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原則上,夜間是否容易夜尿(起床排尿)或尿床,是評估兒童是否患有膀胱過動症的診斷重點之一,若兒童夜間不會尿床也無夜尿,但白天頻尿卻非常嚴重,三不五時便喊尿急,匆忙地跑去上廁所,那就有可能是「膀胱過度敏感」,家長可觀察孩童是否符合以下

  3. 2022年12月15日 ·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3歲的孩子約22%會夜間尿床,5歲則是16%,如果不加以治療,約1%的孩子到15歲仍會尿床,並不是所有尿床問題「長大就會好」。 孩子尿床的常見因素有: 夜間多尿

  4. 研究發現,父母有一人兒時曾有尿,孩子4成機會可能尿床;如果父母兩人都有尿,孩子夜尿的機率會提高到8成。 不過好消息是,相對來講無須治療、自己康復的機會也高,但若沒有就醫做好觀察甚至必要時治療,仍有1%~2%至成人期仍會尿。

    • 怎麼算頻尿?
    • 造成頻尿的10種因素
    • 如何預防與照護
    • 結語

    孩童正常情況的排尿次數是6-7次,當每天的排尿次數增加至2、30次時,就是頻尿症的表徵。最常發生在2-14歲,尤其是4-6歲的階段,甚至還有已經養成良好小便習慣的小孩,10分鐘就喊一次要去廁所,但每次都只尿一點點,總尿量沒有增加。通常發生在白天,晚上睡著後,不會因為想尿尿而醒來。

    1.泌尿道感染 膀胱、尿道發炎是造成孩子頻尿的原因之一,除了常跑廁所外,尿尿時會產生灼熱感,並有發燒、血尿等症狀。但因為孩子體溫往往比較高,加上表達能力不佳,父母容易忽略真正的病因,造成反覆感染,傷及腎臟,導致更嚴重的腎衰竭。 2.幼年型糖尿病 因為胰島素不足引發的高血糖狀態,多為口渴、喝多、吃多等症狀。通常是因為一歲前的嬰兒,以喝奶為主,不容易發覺多喝多尿的情況。可以從食量不少,但體重沒有明顯增加判斷、眼窩凹陷或呼氣時有糖果氣味。2-3的兒童,發病初期可能是夜尿次數增加或突然尿床。 3.尿崩症 當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抗利尿激素無法對腎臟產生作用。如果24小時尿3公升,或檢查尿比重與尿滲透壓低於標準值,就有可能罹患尿崩症,罹患的年齡層從出生後幾個月到青少年時期都有可能,而且男童患病機率高,...

    1.正確的醫療行為 積極治療、依照醫囑不擅自停藥或聽信偏方,後續追蹤觀察,避免反覆感染。 2.養成衛生習慣 許多疾病是因為外在衛生習慣不好,除了正確的清潔方式外,也避免使用肥皂或沐浴精等較刺激的清潔用品。 3.多運動增加自體免疫 骨盆底肌運動、提臀運動,都可以增強對泌尿系統肌群的控制,並強化孩子的體質,提升自己免疫力。 4.數據紀錄 孩子處於發育階段,攝取的食物來源很重要!每天記錄飲食、排尿,觀察食物對孩子排尿的影響,適當飲水,少吃容易利尿的食物。 5.訓練排便習慣 養成固定的排便習慣,除了可以從糞便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外,穩定的排出體內廢物,避免腹腔壓力過大,擠壓到膀胱影響容量。 6.陪伴與教育 對待孩子需要更多耐心,孩子什麼都不懂,大多都是接收父母的資訊,若是父母情緒起伏過大,容易讓孩子神...

    孩子無法清楚說明身體不舒服,可能只會用哭鬧來表示,或者藉由尿尿吸引大人注意。不管是因為疾病,還是心理因素,都需要重視並採取後續行動。但有時候真的來不及帶孩子去廁所,就這樣尿褲子了,在家裡方便更換,但出門在外如廁不方便,也無法說換就換,該怎麼辦?日本兒童尿用內褲,速吸快乾,孩子穿了沒負擔。不擔心孩子頻尿問題,同時減輕清洗負擔,維持家庭和諧小法寶! 小法寶👉 日本速吸兒童尿用內褲 參考資料 洪金蘭,中醫兒科醫學雜誌,2002,8,34-39 馬偕紀念醫院《小朋友為什麼一直說要尿尿? ~ 淺談頻尿》

  5. 2022年9月29日 · 五歲以上兒童,每週有2次且連續6個月以上有不自主夜間尿床,稱為兒童夜尿症。. 常見之檢查包含中段尿液檢查、尿液培養、尿比重。. 晚飯後盡量少喝水,尤其是有利尿作用的飲品及食物。. 父母可協助孩童睡前先如廁,並固定時段喚醒兒童如廁 ...

  6. 兒童持續發生尿床時,父母最重要的評估應該是先觀察孩童在白天和夜間睡眠時的排尿狀況。 家長在帶小孩就醫之前,應該完成『 排尿日誌(小便日記) 』,也就是紀錄全天24小時中孩童每次喝水的時間、喝水量(毫升數)、排尿的時間、排尿量(毫升數)。 連續紀錄兩天48小時甚至三天72小時的排尿日誌,可在就診時幫助醫師初步評估孩童尿床的可能原因。 當孩子尿床時,醫師會進行哪些評估? 醫師問診後,通常會先對孩童進行非侵入性的基本理學檢查,例如檢查外生殖器構造、腰薦椎檢查、直腸檢查、部分神經系統檢查等,先排除一些少見的先天性病因。 然後會進行尿液檢查,排除泌尿道感染的可能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