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1日 · 答案是永遠不行。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例如不信任之後可能可以達成一項協議允許另一半查看手機這是重建信任的一種方法但通常只是暫時的。 「偷看另一半的手機可能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縱使沒有發現任何證據也會因為隱私受到了極大侵犯以至於破壞彼此的信任感心理醫師強調當你想要偷看另一半的手機時通常已經代表你懷疑不安或是單純的控制慾你應該好好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 雖然偷看伴侶的手機可能會讓你放心,但這通常意味著更深層次的關係問題,窺探行為代表著另一個不穩的徵兆,「要先了解為什麼想看,接著找出適合解決的替代方案。 為什麼會想要偷看另一半的手機? 信任的基礎在任何關係中都至關重要。 unsplash. 訂閱遠見電子報,掌握國內外大事.

  2. 2022年2月14日 ·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這位Simon至今仍然活躍在IG上 ——無法辨認到底是不是本人或是假帳號但截止至我發文此刻看起來最像是真實本人經營的那個帳號他還擁有134K的追蹤者上一篇貼文是10小時前上一封限動看他咬著口香糖駕著敞篷跑車單手開車好不神氣Tinder官方雖然已經下架了他的所有帳號並禁止他再次申請但Simon被抓捕後只經歷了短暫的刑期就又被釋放出來。 繼續換個平台、重複再次包裝、繼續他多金的行騙生活。 為什麼這些女孩子會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當? 在充滿詐騙警覺的現代、為什麼還會有人被騙? Simon Leviev使用了什麼不同的手法? 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類似的詐騙、發生在我們的下一代身上? 這篇文章,我想要以NLP、催眠及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探討。

  3. 2023年9月8日 · 聽遠見播放中. 00:0000:00. x1.0. 有研究發現81%的網路使用者在個人資料中至少有一項並非事實甚至在面對面互動中也不會被發現。 詐騙在剛開始、你還不知道動機時,它的過程有時看起來跟真實情況是一樣的。 愛情詐騙也是一樣,他對你好,可能是他真的喜歡你,也可能是要騙你。 (本文節錄自《詐騙社會學》一書,作者:孫中興,以下為摘文。 就詐騙者的立場來講,動機過程就是展現出更好的一面,不能讓你發現他的詐騙。 學者托馬(Catalina L. Toma)和漢考克(Jeffrey T. Hancock)在2010年研究了網路約會的情感和詐騙,以69位在網路提供自己身體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veness)資料的人為研究對象,找裁判來評分這些受測者的身體吸引力。

  4. 2022年12月21日 · 不過有些貼文或限時動態以下簡稱限動」)卻容易令人反感Instagram就有噤聲」(Mute功能FB也可以隱藏甚至可以取消追蹤封鎖等讓用戶不會再看到那些內容

    • 認知不對稱錯覺(Illusion of Asymmetric Insight)
    • 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
    • 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
    • 自由意志錯覺(Free-Will Illusion)

    這指的是人們時常會有一種「以為自己懂得比較多」的錯覺。雖然說「知識就是力量」,但「自以為有,卻其實沒有擁有這麼多的知識」這種情況,反而容易讓我們疏忽。自以為懂但實際上一知半解的案例在本書層出不窮。大家對於某些概念只是略懂卻認為自己「懂」,即是詐騙集團得逞的原因。我們的「懂」其實破綻百出,只要一時不察,可能連被騙了都不知道,還以為自己的觀念、作法是正確的,心想著「我才不會被騙呢!」。 相信會購買本書的讀者,都是希望加強自己「反詐騙」的能力,但我們也想要提醒,書本知識所帶來的「好感覺」,也可能讓各位因為自覺「懂」得比較多,反而疏忽被詐騙的可能!此外,本書提供的知識雖然已經盡量用「通則」去描述詐騙行為,但詐騙集團的功力日新月異,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推陳出新。身為作者,我們也在煩惱,這本書會不會幾年後就...

    後見之明偏誤,俗稱「馬後砲」。在閱讀本書案例時,許多部分的劇情與心路歷程因為交代得還算詳細,有時讀著、讀著,我們心中會出現一種聲音:「哎!我早就知道會這樣了!」這就是典型的後見之明偏誤。這類型偏誤的真正問題是,我們其實並不是真的「每次」都能知道事情會這樣發展,我們只是「覺得」自己知道。 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研究後見之明的社會心理學家尼爾・羅斯(Neal Roese)曾有段很好的提醒:「如果你覺得自己早就知道這一切會怎麼發生了,那就表示你不會停下來去檢查,為什麼有些事情真的發生了」。 而這正是「後見之明偏誤」危險的地方。用後見之明的心態去看待每一起詐騙案,會讓我們對這些詐騙覺得司空見慣,理所當然,沒什麼好深究的,因此,我們便更不會去探討裡頭讓受害者真正被騙的原因。 若要破解後見之明,最好的方...

    知識的詛咒指的是,在我們了解某些概念之後,就很難同理那些「不懂這些概念」的人到底是怎麼搞的,以及不知道該如何好好與他們溝通。但事實上,詐騙集團蠢蠢欲動的對象不只是我們,還有我們身旁的長輩,以及那些看似快要長大,但其實心智卻未必獨立成熟的孩子。所以避免知識的詛咒不只能幫助自己,更能幫助身邊的人,是相當重要的。 在理解了書中提到的各種詐騙背後的原理之後,我們也想提醒,在和不懂這些概念的家人、朋友溝通時,切記保持耐心,也要發揮同理心。不妨稍加回想一下,還不了解這些概念的自己,在遇到類似新聞案件時,我們的思考模式是什麼?而又是在什麼契機之下,你決定購買本書來充實自己相關的知識? 沒錯,當初購買本書的動機其實非常重要。你是為了自保嗎?那應對這些詐騙引發的焦慮感,將是你和家人、朋友分享這些反詐騙觀念很好...

    大部分時候,我們會認為我們的每個行為、言語都是出於「自由意志」的。今天要買這本書,做出這個決定的是我,今天把它讀到這邊的也是我。不過,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人類的意識其實是個廣袤的領域,當中有我們接觸得到的「意識本身」,以及我們接觸不到,卻深刻影響我們每個決定的「潛意識」。 在知名著作《快思慢想》中,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延續了心理學家奇思.史坦諾維胥(KeithE. Stanovich)和李察.魏斯特(Richard West)的說法,把大腦思考系統區分為「系統一」與「系統二」。 系統一代表的是我們思考中比較反射、直覺的層面(好比,請快速算出:「8×7為多少?」),系統二代表的則是經過縝密邏輯、按部就班分析之後的理性思考(好比,請快速算出:「6×5+34−20÷...

  5. 2023年6月14日 · 他們一方面擔心自己沒在社群上分享有趣的限時動態,就會和人斷了連結,一方面也害怕自己沒注意到別人分享什麼,會錯過或沒參與到什麼重要時刻,心理學家稱這現象為「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 從大型聚會到小型對話,甚至是限動,簡單來說就是我全都要知道,以致大量訊息淹沒,失去了自己的時間,焦慮與害怕的指數一直居高不下。 看到別人的生活比我精彩,我會很焦慮。 朋友們聚集玩樂卻沒有邀請我,我會很害怕和生氣。 當發現有人封鎖或者沒有追蹤我,我會不知所措。 我很想知道朋友們都在做些什麼,並透過各種方法取得資訊。 我很想跟上大家的話題與潮流。 每天花很多時間看大家在社群媒體上的發文。 如果能和大家約會,我會很懊惱。

  6. 2024年2月17日 · 據《遠見》記者實際上平台查詢,包括 現任總統蔡英文 ,將於5/20就職的 新任總統賴清德 、因帥兒德德近期廣關注的 前立委鄭運鵬 ;國內A咖 網紅阿滴 、 Joeman 九妹等都在Threads設立帳號並定期發文,更有國內網友為它取中文暱稱「脆」,顯然最近台灣人使用的情況確實熱絡。 雖然目前外界對此平台的潛力仍存疑,一些網友使用過表示,在Threads上可以貼連結導回官網,光這點就勝過Instagram,另外在貼文中放連結,似乎會讓社群觸及降低。 演算法似乎比臉書更友善。 或許是想經營社群的人的新機會。 想了解Threads如何使用? 最新功能有什麼? 新手使用痛點如何解? 以下《遠見》一文帶你了解。 目錄 Threads開帳教學:一定要從Instagram雙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