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2年2月18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斯拉夫解體 是指一系列的衝突和政治動盪使得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解體的過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領土自中歐延伸到一個歷史上多次發生民族衝突的地區「 巴爾幹半島 」。 南斯拉夫大致按照民族界線分為六個共和國和兩個自治省,共和國和自治省的界線大致按照民族分佈來劃分。 在1990年代,南斯拉夫分裂為數個獨立的國家。 南斯拉夫的八個聯邦構成單位包括了六個共和國: 斯洛維尼亞 、 克羅埃西亞 、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 馬其頓 、 蒙特內哥羅 、 塞爾維亞 ,以及塞爾維亞境內的兩個自治省: 科索沃 和 佛伊弗迪納 。

  2. 南斯拉夫解體 是指一系列的衝突和政治動盪使得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解體的過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領土自中歐延伸到一個歷史上多次發生民族衝突的地區「 巴爾幹半島 」。 南斯拉夫大致按照民族界線分為六個共和國和兩個自治省,共和國和自治省的界線大致按照民族分佈來劃分。 在1990年代,南斯拉夫分裂為數個獨立的國家。 南斯拉夫的八個聯邦構成單位包括了六個共和國: 斯洛文尼亞 、 克羅地亞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馬其頓 、 黑山 、 塞爾維亞 ,以及塞爾維亞境內的兩個自治省: 科索沃 和 伏伊伏丁那 。

  3. 2012年2月18日 · 南斯拉夫解體是指一系列的衝突和政治動盪使得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的過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領土自中歐延伸到一個歷史上多次發生民族衝突的地區巴爾幹半島」。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2年2月18日 · 南斯拉夫解体 是指一系列的冲突和政治动荡使得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解体的过程。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领土自中欧延伸到一个历史上多次发生民族冲突的地区“ 巴尔干半岛 ”。 南斯拉夫大致按照民族界线分为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共和国和自治省的界线大致按照民族分布来划分。 在1990年代,南斯拉夫分裂为数个独立的国家。 南斯拉夫的八个联邦构成单位包括了六个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 、 克罗地亚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马其顿 、 黑山 、 塞尔维亚 ,以及塞尔维亚境内的两个自治省: 科索沃 和 伏伊伏丁那 。

    • 變遷
    • 歷史
    • 逸聞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後,1918年12月1日,塞爾維亞王國國王彼得一世宣布成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Краљевина Срба, Хрвата и Словенаца / Kraljevina Srba, Hrvata i Slovenaca;斯洛維尼亞語:Kraljevina Srbov, Hrvatov in Slove...
    1929年,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王國解體。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重建為民主聯邦南斯拉夫。

    泛南斯拉夫

    14世紀時塞爾維亞曾經是巴爾幹最強盛的國家之一。15世紀後至19世紀,巴爾幹半島在土耳其人的統治下;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在奧匈帝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下。早在19世紀時許多知識分子-尤其是克羅地亞學者-就在推動所謂的「伊利里亞運動」。這一運動的基礎是南斯拉夫人都是古老伊利里亞民族的後裔,因此本就應該生活在同一國家之內。 1878年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相繼成立王國。1917年,奧匈帝國內的南斯拉夫人族群代表在希臘科孚島舉行會晤,其中包括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包括當時仍未識別的波斯尼亞穆斯林),此外還有1835年已經建國的塞爾維亞王國代表。他們一致決定,宣布成立一個統一國家。

    建國

    1918年12月1日,在貝爾格萊德正式宣布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而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國民議會也歡迎塞軍開入薩格勒布。但塞軍的行為馬上引起克羅地亞人的反感,克羅地亞農民黨主席斯捷潘·拉迪奇更呼籲農民消極對待塞軍和南斯拉夫政權,認為其代表著軍國主義,延續哈布斯堡專制,要求王國改組為聯邦。各個族群之間爆發激烈的政治爭論:塞爾維亞人主張單一制建國方案,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則堅持建立聯邦制國家。 1929年亞歷山大親王任國王後,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王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南斯拉夫的國家名稱。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4月,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被納粹德國、意大利、匈牙利及保加利亞分割占領。 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共產黨和蘇聯軍隊的協助,擊敗德軍及其盟友,並於1945年11月29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新憲法,並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南斯拉夫實...

    瓦解

    1980年鐵托逝世,南斯拉夫開始走下坡路,國內各民族之間的衝突不斷加劇。在1991年前蘇聯解體之後,各民族開始各自爭取自治和獨立。 南斯拉夫各共和國由於政治背景、宗教信仰、文化傳統和經濟發展上的差異致使各成員國深層次矛盾很尖銳。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各民族開始各自爭取自治和獨立。1991年-1992年,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波黑(波斯尼亞和赫塞哥維那)相繼宣布獨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92年宣告解體。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於1992年4月27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繼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之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自治省由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實際管轄。雖然從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並得到歐盟和美國外交擔保,不支持科索沃獨立,不會分裂南斯拉夫,但是實際上脫離了南斯拉夫以及塞爾維亞的管轄。科索沃在2008年宣布獨立,並立即得到歐盟和美國外交承認。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議會兩院分別以多數票表決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從而標誌著塞爾維亞和黑山這一共和國聯盟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從此不復存在。...

    南斯拉夫素有「一個國家、二種文字、三種語言、四種宗教、五個民族、六個共和國、七個鄰國、八個政治實體」的形容。 這些分別是: 一個國家──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二種文字──拉丁文字和斯拉夫文字 三種官方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和馬其頓語 四種主要宗教──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 五大民族──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馬其頓人和蒙特內哥羅人 六個加盟共和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蒙特內哥羅和波黑 七個鄰國──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奧地利和義大利 八個政治實體──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蒙特內哥羅、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6. 南斯拉夫解體 是指一系列的衝突和政治動盪使得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解體的過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領土自中歐延伸到一個歷史上多次發生民族衝突的地區「 巴爾幹半島 」。 南斯拉夫大致按照民族界線分為六個共和國和兩個自治省,共和國和自治省的界線大致按照民族分佈來劃分。 在1990年代,南斯拉夫分裂為數個獨立的國家。 南斯拉夫的八個聯邦構成單位包括了六個共和國: 斯洛維尼亞 、 克羅埃西亞 、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 馬其頓 、 蒙特內哥羅 、 塞爾維亞 ,以及塞爾維亞境內的兩個自治省: 科索沃 和 佛伊弗迪納 。

  7. 南斯拉夫解體是指一系列的衝突和政治動盪使得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的過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領土自中歐延伸到一個歷史上多次發生民族衝突的地區「巴爾幹半島」。 南斯拉夫大致按照民族界線分為六個共和國和兩個自治省,共和國和自治省的界線大致按照民族分佈來劃分。 在1990年代,南斯拉夫分裂為數個獨立的國家。 南斯拉夫的八個聯邦構成單位包括了六個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以及塞爾維亞境內的兩個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波黑的人口結構中,塞爾維亞人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三十多,克羅地亞人所占比例为17%左右,雙方都試圖擁有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地區大部份的主權,從而展開了紛爭,引發了南斯拉夫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