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7日 · 發布時間:2021-01-07. 瀏覽數:9457. 前陣子,得知從前服務的學校,有位老師突然「離開」。. 隔天校長來電請我們幫學生及同事們做點心理建設。. 「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話(畫),想對這位才剛認識就離開大家的老師說呢?. 」我講了這句後,只見同學 ...

  2. 2019年8月8日 · 至於關心喪偶者的親友,要如何在生活中陪伴他一起走出來呢?理事長郭秀敏的老公已經離開她近四十年,她分享:「無論到幾歲,都要做自己的主人。」 給往生者最大的禮物:活出自己的人生

  3. 2017年1月12日 · 大家都知道,跟情人分手代表喪失親密、互相照顧的感情來源,會撼動我們的身分認同、打亂生理時鐘、強迫我們改變對於未來的假想。 為什麼分手這麼痛?

  4. 2023年1月17日 · 伴侶諮商師、心理學家柯爾曼(Joshua Coleman)常聽到上門諮商的男男女女,把自己的伴侶關係與朋友或同事比較,有比較就有傷害,他們口中伴侶總是比較糟糕的那一個。 「為什麼我朋友的先生,可以跟岳父、岳母處得那麼好,像一家人一樣。 但我先生陪我回娘家,就像我拿槍抵在他背後一樣」? 「為什麼他先生可以自己帶小孩,讓太太出門和朋友喝下午茶。 我一出門,就收到訊息來問『小孩不用顧了是不是』」? 「同事的太太總是把襯衫燙得像新的一樣,我的就皺巴巴」。 比較之後,柯爾曼最常聽到的是一連串以「如果」為開頭的假設句,如果另一半不是他,會不會更幸福一點。 如果另一半更有情趣、更幽默,生活是不是不會那麼枯燥乏味。 一切問題背後所隱藏的思考是,我錯過了什麼嗎? 我的愛情只能這樣了嗎?

    • 體認失落
    • 體驗情感
    • 找尋失落的意義
    • 將情感從逝者身上移轉
    • 給予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盡情悲傷
    • 適當的求助專業人員

    面對親友的死亡是一件非常難以接受的事情,那會讓生者感到非常的不真實,就像在劇中儘管雨萱知道王詮勝已經發生空難了,但仍很難相信王詮勝的死亡,生活中依然會想像他再次出現在眼前,所以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要讓生者「清楚的認知到失落已經真實的發生了」,才能接續處理失落後的悲傷情緒。

    在悲傷的情緒當中,大部分的感受都是令人感到相當不舒服的,其中包括:憤怒、愧疚、焦慮與無助、悲哀……等等,多數人不願面對這些不舒服的感覺,習慣以逃避的方式處理。在劇中可以看到黃雨萱時不時的懷疑王詮勝劈腿,焦慮的找朋友確認王詮勝劈腿的問題。 此時,可以試著以文字的方式書寫感受與情緒,讓這些感覺具象化,嘗試主動面對情緒,或許前幾次會非常的不舒服,但經過幾次的練習,情緒可以更快速地被消化出來。

    失去摯愛的你可能會有十萬個不能理解的理由,透過不斷問「為什麼」來尋找逝者死亡的原因。這些失落影響你的自我價值感,頓時就像無助的小孩一般。我們必須理解,「尋求意義的『過程』」和「所追尋的意義」都是同等重要的。給自己一些獨自空白的時間,找尋這些失落的意義吧!

    藉著新關係的發展,生者可以將情感轉移,但前提是生者自己清楚明白自己的狀態!有些人不願意找尋新關係,因為可能會覺得對死者不敬;有些人會非常快速的尋找下一任伴侶,以尋求替代的慰藉。 快與慢都沒有對錯,但都需要注意,自己是否真的處理好上一段感情,準備好進入下一段關係了,過快進入下一段關係可能將上一段關係的悲傷情緒帶入下一段關係中,使新的關係混雜著複雜的情感遲遲不願開啟新關係,也可能為自己的人生畫地自限。

    哀悼的歷程需要時間,而且是漸進式的,甚至會反覆來回。或許對於其他家人而言會迫切地想要你趕快振作,對你說一些「不要再想了」、「死者一定也不想要看到你這樣」等等的話。但悲傷真的需要時間,就好好的讓自己悲傷吧!

    當你覺得自己一個人真的無法負荷,卻又不想要麻煩身邊的親朋好友時,適時的求助專業人員一點也不是可恥,且是有益身心健康的行為!尋求專業的幫助也是好好善待自己的方式。 有意識地知道自己處於哀悼歷程的階段位置,能夠覺察自我的狀態,也會更能夠接受自己的情緒。此外,當情緒被體認得更清楚,也就不會將不同的事情的情緒混雜在一起,造成很「阿雜」的混亂感。 儘管過程中會有許多不舒服的感受,但有意識的覺察自己的狀態也許就能給自己帶來一些安穩,知道自己終有一天能找到一處放置這些悲傷,並且以有意義且不再痛苦的方式回憶、紀念他。 (作者:王韻捷,原文編撰:張芷晴、黃珮甄、蕭子喬) 最新觀點,精選好文>>網摘精選 【延伸閱讀】 離死亡最近的工作,如何面對與告別?禮儀師:亡者和生者一樣重要 痛失親人的悲傷,如何渡過?郭秀敏...

  5. 2020年9月15日 · 臺灣近日「老公殺老婆」的事件頻傳! 他們共同點 : 「老人殺老人, 老婆都是長期臥床的病人。 不要輸在終點上. 在臺灣,2000年6月台灣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主旨是讓「重症末期」的病人可以有選擇安寧療護、不接受積極治療的權利,以維護自身的善終權。 2015年12月三讀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希望賦予「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經專業醫療團隊的充份諮詢後,書面立下拒絕維生治療與 其後接受緩和照護的指示,當其進入特定醫療臨床情境時,便得以接受緩和醫 療的身心照護,尊嚴離世。 我只希望. 「活著的人,不要輸在終點上! 我輸了,沒讓病人好死.

  6. 2020年4月3日 · 婚姻走到盡頭卻不願意放手,剩下的是「愛」還是「捨不得」?. 熱門恐怖遊戲改編電影《返校》在上映後獲得各界好評,裡面有一句很紅的電影台詞:「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似乎反映了許多人心中的恐懼。. 但另外有一種恐懼,比「忘記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