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17日 · 2023-12-17. 撫養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可能對家庭造成額外的壓力在那些家庭裡用心良苦的父母親們最後可能會被成年子女認為過度介入愛批評未給予足夠支持或教養方式不當。 圖片來源:BestPhotoStudio/Shutterstock. 今年25歲的索珊娜,人生從來沒有順遂過。 儘管她生來有天才級的高智商,也無法彌補從小到大,那被焦慮和學習障礙深切影響的日常生活。 成長過程中,父母幫她找來治療師、身心科醫師、教練、學習專家,求助過各式各樣的支援資源。 索珊娜高二那年,父母才知道她染上酗酒的惡習。 她在參加學校活動時,酒精中毒被送急診。 醫院的人通知索珊娜的父母,說她嚴重酒精成癮,建議他們把她送到加州納帕市參加30天的康復治療計畫。 離開計畫沒幾週,她的酒癮又犯了。

    • 一場戰爭,五個好友,五種命運
    • 德國克服歷史工作的高點
    • 如果不是我們的父母們,還能是誰?
    • 希特勒的自願執行者們
    • 我們內在最敗壞的那部份

    劇情描述5個20幾歲的年輕柏林人,在1941年夏天,因為戰爭的緣故即將各自踏上各自的人生路途。他們以為這場戰爭幾個月內就會結束,他們的人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遂約定了那一年的耶誕節在柏林重聚。威廉(Wilhelm)帶著弟弟弗里德荷姆(Friedhelm)從軍,為實現父親「為德國帶來更好未來」的願望,踏上了往蘇聯的東方戰場;夏洛特(Charlotte)暗戀威廉卻不敢表白,也去了東歐的前線在野戰醫院擔任軍護;餐廳服務生格莉塔(Greta)與裁縫師猶太人維多(Viktor)相戀,被視為種族恥辱,努力的想為維多找到生路,也想在那個亂世靠自己的歌聲出人頭地;維多在格莉塔幫助下逃離德國,最後還是被解送到東歐,在前往集中營的路上逃亡,與波蘭反抗軍一起對抗納粹軍隊,最後必須持槍與昔日好兄弟為敵。 那大時代裡的...

    《我們的母輩父輩們》的故事由劇本作家科迪茲(Stefan Kolditz)參酌霍夫曼父親及其他士兵參戰的親筆日記,花費6年時間寫成;同時製作團隊收集了無數史料,諮詢許多史學專家,影集段落間也穿插著紀錄片影像。這種力求真實性的拍攝方式,使得影集難以被純粹歸類為劇情片或紀錄片。 近年來德國電視製作的高品質影劇節目幾乎都有此特色,例如同樣是第二公共電視台於2008年推出叫好又叫座的紀錄電影「德意志人」(Die Deutschen)就是這種歷史娛樂(Histotainment)或紀錄劇(Dokudrama)代表;而《我們的母輩父輩們》一方面力求真實,另外一方面又設計了張力十足的情節,更把這種文類發揮到極致,上映後便獲得國內外無數大獎,包括巴伐利亞電視獎、德國電視獎、德意志學院電視獎、艾美獎等等。德國...

    這部影集成為關注焦點,不只因為其美學表現、流暢敘事,還在其中呈現出的許多爭議。 首先,善惡之間的界線與敵友之分不再那麼明確。德軍中當然充滿著許多狂熱的納粹份子,可是也有好人,甚至也有受害者,例如軍護夏洛特想醫治蘇聯傷兵卻被軍醫拒絕;威廉看到同僚受蘇聯勸降放下武器時,沒有譴責,只是同情地說了句「祝好運」,他自己也逃離了德軍軍旗,成為叛國者。可是這些都是受到希特勒感召,熱愛祖國而上戰場的人哪。他們不符合戰後黑白分明的歷史教科書描述,不符合極端邪惡的納粹份子形象。 其次,劇中描述波蘭反抗軍也反猶。例如波蘭反抗軍說猶太人與共產主義者及俄國人一樣壞,「我們會像淹死貓一樣淹死猶太人」。面對波蘭觀眾的質疑,製片認為歷史上,波蘭確實也存在著反猶主義者,影集裏放入這些片段,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史實,也是創作者的...

    1996年,哈佛的歷史學家哥德哈根(Daniel Jonah Goldhagen)出版其研究大屠殺的論文《希特勒的自願執行者們──平凡的德國人以及大屠殺》(Hitlers Willing Executioners. Ordinary Germans and the Holocaust),德文版同年上市,在德國引起了極大的爭辯。該書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德國會發生大屠殺?哥德哈根討論大屠殺發生的歷史條件,不同於其他學者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談集體服從權威以及邪惡化,他認為納粹時代的平凡德國人們,一樣有其自身對納粹政權的評價判斷,也作出了自己的決定。換句話說,這些平凡無比的人民,在自己能夠決定的範圍內,主動參與了反猶主義,成為大屠殺的推動力。 更爭議的是,哥德哈根反對德國人在獨裁政權下不得不服從的說法。...

    有幾幕我無法忘懷。影集開始時,弗里德荷姆整理行囊,準備跟隨哥哥上戰場。在已無空間的行李箱裡,他堅持從書架上拿了幾本書塞進去。弗里德荷姆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是一個詩人,他代表的是我們想像中的德國──那個思想家與詩人之國。這樣一個國家,卻成為摧毀人類文明之國家,如同一開始拒絕開槍的弗里德荷姆,最後也放下了詩集,成為一個主動射擊敵人的忠誠士兵。 他以自身靈魂的毀滅,見證了上戰場時他對哥哥泣訴的那句話:這場戰爭,將會把我們內在最敗壞的那部份顯現出來啊。 另外一幕。威廉奉命去燒毀戰場上一個俄羅斯家庭,他提著汽油,闖入了他以為空無一人的平房。進了房子,看到的景像是,一對年老的俄國夫婦坐在餐桌前用餐,老夫婦與他相望,彼此靜默不發一語。在那個衝突即將爆發的時刻,老先生緩緩地提起茶壺,倒了一杯茶想請這位闖入他家...

  2. 2022年2月6日 · 如果你有打算為人父母或是已經是為人父母必須知道父母自身的態度將決定子女在父母心目中成為什麼樣的人這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但是身為父母你認為你的孩子有能力還是無能有用還是無用你知道你的教養觀點會帶來什麼終身的 ...

  3. 2024年3月7日 · 換句話說,對於索爾貝婁而言,五任妻子、三兒一女,並不是他人生最重要情感寄託。. 他甚至愛朋友遠過於愛親人,包括他原生家庭的父親與手足。. 格雷格透過回憶錄意在說明,他如何在這樣一個父親的影響下,困頓掙扎活出自己人生;格雷格從一而終 ...

  4. 2021年11月13日 · 作者 朴又蘭. 2021-11-13. 童年得不到母親的愛而滿懷怨恨這份創傷會如何影響未來的人際關係?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京熙在幾乎都是女性同事的公司上班曾經與惠成走得很近京熙將年紀較大的惠成當成是自己的姊姊發自內心地喜歡惠成也覺得與惠成相處非常自在。 在京熙眼中,惠成不但長得漂亮、性格也好,能力更是出眾,是京熙羨慕與追隨的人。 公司裡的女主管也喜歡京熙和惠成,所以三人非常要好。 然而,從某天開始,京熙覺得主管似乎更喜歡惠成,也更照顧和信任惠成。 當京熙對主管的反感和不滿開始逐漸出現後,一些小摩擦也隨之發生。 在一項眾人合作的計畫中,京熙接手了部分的業務。 這項業務的決策需要經過大家共同決定,然而京熙卻擅自做主,之後才向主管報告,這件事引發了雙方的激烈衝突。

  5. 2018年11月22日 · 寫給每個糾結親子問題的靈魂沒有一個傷比父母否定自己更痛楚. 作者 徐志雲. 2018-11-22. 圖片來源:Unsplash. 11月10日,《獨立評論》刊登了我的書《讓傷痕說話》書摘:〈 如果制服包裹了青春,脫下校園生活之後,是否有人已經支離破碎?. 謝謝獨評 ...

  6. 2020年4月11日 ·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公布數據,2019年有54,473對夫妻離婚,也就是說每天有將近150對夫妻離婚,有200個孩子正在面臨家庭分離。 而沒有離婚、但處於高衝突家庭孩子,可能比我們想像還要更多。 很多父母在處理自己婚姻困境時,與孩子失去了愛連結,賴芳玉律師將之稱為「愛失能」。 那麼,這群愛失能孩子,他們心聲是什麼? 有什麼話想說? 他們又該何去何從? 賴芳玉律師鼓勵孩子書寫創傷,試著改寫自己人生劇本。 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提供。 愛與恨中情感糾結. 小珍有記憶以來,父母就是爭吵不斷。 印象最深刻一次,媽媽鼻梁被打斷了,她和姊姊躲在房間好幾天,只能抱在一起哭。 父母一度決定離婚,後來又說為了孩子不離婚,於是一家四口又繼續過著爭鬧不休日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