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7日 · 霸凌本身是權力的鬥爭一種出自人性的原始宣告最令人心酸的多數人往往起於厭拒霸凌憂懼霸凌因而勉力使自己充做強者最後竟成了不折不扣的霸凌者。 1973年環宇出版社的《家變》初版,與2000年洪範出版社的新版。 哲學家叔本華羅素的兒女們這樣回憶父母親. 雖則全書鑄型來自大環境,《家變》畢竟只是虛構的小說。 我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的自述,他和母親那些劇烈的爭吵,以及怨毒的指控,甚至互毆扭打,最後就是分居兩地,決裂24年互不探訪,直至母親離世。 只要提到叔本華,他與母親的關係必然受到檢視,有些作者(例如寫世界哲學史的威爾杜蘭)還說,他是最孤獨的哲學家,沒有母親、沒有太太、沒有子女、沒有家庭、沒有朋友、沒有國家。

    • 故障中的情緒開關
    • 家長們緊繃的情緒風景
    • 現實世界中,孩子是局外人還是局內人?
    • 情緒維修中,請改道!

    那什麼是「情緒開關」(Emotion Switch)呢?它又扮演什麼重要的角色? 從網路圖片中最能恰當理解(讀者只需要搜尋emotion switch並點擊圖片,就能看到一個個開關插圖)。本來,情緒控管應該就像是開關一樣,依照不同的情境、個人的教養環境、人格特質,表現出強弱有別的情緒反應。但是,近年來卻越常遇到孩子的情緒反應失控、不受控或無法控制的狀況。 有些孩子不再能流暢地情緒轉移,自己不能輕鬆有意識地約束與「切換」(switch)情緒。以下,筆者簡單整理出3種有關「情緒開關故障」的觀察: 1.情緒變化幅度越來越劇烈 2.情緒轉換的時差越來越短 3.後續效應越來越拉長 此時,部份家長或師長多半會優先給張「標籤」,分好類再說: 「會出現這個狀況啊,就是孩子的情緒商數(emotional Qu...

    而在討論孩子這種情緒開關故障現象之前,筆者想先談談「親職角色」的進化情形,將原本的家長屬性,分流為「專業/非專業」的父母(這裡的非專業並非貶義),或許可以比較好的釐清「現場」。 為什麼同時標註「專業/非專業」呢?這就不得不提及伴隨著網路發展而擴大渲染的各種「家長群」、「親友團」、「育兒群」、親子教育權威等等各種教育新舊知、親子權威發言、各種教育論述的摘要、類新聞的教育農場文等等(包括本文也算在其中),大量頻繁地衝擊家長既有的教育認知與慣性,令原本提心吊膽的家長更加如履薄冰,也令原本打定主意「照豬養」的家長們變本加厲地依賴「本能教養法則」。 在如此兩個極端拉扯過程中,家長們其實或多或少都陷入某種動輒得咎的「教養泥淖」中動彈不得──針對孩子的某個反應,採取A方法,立刻又有說法說會出現哪些哪些後續...

    真要說造成孩子情緒開關切換故障的病灶,筆者認為,還是與「情緒的水土不服」有關。這麼形容好像削減了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不過仔細想想,也可算是滿精準的註解。 當孩子習慣於「虛擬世界」,無論是YOUTUBE、IG、手遊、FB等等,連帶便降低了他們對「現實情境」的掌握度與認知能力,進而容易產生適應不良的情形。畢竟,現實世界總是比較複雜。只需要一遭遇挫折(挫折反彈程度因人而異),又無法馬上遁入「虛擬」中,挫敗的情緒壓力便會快速堆積,甚至產生「藥物禁斷現象」(drug withdrawal),類似於中止服用某種藥物時會出現的無法自我控制的情形。 此時孩子遭遇的,可不是「單一禁斷」(對現實感到不適),而是「雙重禁斷」(對現實感到不適,又不能遁入虛擬世界)。一方面,明明身處現實世界,卻混淆了虛擬世界的體驗反...

    諷刺的是,當許多家庭中大人小孩都人手一台switch的時候,實際上,許多我們身邊的孩子卻正陷入無法適當切換情緒而不自知的困境(也算是貼合了近日電玩流行時尚話題?) 而家長們真正要做的,是協助他們更好認知現實、脫離對虛擬世界的需求感。很多家長認為,我的孩子打遊戲只是一種休息,但事實上,我們不能逃避面對的問題時,基本上所有電玩遊戲的本質,好聽一點,是讓遊戲玩家能暫忘現實的壓力與煩憂,難聽一點,就是想盡辦法剝奪孩子的感知能力而盡可能滯留其中。因為一切發生在現實的不愉快,到了虛擬世界裡都不再重要,也因為虛擬世界的一切都如此平靜而受控,因此孩子的情緒感知能力也隨之降低。 別認為孩子玩遊戲會因為過關或失敗而有興奮與難過之情就叫做「情緒」,那不過僅可稱之為「條件反射」。一旦走出螢幕,所有現實情境不再如遊戲...

  2. 2019年7月21日 · 首先,家庭暴力指的是家庭成員間出現身體、精神、或經濟上的暴力行為,除了配偶和血親、姻親關係外,近年為了因應恐怖情人事件,也加入親密關係伴侶適用家庭暴力法,讓情侶、前任男女朋友都列入此法保障的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親家」不包含在這邊定義的家庭成員內,「我的爸媽跟我老婆的爸媽打架,他們有構成家庭暴力嗎? 」王泰翔律師出了一道陷阱題,答案是否,由於姻親關係在立法上的規定並不包含「血親之配偶之血親」,因此華人社會說的「親家」關係並不適用家庭暴力防治法。 再來,家庭暴力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四種形式:肢體暴力、精神暴力、經濟暴力、性暴力。 肢體暴力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也是一般大眾最容易理解的家暴行為,只要是徒手、使用物品造成對方身體傷害,例如先生毆打太太、拿東西砸傷太太,都構成肢體暴力。

  3. 2023年6月6日 · 採訪前我做了些功課因此對目睹兒有了基礎的概念親自看見聽見感受到父母或家人激烈衝突的場面或許沒有受到直接的生理傷害但心理極有可能受到創傷以致影響之後的認知情緒處理甚至對身心的健康成長都有深遠巨大的影響

  4. 2020年6月15日 · 2020-06-15. 影響子女發展的因素不在於父母是否維持婚姻而是父母的關係與情感連結品質。.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近日,通姦除罪化的議題吵得沸沸揚揚。. 在成人世界中,男歡女愛雖屬自由,但在三人難解之餘,婚姻關係中的夫妻很容易忘記,自己 ...

  5. 2019年7月27日 · 前面談了高衝突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生理和心理層面的虐童問題以及家長錯誤的教養和相處模式容易造成下一代的悲劇複製但除了等到事件發生再透過司法與社福單位介入補救之外我們有辦法趕在家暴發生之前先預防嗎

  6. 2019年1月17日 · 2019-01-17. 人群包圍家暴父親的住所被民眾拍攝下來。 圖片來源:截取自爆料公社臉書專頁。 新北市一名男子因為兒子跑腿買的肉圓沒有加辣對兒子暴力相向的事件因為母親錄影並上傳到社群網站引起各界關注這件事情後續的討論除了肉圓名店一夕爆紅而大排長龍外大致上的討論可以被分為家庭暴力與針對家暴者的私法正義這兩塊問題。 重新看待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與受暴者. 依據家暴防治法的定義,家庭暴力是指針對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 其本質是針對具有親密關係之人的暴力行為。 當我們看到家暴事件時,第一時間的反應往往有「不忍」與「憤怒」這兩種,我們會同時對受暴者感到同情、對家暴者感到憤怒。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