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情感性疾患」是已達診斷標準的嚴重情緒障礙,本研究室著重在重鬱症及躁鬱症兩疾患。 在過去近十年間,透過與全國各地之醫院合作,持續收集並追蹤數百位重鬱症及躁鬱症患者的資料,如基本人口學資料、訪談臨床症狀、神經認知測驗、睡眠問題、自填式 ...

  2. 我們的研究. 本研究室以複雜性狀為主,涵蓋精神疾病 (如情緒障礙、物質依賴)與其他身體健康狀態 (如睡眠、代謝症候群、肥胖)。 研究族群則包括病人、一般健康成人,與就學孩童。 目前研究室執行的相關計畫主題分列如下,歡迎有興趣的學生參與,並與其他研究者一同進行討論與交流。 1. 情感性疾患 (Mood disorders) 2. 腸道微生物菌相 (Microbiota) 3. 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 (Youth mental health) 4. 代謝與肥胖相關之研究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besity) 5. 酒精依賴與物質使用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3. 張書森教授的團隊使用生命歷程、多層次的視角來進行自殺行為的實證研究,他與國內外的學者合作,進行一系列分析,了解自殺、自我傷害,以及心理健康的趨勢變化、地理差異,以及相關因子,以及介入措施的效果。. Professor Shu-Sen Chang (張書森) is a suicide ...

  4. 察對三種憂鬱狀況之影響(以無憂鬱作為參考組): 不論家長或學童填寫之凝聚力、適應力,調整與否,對憂鬱狀況 皆無顯著影響。

    • 摘 要
    • ABSTRACT
    • 病識感
    • 醫師的溝通與語言表達
    • 大山的溝通與語言表達

    病識感是區隔正常與精神病的主要臨床特徵之一,但是長久以來在臨床上對於病識感的普遍使用,卻是建築在對於病識感的模糊、直覺以及常識性界定上。晚近有關病識感的理論探討則有了長足的進展,包括像是Anthony S. David的三面向病識感模型,以及Ivana Markova ́的符號學式病識感模型。然而臨床病識感的重新概念化,仍然忽略了病識感現象所蘊含的重大社會文化面向與意義。本研究彙整概念史、文化精神醫學、心理學、語言學與醫療人類學等領域對於病識感議題的批判性研究,藉此對於這種新興的病識感構念,提出社會文化觀點上的補正。透過民族誌資料的呈現及分析,本研究指出:精神疾病病識感的臨床認定,必須放在其發生的臨床脈絡當中來進行瞭解,而臨床互動則又必須考量它與更廣大社會文化及歷史脈絡之間的關聯。本研究認為...

    Clinical insight has been one of the main features differentiating the normal from the psychiatric abnormal. However, the common and pervasive usage of this concept has been built upon some ambiguous, intuitive and commonsense definitions. Not until recently have some theoretical elaborations of this concept been successfully made, such as Anthony ...

    從大山本次入院時的醫療報告來看,對於認定大山「缺乏病識感」的「前攝性因素」(priming factors)在其入院初期已然形成:復發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低或無病識感、低藥物順從性、拒絕住院、不配合服藥、醫病互動不佳、拒絕簽署住院同意書、不恰當言行等等。對於許醫師和大山的第一次會談觀察顯示,與病識感判定有關的主要部分是在於:「藥物可否幫助大山」這個醫療問題的溝通,以及強調以醫療/非病人的觀點來瞭解藥物使用的效益: 許:......你吃藥有沒有不舒服啊? 山:......給我3顆藥!......還磨我的粉。 許:......好像只有兩顆藥,你還要再吃一顆是不是?! 山:(沈默)......妳講啊。 許:那我就開3顆給你吃。 山:當然不好! 許:為什麼不好? 山:......妳有吃過嗎?! ....

    許醫師與大山的互動溝通型態,是由醫療中心主義、真誠努力的溝通企圖,以及個人溝通的特性共同組合起來的。她與大山開始接觸談話時,顯得略為生硬或侷促,尤其是在面對像大山這種強勢與特異的病人時。而要求大山簽署同意書的困難,只讓醫病雙方的溝通更加吃力。除了較容易受到大山抵抗、操弄式談話的干擾(例如,大山拒絕和許醫師進行口頭互動,堅持改採書面或限定時間的方式來進行互動,亦或是以『我是犯人!』等說辭來抵抗許醫師的醫療詢問)之外,許醫師一開始就對於大山採用了比較保守性的認定(「你知道我在跟你說什麼嗎?」),這可能是延續自醫療記錄裡的印象。大山在臨床互動上的回應方式,卻是充滿力道而讓醫療方面難以掌握的。在第一次的會談表達中,許醫師也樹立了之後「我們(醫療或非病人)——vs. ——你(病人)」的大小二元對立模式...

    無疑地,從以上這些醫病對話的呈現中可以看出,大山的表達與回應充斥了回嘴、斷話、議題轉向、尖酸挖苦、辛辣、以自我貶抑來進行反諷等強力的反制性語言展演。問題在於這種表達來自何處?是因為議題(住院同意、強制鑑定的身份)、醫療情境、疾病與病人身份、抑或是其自我的長期語言慣性所導致?而這些語言表達對於病識感的臨床認定,產生了哪些影響? 可以確定的是,大山許多特別的語言表達,強化了醫療對於他慢性化、退化、缺乏病識感與醫療順從度、思考語言障礙等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負面圖像。然而,這些語言方式是疾病歷程的結果,亦或是一種對於疾病意涵及醫病關係的反制性展演?同時,這種展演如同在離院時其胞弟所揭露地那般,是否實為個人生命歷史經驗與家戶生活情境中所培養出來的獨特慣性,朝向公共空間所作出的一種溢氾,而疾病與醫療場域...

  5. homepage.ntu.edu.tw › ~duan › research研究成果

    張國榮、 陳端容* 、蔡孟岳、馮煥光, 2006 ,〈役男發生重度憂鬱症之相關因子探討〉。 《臺灣公共衛生雜誌》 25 (4):266-273。 (A-11)

  6. 張書森教授的團隊使用生命歷程、多層次的視角來進行自殺行為的實證研究,他與國內外的學者合作,進行一系列分析,了解自殺、自我傷害,以及心理健康的趨勢變化、地理差異,以及相關因子,以及介入措施的效果。. Professor Shu-Sen Chang (張書森) is a suicide ...

  1. 重度憂鬱症症狀診斷 相關

    廣告
  2.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raphaelclinic.com.tw

    利用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治療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