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早自日據時代,仙山就開始伐木,生產針一級、針二級的優良木柴,林場內各種設備一應俱全,包括森林鐵路、索道、製材工廠等,木材鼎盛期間,有兩千多人居住林場,民國五十四年伐木工作全面停止,目前都還留有林業史蹟,民國七十七年才正式開放為森林遊樂區。
      time.udn.com/udntime/story/122835/7147645
  1. 其他人也問了

  2. 日治時期 日本開始針對台灣豐富的林木進行調查,準備對針珍貴的林木進行砍伐。 日本人對八仙山林區之注意,最早是在理番過程中發現的。 台灣第五任總督 佐久間左馬太 在1910年進行五年理番計畫時,發現八仙山林區資源豐富,值得以官方力量進行開發。 最初八仙山林區屬阿里山作業所管轄,1914年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派遺阿里山作業所技師綱島正吉前往八仙山做基本調查,綱島正吉相當熟悉阿里山林場之狀況,調查完後曾對八仙山與阿里山的林業資源做一個比較。 認為八仙山林木雖較阿里山少,但其木質卻勝於阿里山,加上緊鄰大安溪與大甲溪,運輸的便利性相當高,如果官方經營八仙山,其利益因大於阿里山。 [1] 正因八仙山值得開發,1915年八仙山事業區脫離阿里山作業所,轉而直屬營林局。 年表 [ 編輯]

  3. 此時,台灣中南部的水稻已進入了黃熟期,由於適逢梅雨季,所以特別注意排水溝渠的疏通,減少梅雨季大量雨水所可能帶來的農作損失。

  4. 八仙山伐木始於1914年日治時期,當時為了便利採伐並將砍伐下來的木材集運出去,日本人在十文溪與佳保溪匯流處的佳保台(當時的八仙山分場)設置森林鐵路直達豐原(本場),因為林業開發連帶帶動久良栖、白鹿、麻竹坑、馬鞍寮、水底寮、土牛等運材沿線據點的

  5. 大正4年(西元1915年,民國4年),八仙山脫離阿里山作業所後,開始計畫伐木,因鑑於阿里山森林運材之鐵路,經常為颱風雨季沖毀,乃採改進政策。 在未大量開發前,伐木全用人工方法,集材方面,利用天然地形,以人工集運。

  6. 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早期為八仙山林場範圍之內,1914年台灣總督府便著手進行當地之開發,並於遊樂區內設立八仙山出張所,展開一段輝煌的伐木歲月。

  7. 2024年1月5日 · 八仙山主峰標高2366公尺,換算成舊制台尺約8000尺,日文八千(はっせん)音似「八仙」,原擬名「八千山」,之後才以較典雅的「八仙山」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