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週六(28日)

      鎖國?中國宣布:28日起暫停外國人入境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首次上稿 3/26 23:44更新時間 3/27 06:16中國外交部宣布,從週六(28日)起,暫停所有持有中國簽證及居留許可的外國人入境中國。 中方表示,這是不得已的臨時措施,也強調,如有必要,仍可向中國駐外使領館申辦簽證。
  1. 其他人也問了

  2. 「海禁」是 明朝 的一項鎖國性質的基本國策,從洪武年間到隆慶年間,實行了近200年,縱貫大半個明朝。 形成了成熟的海禁政策與概念。 明朝海禁嚴格禁止人民對外通商貿易,限制外國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3] 。 明朝唯恐禁海不力,有關海禁的詔令每過幾年就會重申一遍。 明朝海禁時期規定人民不但「片板不許入海」 [4] ,甚至民船造得稍大一些就是違法。 《大明律》規定:「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 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泄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

  3. 「海禁」是 明朝 的一项鎖國性質的基本國策,從洪武年間到隆慶年間,實行了近200年,縱貫大半個明朝。 形成了成熟的海禁政策與概念。 明朝海禁嚴格禁止人民對外通商貿易,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3] 。 明朝唯恐禁海不力,有关海禁的诏令每过几年就會重申一遍。 明朝海禁时期规定人民不但“片板不许入海” [4] ,甚至民船造得稍大一些就是违法。 《大明律》规定:“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4. 2021年2月17日 · 中國來說,美國實施「聯中制俄」政策,協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認為接觸政策能讓中國走向民主化,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關鍵。 不過今日這兩個重要原因都已經消失,中國與俄羅斯已成了美國的戰略競爭者,過去的接觸政策也被認為完全 ...

  5. 閉關鎖國政策 ,指 閉關自守 ,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 孤立主義 。 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國的整體國力及發展比西方國家落後。 明朝 在 明成祖 至 明宣宗 的 鄭和下西洋 (1405-1433)後,實施 海禁 ,並在北方修建 明長城 ,是明朝鎖國的象徵。 1723年(雍正元年),因與羅馬教廷間有關中國禮儀之爭的白熱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並限制貿易,被視為鎖國的開始。 到1757年( 乾隆 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 廣州 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西洋貿易,這就是所謂的“ 一口通商 ”政策

  6. 中國的海禁政策鎖國歷史(上) 王臻明. 發佈於 假圖天國. 2021/01/05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是說近代的東亞國家,很多都曾採取鎖國政策,如日本、朝鮮與中國等,原因不一而足,但不脫穩定內部政權或抵禦外敵來犯這兩大原因。 特別是中國,在注重對外貿易的元朝覆滅後,接下來的明、清兩朝都長期維持海禁,控制對外的交通往來,進行嚴厲的鎖國政策。 這樣的政策其實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台灣就位於中國的重要對外航路上,因此台灣的歷史發展,深受中國鎖國政策的影響,兩者可謂息息相關。 明朝的鎖國政策起源於內、外兩大因素。 在元末明初,群雄並起時,朱元璋的主要競爭者大都出身於江南地區。 當他們轉戰於東南沿海一帶時,招募的兵勇很多都是水手或漁工,並受當時的海商巨賈資助。

  7. “閉關鎖國”體現為對海外貿易的各種限制性政策,其中最嚴重的即是海禁,其次為限制通商口岸。 中國歷史上海禁的高峰期是在明代與清代,不僅在政策上有所強化,而且持續時間長達多年。 中國的海禁也成為東南亞陶瓷業發展的契機。 另一方面,藩屬國例如琉球等國家,亦因為海禁的關係,利用獨占與中國貿易的契機而獲取大量利益。 但總體上來說,中國只在明前期,中期倭亂及清前期平定台灣前實行近乎全面的海禁,而其時間跨度卻遠遠短於開海或部分開海時期。 基本介紹. 中文名 :海禁. 目的 :消滅反叛勢力、打擊海盜及走私,保障社會穩定、維護統治. 影響 :海外貿易衰退,社會發展緩慢. 政策介紹.

  8. 2021年2月18日 · 台灣. 貿易. 在兩岸獨特的競爭性下,只要中國不實施鎖國政策,各國可以自由進入中國,安全的經商賺錢,那台灣的重要性就會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