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颍川郡,秦漢至西晉時期均寫作“穎川郡” [註 1] [註 2] [1],南北朝時期多寫作“𩒠川郡” [2] [3] [4],是中国 秦朝至唐朝设置的一个郡,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颍水流过境内而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2. 2023年12月31日 · 简体. 工具. “ 颍川 ”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请见“ 颍川 (消歧义) ”。 颍川郡 , 秦汉 至 西晋 时期均写作“颖川郡” [注 1] [注 2] [1] , 南北朝 时期多写作“𩒠川郡” [2] [3] [4] ,是 中国 秦朝 至 唐朝 设置的一个 郡 ,地处今天的 河南省 中部,因 颍水 流过境内而得名,治所在 阳翟 (今河南省 禹州市 )。 沿革 [ 编辑] 秦汉颍川郡 [ 编辑] 秦朝 始置,原 韩国 旧地,范围大致包括今天 河南省 的 许昌市 、 平顶山市 、 漯河市 、 登封市 等地,辖12 县 : 许县 (今 许昌县 )、阳翟县(今 禹州市 )、长社县(在今 长葛市 )、鄢陵县、襄城县等,治所在 阳翟 (今 河南 禹州)。

    • 古代颍川
    • 颍川人文
    • 颍川学风
    • 孕育望族
    • 颍川四长
    • 名士辈出
    • 颍川公会

    颍川概述

    据说在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涂山和今浙江的会稽与夷夏诸部落首领会盟。这次会盟,历史上称为“涂山之盟”,通常被学者看做是夏王朝的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在首都阳翟钧台举行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众多的氏族部落首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正式确立。 阳翟,即是如今的河南禹州。此后,中国开始出现较完整的行政区划和赋税条律,国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都是在禹州进行的。这使得禹州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来,禹州又成为秦朝36郡之一——颍川郡的郡邑。据史载,那时的颍川已相当繁华,辖“17城,户263440,口1436513”,堪称全国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资治通鉴》载:“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凤皇、甘露降集京师,赦天下。颍川太守黄霸在郡前后8年,政事愈治;是时凤皇、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传说中的稀世宝物“凤皇”、“神爵”,能在颍川大量出现,或许正是因为那里的繁华和富有吧。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悠久的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使这片土地成为孕育出无数优秀儿女的沃土。这里形成了陈、赖、韩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许由、大禹、夏启、太康、仲康、少康、吕不韦、张良、晁错、荀彧、郭嘉、徐庶、司马徽、吴道子等名垂华夏历史的人物…… 颍河上游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禹州自古称华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广为传颂,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传位于启而得名,北京中华世纪坛铜柱历史纪年即禹州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都京城之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商周断代工程重要成果--禹州瓦店遗址作为禹州是夏朝都城的见证。自夏始,经商、西周、春秋战国,曾三次为夏韩古都;秦以降,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历时2000多年,均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为颍川郡。

    颍川郡

    颍川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颍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生于此,夏禹建都于颍川。也因此成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历史上颍川人才辈出,数不胜数。 颍川郡属于豫州八郡之一,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中枢,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战国时期,秦兵东来时,很多大的战役都发生在颍川这一区域。东汉定都洛阳,更突出了它的位置的重要性。 《后汉书》写道“颍川郡,秦置。洛阳东南五百里。十七城:阳翟、襄、襄城、昆阳、定陵、舞阳、郾、临颍、颍阳、颍阴、许、新汲、鄢陵、长社、阳城、父城、轮氏”。自东汉到魏晋,中州(指颍川、汝南、南阳三郡)既是学术中心,也是政治中心。中州士人的活动影响着历史的节奏。 东汉时期颍川郡行政区划:隶属于豫州刺史部 1阳翟 2郏[顺帝前改为襄,桓帝后旋复其旧]3襄城 4昆阳5定陵6舞阳7郾 8临颍 9颍阳10颍阴11许 12新汲13鄢陵14长社15阳城16父城17轮氏[汉初省并,建初四年(79年)复置]附:崇高[汉初省并]成安[汉初省并]周承休[汉初省并]

    秦代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南省的禹州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郑州市登封市等地,辖12县:阳翟县(今禹州市)、许县(今许昌县)、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等,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战国时韩都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据《史记》记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汉书》也写到“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上忠,其敝鄙朴……颍川,韩都(即指禹州曾经为韩国都城)。士有申子、韩非,刻害余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贪遴争讼生分为失”。如西汉名臣晁错“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错为人峭直刻深”。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法家代表申不害、韩非不仅重法治,还重术治,有浓厚的权谋思想。也正是因为颍川地区的民俗较异,难于治理,先后有几任太守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其民俗。

    赵广汉看到“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的局面,“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又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使“得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可以看出西汉宣帝时赵广汉采用诛其首恶、分化瓦解的手段来治理。

    而韩延寿和黄霸的方法则不同“,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在这里,两人传记的内容互相矛盾,可以看出赵广汉并没有把颍川治理好,反而导“致民多怨仇”。韩延寿和继任的黄霸只好采用“柔”的方式,用安抚教化的方式来稳定颍川的统治。但这种稳定是表面性的,并没有改变颍川士人“申、韩遗风“”、好争讼分异“”、俗多朋党”等地域文化特征。

    东汉时,颍阳人王霸“,世好文法”。阳翟人郭躬“,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郭氏自弘后,数世皆传法律”。长社人钟皓“,世善刑律,教授门徒千余人”。“韩融少能辩理而不为章句学”。陈寔授徒“,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郭嘉“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可见颍川原有的“高仕宦,好文法,喜争讼,多朋党”剽悍之风终西汉一世无太大改变,此风延至东汉就自然成为颍川多智谋之士。

    汉代私学遍布中原各地,尤其颍川最盛。许多名士大儒都设馆授徒。如“躬(郭躬)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钟皓世善刑律“,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南阳人延笃“,少从颍川唐溪典受《左氏传》”。张兴以《梁丘易》教授“,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荀淑“,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许多别郡名士,也客授颍川。如沛郡人桓典“,复传其家业,以尚书教授颍川,门徒数百人”。南阳人宋均,“曾客授颍川”。党锢之祸前后,许多颍川名士回归故里,颍川遂成为士人游学的首选之地。如李膺“教授常千人”。陈寔隐居荆山,设馆授徒,远近的士人都以他为宗师。

    北海人管宁“,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太原人王“烈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注引先贤行状)陈寔去世时“,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可以想象到陈寔所授生徒之多。许多士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颍川游学。如汉中人祝龟十五岁时,就从汉“中远学汝、颍及太学”。梓潼人杨充“,受古学于颍川白仲职”。对于颍川士人来说,则占尽地利、人和的优势。

    汉代的颍川郡,有许多大姓、冠族和著姓。据日本学者鹤间和幸统计,汉代关东地区著名豪族共计95例,其中颍川郡就有13例之多,是豪族最为集中的一郡。分别为:颍阴灌氏;阳翟薛氏、原氏、褚氏、赵氏、李氏、郭氏;颍阳王氏、姚氏;舞阳韩氏;长社钟氏;郏臧氏、申氏。其实,他的统计很不完全,但足以说明当地豪族之多。

    ■韩氏———以“颍川”为堂号,虽迁居异乡,仍以是颍川人为荣。

    ■方姓——— 禹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一九九七年,经过有关姓氏专家的考察论证,确定河南禹州方山镇的方山为方姓鼻祖方雷公的封地,海内外方氏的发源地。

    ■钟姓———同为“颍川堂”。至于五百年前这句话的原意是:“五百年前在一个锅里面煮肉吃”,在客家人里面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家人,所以就有这个说法了。广东兴宁的资料的客家人中颍川堂的人是最多的。

    ■郭氏————颍川郭氏,中国东汉至唐代名门望族,源出东虢国,为中古时期虢叔后裔定居河南颍川郡而形成的名门望族。

    ■赖氏———颍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

    指东汉钟皓、荀淑、韩韶、陈寔是汉朝同郡的鼎鼎人物,称为颍川四长。淑等皆颍川人,并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后汉书·循吏传序》:“自章和以后,其有善绩者,往往不绝。如鲁恭、吴祐、刘宽及颍川四长,并以仁信笃诚,使人不欺。” 李贤注:“谓荀淑为当涂长、韩韶为嬴长、陈寔为太丘长、钟皓为林虑长。淑等皆颍川人也。”

    吕不韦,祖籍是卫国濮阳人,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在阳翟(今河南禹州)经商。是阳翟的大商人,后来在秦国的政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召集门客遍汇《吕氏春秋》,成为杂家的代表。

    韩非子,中国战国时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战国时期韩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今河南禹州人)。秦末农民战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爰盎晁错传》等篇。

    荀彧yù(163-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

    徐庶,字元直。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末颍川一代名士。归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于徐庶,因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对其有精彩的描写,中国人对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书中许多情节虽与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荐诸葛,史籍却有详细的记载。

    成立近60年的颍川公会是个以潮州人为主的陈氏宗亲组织,会员人数120人。公会聘任兼职座办负责处理行政工作。

    该会曾租赁大坡新桥路199号为会所。直至1994年,因业主对该建筑进行扩建,才被迫迁至宝塔街59号三楼。随后经协商,借用南舜同宗会内一间办公室为办事处,并于1996年迁入办公。

  3. 颍川郡,秦漢至西晉時期均寫作“穎川郡”,南北朝時期多寫作“𩒠川郡”,是中国秦朝至唐朝设置的一个郡,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颍水流过境内而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4. 郡县沿革. 颍川郡,秦置,治阳翟。 出土文献中有“颖川”的写法,属豫州刺史部。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封韩王信于此,为韩国,次年,徙封韩王信于太原,复为颍川郡。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封皇子刘友为淮阳王,颍川郡属淮阳国;惠帝元年(前194年),刘友改封赵王,颍川郡复属汉。 西汉末领有:阳翟、昆阳、颍阳、定陵、长社、新汲、襄城、郾、郏、舞阳、颍阴、崈高、许、傿陵、临颍、父城、阳城、纶氏、成安国、周承休国等二十县。 西汉时各县废置改易情况: (未列出的县名表示在西汉基本没有改易的情况) 1.襄城县:吕后元年(前187年)至吕后二年(前186年),为吕义封国。 2.舞阳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至汉景帝中元四年(前144年)为侯国,初封樊哙。

  5. 颍川陈氏,是以颍川郡为郡望的名门望族。 起源于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禹州市)。 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陈书》等书,其中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

  6. 颖川郡地图_颖川郡历史地图_颖川郡地图演变_东汉历史地图_中国历史地图. 先周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北宋辽 南宋金 元 明 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版. 东汉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