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大腸息肉是指大腸腸壁內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病灶,可能是平的、也可能是圓球狀突出,一般較常見於乙狀結腸及直腸,有的大腸息肉小到1公分以下,也有10公分以上的大腸息肉。 為什麼會長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的發生率,與飲食習慣及家族史有很大的關連。 一般而言,愛食用紅肉與低纖維食物,特別是高熱量的食物,或是很少食用蔬果的人,長期累積下就會增加發生大腸息肉的危險性。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3年5月11日 · 為什麼會長大腸息肉大腸息肉的發生率與飲食習慣及家族史有很大的關連一般而言愛食用紅肉與低纖維食物特別是高熱量的食物或是很少食用蔬果的人長期累積下就會增加發生大腸息肉的危險性

  3. 肉芽泛指皮膚組織異常增生的突出物又稱皮贅皮膚贅疣皮膚息肉或軟纖維瘤所以可以是汗管瘤或粟粒腫也可能是皮脂腺增生端看形成原因而定。 肉芽通常會長在臉部、眼周或脖子、腋下及胯下等皮膚皺褶摩擦處,常見種類包括:

  4. 2023年1月3日 · 一般人把皮膚上的小顆粒柔軟光滑的突起物或是腫包通稱為肉芽不過在醫學上這樣的組織稱為皮贅也可以稱為皮膚的息肉一般會長在脖子腋下臉上或跨下實際上的肉芽則是其他的組織。 肉芽(皮贅)一般形成的原因包括: 體質、家庭遺傳. 皮膚和皮膚或皮膚和外界物品(如衣物)摩擦處. 糖尿病或過胖. 老化. 懷孕. 感染 病毒疣 ,例如菜花. 皮膚科醫師李勇毅表示,醫學上的肉芽是指在傷口癒合時,皮膚組織再生,結締組織、膠原蛋白、微血管會聚集成為肉芽,也就是如果傷口較深或是磨破皮,一段時間傷口處會形成一層鮮紅色、緊繃、看起來像是肌肉的組織,那就是肉芽,最後才形成疤痕和完整的表皮。 肉牙與肉芽腫也有區別。

  5. 2023年10月3日 · 發炎性息肉:又稱為偽息肉,因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新生的黏膜過度生長所致。 大腸息肉發生的原因有可能是: 不良的飲食習慣,經常食用高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質的食物,較易發生大腸息肉

    • 大腸息肉原因?哪些飲食習慣會長大腸息肉?
    • 大腸息肉種類有哪些?
    • 大腸息肉症狀有什麼?
    • 大腸長息肉一定要切除嗎?
    • 大腸息肉會變大腸癌嗎?
    • 大腸鏡檢查多久做一次?
    • 如何預防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項: 1. 肥胖:以國人理想體態來看,性腰圍應低於 90 公分,女性腰圍低於 80 公分。過度攝取高熱量、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及精製食物且少運動的肥胖者,體內容易產生腺瘤或息肉,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2. 家族病史:家族中有腸道方面癌症或是家庭遺傳性大腸息肉症時,則得到息肉或是腺瘤性息肉惡性癌變的機率會高於一般人。 3. 飲食習慣:研究指出,長時間食用過多肉類,且蔬菜攝取不足時,大腸息肉的增生率便會提高。 研究也顯示,想保持腸胃健康、降低生成大腸息肉的機會,應減少食用以下的食物類別: 1. 高油脂食物,例如油炸物 2. 紅肉,例如牛肉和豬肉 3. 加工肉品,例如培根、熱狗和香腸 這些食品已被證實增加大腸生成腫瘤的機率。因此調整飲食習慣,一週的紅肉攝取量最好不要超過 5...

    大腸息肉種類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 增生性息肉(hyperpastic polyps) 也稱為發炎性息肉,通常是微小的凸起,顏色與周邊黏膜相近或偏白,日後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非常低,50 歲以上民眾半數都會有這種息肉。通常只有大於 0.5 公分以上,擔心有可能癌化的腺瘤,才會考慮予以切除。 1. 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 這類型息肉是大腸癌的前身,形狀不一、多呈紅色,因為癌化風險較高,一般多半會直接切除,除非是息肉太大或侵犯到黏膜下層,有可能另外安排時間選擇治療方式。 腺瘤性息肉在病理組織上又分為管腔狀(tubular)、絨毛狀(villous)以及二者混合存在的混合型,其中又以絨毛狀的腺瘤癌化的可能性較高。

    大部分的大腸息肉和早期的大腸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也因此定期篩檢相當必要。但以下幾個身體狀況要提高警覺: 1. 直腸出血。可能是由肉眼所見,或者是透過糞便潛血測試或糞便檢驗所發現 2. 沒有原因卻發生缺鐵、貧血或體重減輕 3. 日常的排便習慣改變 4. 腹痛(較少發生)

    若發現的是增生性息肉,由於日後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非常低,通常只有大於 0.5 公分以上,擔心有可能癌化的腺瘤,才會考慮予以切除。 但若是腺瘤性息肉,就需要特別注意,這類息肉通常為癌症的前身,可能生長在大腸的各個位置。雖然不是每個腺瘤性息肉都會演變為癌症,但由於腺瘤性息肉未來癌化的風險相對高,若大腸鏡檢查時發現腺瘤性息肉時,除非太大或已癌化且侵犯到黏膜下層,要另外安排時間處理,否則原則上會直接切除。

    腺瘤性的息肉本身是良性的。可是如果持續分化變異是有機會轉變成惡性息肉。是否有惡性變化與息肉的大小有很大的關係,息肉愈大,變成癌症的機率就愈大。 一般而言,小於 0.4 公分以下的腺瘤發生癌變的機會很低;但如果大於 1 公分,有接近 10 % 的機會有癌細胞產生,甚至 2 公分以上的息肉,則有近 50 % 的機會會變成癌症。

    如果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建議安排時間受檢。如果已經做過檢查,根據檢查的結果不同,後續追蹤檢查的頻率說明如下: 大腸鏡檢查發現下列狀況,則建議 1 年後追蹤檢查: 1. 息肉本身高度分化不良 2. 超過 1 公分的腺瘤性息肉 3. 單次發現 3 顆以上腺瘤性息肉 4. 當次大腸鏡檢查的清腸結果不理想 大腸鏡檢查發現下列狀況,則建議 1 至 3 年後追蹤檢查: 1. 息肉本身分化較良性 2. 小於 1 公分的腺瘤性息肉 3. 單次發現 1 - 2 顆腺瘤性息肉 大腸鏡檢查無異常發現,且清腸結果良好,則建議 3 至 5 年後追蹤檢查。

    專家建議,以下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可以幫助預防大腸息肉: 1. 避免過量飲酒、避免抽菸 2. 減掉過重的體重,維持正常 BMI 3. 運動,每週有 150 分鐘的有氧運動以及 2 次的肌肉重量訓練 4. 每天吃 3 到 5 份的蔬菜水果 5. 避免過量食用高油脂、紅肉和加工肉品 參考資料來源:Colon&Rectal Surgery Associates、Cleveland Clinic、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東元綜合醫院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6. 我的大腸長息肉怎麼辦? 作者:臺大醫院外科部洪基翔主治醫師 專題報導 2018年9月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近幾年來在臺灣每年約有15,000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直腸癌為每年新增病例最多的癌症每年也約有5000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和其他許多癌症相同如能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的治療大腸直腸癌的治癒率很高然而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疾病早期常常沒有特別的症狀如在有明顯的腸胃道出血腸道阻塞或因嚴重肝臟轉移引起之黃疸等症狀時才求醫確診常常已是晚期而無法治癒先以糞便潛血檢查找出高風險族群接受大腸鏡檢是目前我國推行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方式…。關鍵字糞檢潛血陽性, 清腸, 大腸鏡, 腺性息肉, 腺瘤, 大腸癌, 直腸癌, 大腸黏膜突起物, 息肉切除.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