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本題應為無答案。 我們無法透過(C)選項質疑小嘉主張,原因如下: (C)選項僅說明公立大學學生多來自中產階級,對於私立學校學生組成(中產階級或是弱勢族群所占比例)不得而知,將兩者畢業生月收入進行比較毫無意義。 若題幹或選項中有提到弱勢族群中大多數人就讀私立學校,而中產階級家庭學生裡大多就讀公立學校,公立學校畢業生月收入多於私立學校畢業生月收入即有階級複製現象,可成為質疑小嘉「該國已突破階級複製成為開放社會」論據,但(C)選項無提到以上相關資訊,因此本題無答案。 意見回覆: 1. 依題目敘述,小嘉根據某國晚近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明顯增加,主張「該國已突破階級複製成為開放社會」,意即處境不利子女能透過教育達成階級流動;小文則提出一份該國資料,質疑小嘉主張難以成立。

  2.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社會流動及社會狀況理解與分析,並判斷統計資料能否支持各選項之推論。 2. 依照題幹敘述與圖1資訊判斷,該國「子女收入受父母收入影響百分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圖中並未提供代內(同一世代內)職業流動相關資訊,故無法推論「代內之間職業流動機會漸減少」,選項(A)錯誤。 若「世代之間職業流動機會漸增加」,表示「子女收入受父母收入影響程度應降低」,與圖1 趨勢不符,因此選項(B)錯誤。 某國「子女收入受父母收入影響百分比」日益提高,呈現家庭因素(父母收入)與下一代社會階層位置越來越相關,因此選項(C)正確。 圖中並未提供經濟景氣相關資訊,故無法從題幹資訊推論經濟景氣對社會階層位置影響,選項(D)錯誤。 3.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C)。

  3. 題號:1. 題目: 近年來,發生在世界各國許多群眾運動都被稱之為公民不服從。 事實上,在民主法治社會,「公民不服從」有一定構成要件。 據此,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基於良知出發,目的是為實現公民自身利益. 企圖改變政府違反公平正義法律或公共政策. 為追求公益抵制不當政策作為享有法律免責. 原則以和平方式表達訴求,必要可採暴力手段. 意見內容: 本題(A) 選項「基於良知出發,目的是為實現公民自身利益」我認為並無錯誤。理由為:所謂公民不服從要件的確有基於良知這個條件,而後那句目的是為實現公民自身利益, 由於沒有官方詳解,假設大考中心是設定為自身利益要改成公益。 問題是何謂公益?

  4. 以下謹提供各題滿分參考答案與評分原則供各界參考,詳細評分原則說明與部分學生作答情形,請參閱本中心將於4 月15 日出刊的第342 期《選才電子報》。 第 38 題. 一、滿分參考答案: 二、評分原則: 等級2(完全給分) 同時正確回答以下兩項,且無錯誤或矛盾訊息: 正確勾選「立法院未能全面改選」 正確說明以下任一要項: B1:說明立法院未能改選的背景(當時仍為緊急狀態、威權統治、人民基本權利受嚴格限制) B2:摘述題文中立法院未改選的事實(中央民意代表過半以上不必改選、中央民意代表大多由大陸各省市選出者擔任) B3:說明立法院未能改選的後果(缺乏民意代表性、與臺灣社會脫節、人民無法監督民意代表,或立法院無法制衡行政機關) 等級1(部分給分) 2分.

  5. 力夥伴關係,達到一定政策成效,不僅為客庄地區帶來經濟效益,也強化客 家族群在地認同。請問: 70.依上文判斷,清代臺灣客籍居民空間分布有向內陸集中趨勢,下列何者 關係最密切?(A)原鄉生活方式 (B)分類械鬥結果 (C)水圳設施分布

  6. 112 學年度分科測驗 公民與社會考科選擇題參考答案 題號

  7. www.ceec.edu.tw › files › file_pool公民與社會考科

    1. 某位學者研究高中與高職學生畢業十年後成就與薪資所得差異,結論指出學生家長教育與經濟能力,以及國中後升學教育分流,對於一個人日後職業地位以及收入都有影響。 請問這位學者研究應該屬於以下哪一個課題? (A)社會問題 (B)青少年研究 (C)社會階層化 (D)就業市場. 2. 依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具有投票權「選舉人」必要條件之一,是必須年滿20歲,請問為何要有此一規定? (A) 依《民法》規定,20歲才是法定成年人. (B) 根據人格發展理論,20歲為心智成熟判準. (C)因為投票是神聖公民權利,也是責任,故而只能賦予成年、成熟公民. (D)用年齡作為投票權法律門檻,只是立法當時對公民資格所設概括條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