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0月14日 · 一名14歲的英國少女茉莉(Molly Russell)於2017年在家中自殺身亡,茉莉的父母發現女兒在生前大量瀏覽社交平台上跟自殺、憂鬱有關的新聞。. 經過五年的調查,英國法院認定將其死因「直接歸咎於」社交媒體。. 圖/影片截圖. 2017年11月,一名14歲的 英國 ...

  2. 2022年7月21日 · 彼時,當政者並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檔案,民間人士亦然——的人擔心社會動盪,人害怕隱私揭露,也人不想面對背叛的傷害,那些曾為史塔西工作的線民們或許更揣揣不安。

  3. 2018年4月17日 · 我們真的沒餘地再憂傷下去了,因為我們跟眾人並無不同,都是普通人,最後還是要討生活,還是要幫忙孩子打理未來。. 尚炫媽媽說道,「我們也是在為人付出的過程中,得到了錢買不到的滿足,這是我們勉強感到欣慰的事。. 生還者家屬力圖振作,但 ...

    • 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1
    • 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2
    • 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3
    • 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4
    • 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5
    • ▌一、電影的靈魂
    • ▌二、歷史的紛爭
    • ▌三、歲月的遺痕

    《憂鬱之島》可謂首尾呼應的典範,片首和片尾都聚焦於同一人物,在大海繼續前游。 1947 年陳克治在廣州市出生,他本來有兩次機會離開大陸但都錯過。直到第三次冒上性命換取希望,他才能找到到屬於自己的地方。 陳家原是住在關西大屋的富商,但陳克治出生前父親已患上當年仍屬絕症的肺結核。陳母曾想過舉家搬往外公身處的泰國。但陳父礙於自尊不想投靠岳父。1950 年陳父病故,天下已經易幟,出國無門。 儘管家道中落,但陳依然考上當地名校廣州市第五中學(廣州五中)。大饑荒後政策一度放寬,不少同學申請到香港「探親」後不再回來。住在香港的姨姨勸過陳母效法,但陳母不想為親戚添負擔,孩子又不捨得媽媽而未成行。 文革開始後陳母不免後悔,「點解當時唔過去呢。」(「為什麼當時不過去呢?」) 1966 年起全國都因文革而停課,高...

    陳梓桓導演在 2017 年開拍《憂鬱之島》,當時尚未有反送中運動。副導演 Ernest 形容最初是要記錄雨傘運動結束後「好灰」的憂鬱低潮,「當時唔知做咩好。」(「當時不知道做什麼好。」) 陳導還記得他在前作《亂世備忘》詢問其中一位主角:「你覺得二十年後你會變成點?仲會唔會相信而家相信嘅嘢?」(「你想想二十年後你會變得怎樣?還會不會相信現在所相信?」)新作則嘗試反轉問題:「你係咪依然相信幾十年前相信嘅嘢?」(「你是否依然相信數十年前所相信過?」) 於是他們揀選三名不同時代的長者——陳克治、林耀強、石中英——述懷憶往,思考香港究竟是什麼。 林耀強就讀香港中文大學,加入學生會,1989 年擔任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主席,赴京支援八九民運,是少數親歷六四屠城的香港人。後來他成為律師,改名林洋鋐。 ...

    時間回到 1973 年 7 月 17 日,26 歲的陳克治和女友終於游到香港。老婆婆說刮風的幾日不會有警察過來吉澳,於是兩人先借宿在老婆婆的家,直到第四日婆婆告訴兩人應該會有水警來巡邏,她教兩人先藏身在岸邊的天后宮,看到白色的水警船停泊在碼頭便跑過去,因為漁民中或有親共的「左仔」阻撓。 警察錄口供時問他倆是從大陸哪處游來香港,陳克治坦白說不清楚。警察說下水的地方應該叫「鯊魚涌」,多年後陳才確認警察的推算無誤。 水警本來還想去其他島巡邏,可是當日的風浪還是太大而折返,先載陳和女友回到大埔水警基地,再駕車載兩人去元朗警署,拿著「人蛇」的牌子拍照完成手續。當時兩人一無所有,解釋沙田有親戚可以投靠。警長帶他倆到巴士站,告訴兩人怎樣轉車,並自掏腰包給予硬幣。陳克治依然記得最後一程巴士是 72 號,因為...

  4. 2022年1月7日 · 「這個世界並不是只分為好人和壞人,每個人內心都光明和黑暗,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選擇,知道我們究竟是什麼人。 最明顯的對比,就是佛地魔在成魔前的身分湯姆·瑞斗,有著和哈利極為相似的出身。

    • 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1
    • 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2
    • 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3
    • 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4
    • 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5
  5. 2018年6月15日 · 隨著社會人口邁向高齡化,在高齡族群當中孤食者的比率也隨之升高,孤食老人較容易造成憂鬱政府資料統計,高齡的孤食者當中,男性得到憂鬱的機率提高2.7倍、女性則是1.4倍。

  6. 2023年2月10日 · 警方強調,胡鑫宇生前有抑鬱症狀,不排除因身心狀態不佳而選擇自殺。 警方於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資訊疑點重重,除了每日動用上千人、花了106天做大規模搜尋,為何未於鄰近學校數百公尺的位置找到遺體,加上官方將輿論導向青少年憂鬱症問題,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