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7月10日 · 常見熱傷害分熱痙攣與熱昏厥 又以中暑最致命. 1. 熱痙攣. 是因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 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治療。 2. 熱暈厥. 常見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與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體溫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中暑。

  2. 4 天前 · 夏日熱傷害如何紓緩症狀 1. 轉移至陰涼透風的環境:若環境有空調、風扇可提升散效果,同時也要避免人群圍繞造成空氣悶熱不流通。2. 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在孩子一直冒汗時,就必須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運動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是很好的選擇;但若孩子非清醒狀態,切勿將水倒 ...

  3. 2023年7月5日 · 常見熱傷害為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最為嚴重,提醒如果出現身體發熱、心跳及呼吸加速、皮膚發紅且乾燥等症狀,就應提高警覺,儘速至陰涼處休息,去除衣物,用溫水擦拭或風扇冷卻體溫。

  4. 2022年6月24日 · 1. 移離傷病者至陰涼處. 2. 補充水份和鹽份. 熱衰竭. 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下,由於身體散熱時皮膚表面血管擴張而減低血液循環的流量,加上出汗時流失大量水份及鹽份,引至血液循環不足夠提供基本的養分給予身體器官,導致休克。 若未能及時察覺或處理不當,傷病者情況可惡化為中暑。 徵狀: 皮膚濕冷、面色蒼白、出汗. .體溫可能會上升 (但一般不會高過40度) .非常口渴、疲倦、四肢乏力、肌肉抽筋. 暈眩或短暫神智不清. .脈搏急促及微弱. 處理方法: 1. 移離傷病者至陰涼處. 2.

  5. 2023年7月11日 · 對此,他也整理了以下「 4症狀」給大家,若出現其中一個就代表你可能已經有受到熱傷害了: 1. 熱水腫 一般暴露在熱環境內,身體為避免過熱,身體會有血管擴張,試圖將盡可能多的熱量散發到系統之外,從而使很多血液積聚在腳踝中,形成「腳踝的局部

  6. 2024年6月9日 · 楊孝友教授指出,台灣海島型氣候型態濕度高,更加重溫度造成的熱傷害,包括頭暈頭痛噁心以及腹痛等症狀,都可能是熱傷害的前兆。

  7. 2022年6月29日 · 台灣營養師廖婉如、何埻安為大家整理常見的熱傷害的成因症狀及處置,而且「熱中暑」其實和「腸道健康」息息相關,嚴重甚至可能凝血異常、器官衰竭等,因此平時一定要顧好腸道。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