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12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受害人篇. 離開、復合、想求助卻開不了口,我們如何支持家暴受害人的自主選擇? 無論是決定離開、選擇復合、猶豫是否開口求助,都是家庭暴力受暴者的可能反應。 現階段的家系統,是否能給予受暴者足夠能量做出關鍵抉擇? (攝影/陳曉威) 近30年前的 鄧如雯殺夫案 ,是婦女長期遭受性別壓迫、暴力,孤立無援,憤而反抗所釀的悲劇。 這起案件催生亞洲第一部反家暴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在台灣上路,建立受暴者保護體系,藉由導入資源充權(empowerment),協助受暴者從傳統性別分工、父權觀念與道德枷鎖中鬆綁,長出「自己做選擇」的能力。 時至今日,當愈來愈多受暴婦女選擇不再隱忍,現行的庇護、自立資源是否足以支撐她們的勇氣?

  2. 2021年5月20日 · 對抗COVID-19是場長期抗戰,減少移動、堅守在家,就是對疫情最好的防守。不過在家防疫,不代表必須失去生活和社交支持。這則懶人包,告訴你如何避免把病毒帶回家、也提醒你維持身心平衡與健康的幾個撇步。

  3. 2019年9月17日 · 陳俊鶯表示,有了921經驗,現在參與天災的助人者多會知道要尋求專業資源減壓。她擔心的是部分宗教團體志工,對精神醫學排斥,認為有信仰就夠了,「無法勉強,只能先建立關係,當對方遇到無法處理的狀況,就知道如何求助。

  4. 對抗COVID-19是場長期抗戰,減少移動、堅守在家,就是對疫情最好的防守。不過在家防疫,不代表必須失去生活和社交支持。這則懶人包,告訴你如何避免把病毒帶回家、也提醒你維持身心平衡與健康的幾個撇步。

  5. 2024年1月17日 · 勵馨基金會調查,近7成移工處於壓力環境;台大醫學院精神科醫師也發現逾4成看護工有睡眠困擾。 移工的心理健康,漸成人權團體與心理學界關注的新目標,希望能減少因「失語」衍生的憾事⋯⋯

  6. 2016年8月18日 · 劉怡君說,「晚上他也沒辦法睡覺一直掙扎牆壁沒有東西還一直去轉拉肚子的時候才記得起你是誰一個晚上20幾次⋯⋯我想說以前看這個都是在電視上演什麼古惑仔的啊不然就是國小的時候做壁報什麼一吸毒成千古恨怎麼現在會碰到這個事情啊超可怕的耶! 束連文指出,現行的觀察勒戒所和戒治所等於就是要吸毒者忍耐,強迫收容人停止使用藥物,但停的手段如何,完全沒有談。 「當然,你必須度過那個階段才有可能停,可是那個停的過程和方式是很不自然的,所以替代藥物就可以去cover這個戒斷症狀。 台灣如何處置使用毒品者?

  7.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曾修儀於11月22日《勞基法》修法公聽會上指出,若休息時間下修為8小時,將可能產生「實際上僅休息3小時」情況,以「大夜班接小夜班」為例,「大夜班」8點下班後,距離下午4點「小夜班」雖有表定8小時時間,但下班後算通勤時間1小時,9點到家後還要吃飯、盥洗等,約11點睡到下午2點,就要起床準備出門上班,中間僅有「3小時」的睡眠時間。 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創會理事長陳玉鳳也表示,如果是「小夜班」接「白班」,因為計入「實際上沒有在休息」的半小時休息時間而延後至凌晨12點半下班,到早上8點又要上班,回家路程、盥洗時間3小時就沒了,入睡也不一定可以馬上入睡,等於睡不到3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