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1月19日 · 導致失能成為社會經濟負擔. 憂鬱症 是一種心理疾病主要症狀為長時間且持續的抑鬱導致情緒障礙。 患者的思維、感受會持續陷在低落情緒中,使得行為模式也深受負面想法影響,進而引發各種身心問題,以至於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 營養師張瑋玲表示,憂鬱症患者會出現暴躁、易怒、想哭、鬱鬱寡歡、缺乏自信、自我封閉、逃避人群、食慾低下、無法入睡等症狀。 她指出:「憂鬱症比糖尿病、高血壓來得更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陷入憂鬱幽谷的原因,了解才能掙脫. 導致憂鬱症的原因並非由單一因素造成,因此,醫師診斷時需審視各層面,才能找出真正的致病原因,幫助病患掙脫幽谷。 營養師張瑋玲指出,可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來探討。

  2. 2019年2月12日 · 1.心理落差. 對春季的期待和自身心情的反差會讓受反向季節性情緒障礙困擾的人感覺更糟。 在「春天這麼美,其他人都很開心」的強烈對比下,被憂鬱折磨的人們不免會想「是不是只有我這麼難過。 陷入憂鬱中的人也許會期待著,當天氣好了之後,自己的情緒也會有所好轉。 但當他們發現自己並沒有隨著春天的到來而好轉起來時,這種落差也可能會加劇人們的憂鬱。 2.社交壓力. 在秋冬季時,天氣不好或許會讓人們更容易理解憂鬱情緒,認為「你可能只是因為天氣不好所以不開心」。 但春天到了,抑鬱症患者的低落情緒,在人群中會更為明顯,這讓他們更容易為自己的情緒感到內疚,進入惡性循環,加重憂鬱的症狀。 另外,白天時間變長也會讓被憂鬱困擾的人們倍感壓力。 他們總是有著這樣的苦惱:下班後天還亮著,就覺得好像還可以做點什麼事。

    • 「安」 維持自我安全感、安定感
    • 「靜」 維持身心的平靜
    • 「能」 提升自我效能感
    • 「繫」 保持與外在的聯繫
    • 「望」 灌注希望,維持樂觀與希望感
    • 你準備好陪伴了嗎?錯誤關心反增癌友壓力

    商沛宇指出,常看見病人得知罹癌當下會開始上網搜尋各式治療資訊,有時甚至尋求偏方。「通常知道自己生病當下會覺得慌亂,會試著想要抓一些東西讓自己更有掌控感,因此會不斷查找資料,想了解後續治療及疾病相關資訊」。 不過,過多的資訊有可能反而讓情緒更加恐慌,難以理性地判斷資訊的來源,以及內容是否正確。商沛宇提醒,透過正式的醫療管道取得醫療資訊,遵照信任的醫療團隊的醫囑、接受正規治療,是維持安全感最恰當的作法。

    在抗癌過程中心情會產生巨大波動,該如何不去想罹癌這件事、該如何不焦慮,才能免去過多的煩惱?商沛宇表示,覺得焦慮、失落、慌張、震驚是正常過程,不需要刻意壓抑、否認。 而是要試著讓心情平靜,可先從過往自己習慣的放鬆方式著手,像畫畫、聽音樂、寫日記、宗教信仰等,透過這些找回平靜能力;另外,像是緩慢呼吸、腹式呼吸、肌肉放鬆等,也能幫助心靈恢復平靜。 商沛宇指出,緩慢呼吸時可把注意力放在吸吐上,可以「吸氣 3 秒、吐氣 3 秒」進行,並在吐氣時,心裡默念「放鬆」,循環進行,過程中腦中浮現焦慮念頭也不用刻意壓抑,覺察後把思緒與注意力拉回來,繼續聚焦在呼吸上即可。

    「為什麼我很努力了,腫瘤還是沒縮小」?癌細胞的變化莫測總讓人灰心,這時透過提升「自我效能感」來幫助心態轉換, 相信自己達成目標,好好對抗疾病。 而在這段過程中,你不孤單!商沛宇提醒,周圍有許多助力可陪你度過每一次難關,例如:醫師、個管師、護理師、營養師、心理師、家人陪伴等,面對困境或覺得自己將崩潰時,別忘了身旁還有許多抗癌夥伴可提供支援。 而在自我實現上,建議將廣泛的大目標縮成容易達成、具體、可行的小目標,例如,「我要變得更健康」這件事,可切換成可落實的「每日散步繞公園 3 圈、每日吃 5 樣蔬果」等,透過每一次的達成,找回自信心。 而「我要把腫瘤縮小」的目標,則改成「完成醫師建議的化療次數、遵循醫囑規律吃藥」等,商沛宇提醒,每一次完成各項小目標,別忘了要記得肯定自己,告訴自己真的很棒!

    罹癌後,許多癌友會陷入悲傷中,選擇封閉自我。但在處於悲傷、恐懼的壓力下封閉自己,只會讓心靈更加脆弱、悲觀,恐不利於對抗癌症。商沛宇建議,慎選信任的人際連結,盡量維持與外在的聯繫,可與其他病友或信任的朋友分享、交流,以獲得支持、陪伴,以及獲得被理解的感覺,藉此提升自己的抗壓性。

    最後一步自我調適的原則為「灌注希望並維持希望感」。商沛宇說明,可先檢視自己對於罹病這件事是否存有自責念頭,例如,檢討過去生活習慣、害怕成為家人負擔, 接著思考如何從生活中創造出可維持希望感的事。 商沛宇舉例,常看見病人在接受化放療時,雖辛苦卻同時對生命有所期待。像是有些長者病人會希望藉由治療延長生命,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孫子成長、看兒女成家等。「總要有一些盼望的事情,才能夠熬過艱辛的抗癌過程」。 親友家屬的自我覺察很重要,要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及擔心是「客觀擔心」還是「過度擔心」外,也須思考自己是否將內在的擔憂加諸在病人身上,造成病人額外的壓力; 此外,若陪伴時感到壓力大、疲累,可找替代人力幫忙,給自己有喘息空間。 商沛宇指出,治療癌症的醫院大多設有專門服務癌症病友或家屬的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

    不只罹癌病人,當家中有成員罹患癌症,其他人也會感到不安,商沛宇建議,無論是陪伴病人,或是想要關心病人家屬,在這之前,先問問自己 3 個問題: 1. 我準備好聽他說話了嗎? 2. 我有辦法聽她好好地說嗎? 3. 我準備好應對他的情緒了嗎? 若心理準備好了,第一步可以先釋出關心,試著和對方表示自己想要陪伴的意願;若對方願意接受,這時「傾聽」就相當重要,對話過程中應讓對方盡情表達,避免加入過多自己的想法,若對方真正在尋求建議時再適時給予回饋。 透過心情相關壓力量表了解自己的情緒壓力狀態,做為判斷是否需要專業協助的依據也是個好方法。若有機會接受相關的心理諮商服務,也能協助病友或家屬調整看待人生的方式,讓觀點更有彈性,更能活在當下, 整合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 文/李祉函、圖/蘇鈺婷

  3. 2019年4月6日 · 因為癌症是可能復發的疾病,對疾病歷程的擔心常常不因治療完成而結束,病友時常還是伴隨著不確定感,擔憂復發的可能性與未來的健康。 吳曉萍表示,許多康復的病友最常擔心的問題便是「我會不會哪一天又復發? 之前的努力全部前功盡棄? 「這個時候,病友們可以回想過去的生活習慣,想想怎樣調整生活型態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健康。 將生活的焦點建立在當下的調整,取替活在過去與憂慮未來的心理狀態裡,」吳曉萍建議。 陪伴不是約束 支持家人抗癌不一定要「加油」 其實,當家裡一個人罹癌時,不只是病友本人,整個家庭都一起進入了「備戰模式」。 不過吳曉萍提醒,許多病友並不願意讓家人一同擔心受怕,一部分是不捨得家人一起憂心,另一部分是家人可能以管束生活的方式呈現憂心,反而造成更多關係衝突。

  4. 2021年4月5日 · 1.每天不容易入睡、失眠. 2.我覺得既難過又悲慘. 3.我對生活感到洩氣. 4.我覺得焦慮煩躁. 5.我覺得無望無助. 6.我對很多事情感到生氣. 7.我喪失生活中的角色跟目標. 楊聰財表示,上述情況若出現五項以上,就可能出現「失智症後群」,須提高警覺,尋找專業醫師評估,合併藥物治療及紓壓技巧,可幫助患者恢復生活功能。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憂鬱症、失志症候群都不會「自己好」,需轉介身心科治療. 為什麼許多病情穩定的病患會被轉介到身心科治療? 朱柏全表示,當病患得知罹病的消息,一開始會積極嘗試治療,希望立刻藥到病除,但治療過程所經歷的手術、劇痛、副作用甚至是抗藥性等考驗,讓病患心懷恐懼,加上害怕癌症復發的預期心理,更成為日夜纏繞的夢魘。

  5. 2018年8月22日 · 腦瘤會什麼症狀? 大多數的症狀以下幾種: 頭痛: 是腦瘤最常見或是較早期出現的症狀,通常是早晨特別痛,頭痛會因為咳嗽、打噴嚏、如廁、運動或改變姿勢而加劇。

  6. 2022年8月1日 · Posted on 2022 年 8 月 1 日 by 陳 芝瑄. 世界衛生組織將精神疾病列為世界前三大疾病,台灣在 2020 年就 205 萬人因為情緒問題就醫,長期醫藥治療下也是一筆費用開銷,而精神疾病患者是否合適的保險可以申請理賠,保險專家指出,重大傷病險是精神疾病患者可能有機會申請到的理賠。 因近年醫療的進步,大多數的精神疾病患者只要積極接受治療,都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若要接受非健保給付的治療,如:心理諮商,或是需要住院、請看護等,長期花費也相當可觀,若是靠保險理賠補足醫療生活開銷也是方法之一。 磊山保經業務總監張若雯表示,精神疾病有機會被認定為重大傷病,以重大傷病險的理賠定義來看,只要是健保所定的重大傷病範圍內,並且患者成功申請到重大傷病卡,就能依此請領重大傷病險的理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