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中華民國國語,係指由中華民國政府規範同管理,由北方官話發展出嚟嘅標準語言。 發音同而家嘅標準官話有些少出入,文字用傳統字,主管機構係中華民國教育部。 事實上嘅法定語言同文字。 大眾運輸架生廣播嗰陣,國語、閩南話、客家話法定地位係一樣。
      www.wikiwand.com/zh-yue/中華民國國語
  1. 2024年5月27日 · 對 外語 來說,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廣義的 國語 ;在國內,相對其他固有語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現代音系」為 標準音 的 漢語 ,為狹義的國語 [1] [2] ,屬於 現代標準漢語 的變體之一,是 中華民國 事實上的 官方語言 ,為現今 臺灣 各族群間的 通用語 。 1913年, 教育部 讀音統一會 議定 老國音 ,標音用 注音符號 。 1932年後,以教育部出版之《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音,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於1955年制定的 普通話 標準有一些差異。 1945年臺灣進入 戰後時期 ,當時剛結束 日本統治 的臺灣人並不熟悉國音 [3] ;在 中華民國政府 的 國語政策 與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下,國語才逐漸在臺灣普及 [4] [5] 。 歷史 [ 編輯]

    • 國家語言發展法

      《國家語言發展法》是中華民國為保障及推動各族群 語言發展 ...

  2. 中華民國國語 可分為廣義及狹義。 對 外語 來說,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廣義的 國語 ;在國內,相對其他固有語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現代音系」為 標準音 的 漢語 ,為狹義的國語 [1] [2] ,屬於 現代標準漢語 的變體之一,是 中華民國 事實上的 官方語言 ,為現今 臺灣 各族群間的 通用語 。 1913年, 教育部 讀音統一會 議定 老國音 ,標音用 注音符號 。 1932年後,以教育部出版之《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音,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於1955年制定的 普通話 標準有一些差異。 1945年臺灣進入 戰後時期 ,當時剛結束 日本統治 的臺灣人並不熟悉國音 [3] ;在 中華民國政府 的 國語政策 與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下,國語才逐漸在臺灣普及 [4] [5] 。 歷史.

  3. 3 天前 · 根據2019年頒布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臺灣固有族群之語言及 臺灣手語 皆為 中華民國 國家語言, 政府 並以尊重各族群語言使用者慣常使用之命名權為由,未以法律明列各固有族群之語言名稱 [2] 。 惟 事實上 , 文化部 及 教育部 將各國家語言正式名稱暫定為 臺灣華語 、 臺灣台語 、 臺灣客語 、 馬祖語 、 臺灣原住民族語 、 臺灣手語 [3] ,且 臺灣原住民族語 僅規範受中央政府承認之16原住民族的語言,此種分類方式並未規範屬於 漢語族 的 金門閩南語 、 烏坵莆仙語 、屬於 混合語言 的 香蕉白話 、 寒溪語 ,和屬於 台灣南島語 的 巴宰語 、 西拉雅語 等未消亡語言為國家語言,且尚未依照 國家語言發展法 具體實施。 下表列出台灣常見之國家語言。 臺灣原住民族語統計 [ 編輯]

    • 歷史
    • 拼音系統
    • 書寫系統
    • 外部連結

    國文和國語的由來

    清代原本稱滿語為國語。 1902年,清政府公佈〈欽定學堂章程〉,其中包含讀經、作文、習字、詞章等課程,不過最後未付實施。直至1907年國文才獨立設科。 1909年,國語編審委員會成立,將漢語官話命名為國語。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蔡元培當選臨時教育總長後,規定清代教科書作廢,全國中學開設國文科。1913年2月,北京召開的讀音統一會議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共6,500字。老國音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具有入聲。同期並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1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令第75號明確推行國語。之後國文科也改成了國語科。

    由兼顧南北轉為純北京音

    國語推廣不到兩年,就爆發關於京音(北京語音)和國音(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大辯論。國語統一籌備會主張國音應以實際存在的語音為準。1923年,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決定以北平讀法為標準音,即「新國音」,在全國學校推廣。1933年,中央廣播電台首次招考國語播音員,北平人劉俊英是其中之一,被稱為「南京之鶯」。1936年,學校國語科加入三民主義等內容,1948年刪除。國語科佔小學教學科目總時數的平均百分比為30%,其中讀書最多。1937年全國有收音機約二十萬架。1949年以後的國語系統,即源於這個時期。

    1945年後的臺灣

    日治時代的臺灣,國語是日語。自皇民化運動後,不准學校教導漢語。1945年開始,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全臺興起一股學習國語的熱潮,以台北太平國民學校為例,半天時間,報名人數就逾四千人。當時學校缺乏國語課本,林忠將在重慶編寫的《國語廣播教本》帶到台灣,印刷了幾十萬本,市面上甚至出現盜版。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從中國大陸來臺灣的國民政府官員由於語言障礙,幾乎無法與百姓溝通。 1946年,陳儀成立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隸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由魏建功任主任委員、何容任副主任委員,綜理全臺灣的國語推行業務,以取代日本統治時期的官方語言日語。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啟播《國語讀音示範》電台節目,主持是北平人齊鐵恨,不過收效不彰。同年10月,陳儀下令停止報紙、雜誌的日文版本,禁止用日文寫作。有評論說,禁止用日文寫作,對臺灣本地人有相當大衝擊,然而連日本人也承認,「農村的老百姓大多不解日文」,戰爭時的廣播幾乎全用漢語。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幾百萬外省人遷入台灣,同本省人各操自己的方言,交流十分不便,因此,國民黨政府繼續推行國語政策,積極推廣國語運動。以學校教育為主軸,兼及...

    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採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正式制定「注音字母」,並在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佈。經過多年演變,現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 早期的注音按照章太炎記音字母為基礎,從該方案中選取15個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漢字得出23個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計39個。1920年,增字母「ㄜ」,共計達40個。1930年,注音字母改稱「注音符號」。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國音取代老國音,中文以北京音為標準,本來的三個注音符號「ㄪ」(v)、「ㄬ」(gn)及「ㄫ」(ng)不再使用,後標註為只作拼寫方言之用。 1932年教育部在「編定《國音常用字彙》特組會議」時決定,為了便利說明,添補一個...

    「正體中文」是中華民國的官方文字,另一方面,發音或發聲亦受影響。民間會使用正體中文來發佈訊息,少部份民眾手寫講求快速則可能使用少數簡體中文(如體寫成「体」),也有少數諳日語的民眾使用日本漢字(如實寫成「実」、繫寫成「繋」、發寫成「発」、轉寫成「転」等)。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和《罕用字體表》。標準寫法和香港教育參考字形及中國大陸的繁體寫法有些地方不同,「黄(田出頭)」,臺灣為「黃(田字不出頭)」;香港為「骨(下為兩橫)」,台灣為「骨(下為「點提」)」,大陸為「骨(上方框內為向左橫折)」;香港為「衞」、「衛」,臺灣為「衛」為兩不同字等等。

    (繁體中文)中華民國國語文研究協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中華民國國語文教育推廣學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文)Taiwanese Mandarin Learning 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曹逢甫:台式日語與台灣國語:百年來在台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實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中華民國國語 可分為廣義及狹義。 對 外語 來說,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廣義的 國語 ;在國內,相對其他固有語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現代音系」為 標準音 的 漢語 ,為狹義的國語 [1] [2] ,屬於 現代標準漢語 的變體之一,是 中華民國 事實上的 官方語言 ,為現今 臺灣 各族群間的 通用語 。 事实速览 國語, 发音 ... 关闭. 1913年, 教育部 讀音統一會 議定 老國音 ,標音用 注音符號 。 1932年後,以教育部出版之《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音,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於1955年制定的 普通話 標準有一些差異。

  5. Taiwanese Mandarin, frequently referred to as Guoyu (Chinese: 國語; pinyin: Guóyǔ; lit. 'National language') or Huayu (華語; Huáyǔ; 'Mandarin language'), is the variety of Mandarin Chinese spoken in Taiwan.

  6. 中華民國國語係指由中華民國政府規範同管理由北方官話發展出嚟嘅標準語言發音同而家嘅標準官話有些少出入文字用傳統字主管機構係中華民國教育部。 事實上嘅法定語言同文字。 大眾運輸架生廣播嗰陣國語閩南話客家話法定地位係一樣。 原本佢嘅使用範圍包括中國全境,但隨住1949年兩岸分治而縮到得返臺灣地區用緊;經過半世紀嘅演化,令到中華民國國語同中國大陸嘅普通話有唔同。 而臺灣民間喺國語嘅口語使用上面,會同政府嘅規範有啲分別,為咗分清楚唔同地方漢語嘅規範,有時會畀人嗌「臺灣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