭製糖所」後,改變了臺灣糖業的生產方式:50。而在臺灣製糖成立前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已於1900年1月請正在訪美的農學博士新渡戶稻造協助調查各國糖業與糖政設施,而後新渡戶博士在詳細調查,並在歸途上視察埃及與荷屬東印度(爪哇)等地的糖業:40。之後新渡戶博士...

    戰後,台灣糖業公司(簡稱台糖)成立,接收日本資本家所留製糖產業設備,並修復於戰爭中毀壞之生產設備。因臺灣在戰後初期的經濟型態仍是以農業為主,台灣糖業公司所帶領之製糖產業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於往後數十年間為臺灣賺進大量外匯,並因此在臺灣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950至60年代,台灣糖業公司更因大量外銷製糖產品,成為當時臺灣最大的企業。後來,隨著國際糖價長期低迷及生產成本過高等因素,臺灣製糖產業開始沒落。 1990年代,過去曾是其周邊居民就業與經濟重心的製糖工廠紛紛遭裁撤或合併,其中僅有少數轉型為觀光糖廠或繼續維持運作。此外,亦有少數私人糖廠自日治時期或戰後初期創業,並仍有幾家維持運作,如新南糖廠。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臺灣糖業圖(1934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台灣製糖工廠百年文史地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陳治玄.閒話台灣糖業.科學發展 457期.20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台灣鳳梨種植場. 售賣中的台灣鳳梨. 台灣鳳梨 是指種植在 台灣 的一些 鳳梨 品種,是台灣中南部重要的經濟 水果 。 2010年生產四十二萬公噸,產值 新臺幣 七十億 [1] ,大部份內銷,出口約佔百分之五 [2] 到一成 [3] ,當中出口到 中國大陸 的約佔九成 [4] 。 名稱 [ 編輯] 鳳梨在 中華民國國語 中又叫「 鳳梨 」或者「 鳳梨 」,在臺灣與 福建省 又叫做「 旺來 」。 因為香港吃到的鳳梨大部份都由 菲律賓 進口,所以部份香港新聞媒體認為「鳳梨」不等同於「鳳梨」 [5] [6] ,並用「鳳梨」泛指台灣出產的鳳梨。 台灣鳳梨在科學上的分類,都是 Ananas comosus, 同屬一個 種 (species),只是 變種 上有所差別,亦即是 亞種 之下,再低一級的分別。

  6.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為 台糖 ,是 臺灣 農產業 規模最大的 企業 之一,於1946年5月1日成立,當時名為 臺灣糖業有限公司 ,在接收日本所屬在臺各糖業相關機構後,於1947年1月19日將 總部 搬遷至 臺灣 臺北市 ,等舊會社民股處理完畢,才於1948年9月3日正式召開股東大會並報工商部(今 經濟部 )核准登記,改制為 股份有限公司 [1] [2]:23 [3]:3 [4]:126 。 而由於台糖各事業部多位於 南部 ,為活化資產及便於調配資源,2005年10月7日召開臨時股東會、通過修改公司章程,將總管理處(總公司)由 臺灣 臺北市 遷至 臺灣 臺南市 臺糖研究所 用地,並於同年12月19日起開始辦公。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