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日 · 央行最新報告預估,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上修至2.16%,原因是電價上漲的直接間接影響。 如今央行調升利率,提高外資留下的誘因,或許可稍微抑制新台幣貶勢,也有助紓緩輸入型通膨造成物價上漲壓力。 終於可以淘汰殭屍企業?

  2. 2022年9月15日 · 雖然台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貶值似乎較有利,王健全表示,全球需求走弱,台幣又沒有貶贏對手,因此他持平看待台幣走貶對經濟的影響。 亞幣競相貶值,是否蘊釀新一輪金融風暴? 今年全球面臨嚴峻的通貨膨脹考驗,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更放話要全力對抗通膨,展現聯準會的鷹派立場,美元因而成為全球最大吸鈔機;熱錢回流美元之下,非美貨幣只能一貶再貶。 近期亞幣競相貶值,部分人士嗅到類似當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危機感,中央銀行外匯局局長蔡烱民也出面安定市場信心。 蔡烱民日前表示,從歷史經驗來看,強勢美元確實可能引爆危機,因為新興市場風險較高,當資金大舉撤出時,金融市場陷入動盪,會讓避險需求升溫、助漲美元,形成循環。

  3. 2022年10月17日 · 升息調升基準利率是各國央行控制貨幣政策的手段之一央行藉由調升提供給各家商業銀行資金的利率使得商業銀行進行借貸服務時也會提高放款利率。 對民眾來說最有感部分,是買房所負擔的房貸利息金額增加,以及放在銀行的定存利率。 升息源自貼現窗口融通制度,當商業銀行出現資金缺口時,央行能提供資金融通,因此可將央行視為各家商業銀行的最後貸款者。 因此,升息具體來說是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短期融通利率等三項利率提升: 重貼現率. 要瞭解重貼現率,需先介紹貼現。 貼現是商業銀行客戶將支票提早拿給銀行換取現金時,會被銀行根據貼現率收取貼現費,舉例來說: 貼現率2%的情況下,提早貼現10萬元支票,將被收取2千元貼現費。

  4. 2023年5月26日 · 作者 黃 嬿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5 月 26 日 13:34 | 分類 國際金融 , 財經. | edit. 分享. 東京核心消費者通膨率在 5 月放緩,但剔除燃料影響的一項關鍵指數觸及 40 年高點,反應價格壓力擴大,且物價壓力可能比日本央行 (BOJ) 的預測持續時間更長,市場猜測日本寬鬆 ...

  5. 2022年10月29日 · 相關症狀包含:悲傷、睡眠障礙、專注力下滑、愧疚、易怒、沮喪、腸胃問題、頭痛等。 「我之前幹嘛買(某支股票)? 我怎麼沒賣掉? 」比起接受股市上下震盪,更多的是自我責備;尤其,過去10年牛市的逢低買入策略,不再奏效,讓沒有經歷過長期低迷的年輕人,更可能歷經某種認知失調。 其實,許多人都有遇過上述一些症狀,連交易員也不例外。 在美國知名商戰影集《金融戰爭》(Billions),劇中避險基金公司就聘請了溫蒂‧羅茲(Wendy Rhoades)一角,擔任交易員的心理醫生與績效教練,目的就是協助他們在高度壓力下,也能維持理性,獲得好表現。 史考特指出,市場泡沫主要來自心理因素,而非金融因素。 漫長的牛市後,投資人在熊市期間往往拒絕承認。

  6. 2023年5月30日 · Shopee一直走以虧損換規模路線靠母公司Sea不斷輸血維持營運但擴張歐洲和南美市場失利讓Shopee付出高昂學費同時Sea現金流要角遊戲也開始下滑無力再幫Shopee輸血

  7. 2021年11月22日 · 美國為何遇上1990年以來最大通膨巨獸? 更讓人搞不懂的是,股市,為何還在創新高? 新冠病毒、需求強勁、供應鏈瓶頸、勞動力短缺……互相推高通膨. 《富比士》(Forbes)雜誌引述聯準會,解釋通膨原因。 首先,基數效應(Base Effect,指上一時期因某些因素導致經濟數據偏低)可能是價格飆漲的最直觀原因。 去年,為了遏制新冠病毒傳播,各州政府祭出封鎖政策,導致物價大幅下跌。 隨著疫苗廣泛施打,生活、支出開始恢復,與去年同期的比較必顯異常。 例如:去年疫情爆發,旅遊需求大減,4月的機票價格比前年(2019)少了24%,今年6月的價格反彈25%後已回落,現在比去年10月便宜10%。 不過,基數效應理應逐漸消失、收歛,但通膨率還在飆升,這讓專家擔心,此刻通膨壓力已超出基數效應可解釋的範圍。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