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進行, 理解患者行為、陪患者多運動、幫他補充營養 ,讓失智症患者也能開心生活、有尊嚴地過每一天。 理解患者行為,增同理心. 「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看病? 」許多失智症患者缺乏病識感,無自我察覺意識,常否認自己逐漸喪失記憶、認知能力,拒絕旁人給予協助,導致延誤失智症治療時機, 藉由釐清、理解失智症患者行為思路...

  2. topic.udn.com › event › ItsOK_not_to_beOK不OK,也OK?

    由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到世界網球好手大坂直美、體操好手拜爾絲接連公開憂鬱症,顯示情緒疾病如此普遍,且公開談論「不OK,也OK」。 台灣出版市場近年掀起病友的自我書寫風潮,社群媒體更成為心情轉播台,讓人看見在病名之後的真實掙扎。 但是,社會的接受度果真跟上了嗎? 沒人願意生病出書者的求職路受挫也是現實。 願景工程推出民調與專題,探討「不OK」,真的「也OK嗎?...

  3. 2024年3月29日 · 不少人會趁著假期與家人或親友到吃到飽餐廳大快朵頤然而據外媒報導在人們大啖美食的時候仍須留意吃下肚的東西... 詳全文 勿將手搖飲當水喝!

  4. 「敬業」是職場基本走跳原則,但不同世代有不同解讀。 一名民間團體主管說,「年輕人主張『工作與生活平衡』,我也超級嚮往」;但要準時下班,工作速度就要快狠準,才有本事堅持「不用我自己時間處理公事」。 他說,「要主張勞動權益,我沒問題,但你也得證明自己有價值;否則我為何請一個少爺?...

  5. 2021年10月19日 · —南投縣人和國小教師呂家賢. 呂家賢觀察,班上若出現一個自傷學生,教師介入晤談後,很容易會接連拉出一串學生。 國小生會「學習」到用自傷方式來抒發情緒和壓力,多數根源來自原生家庭,例如家長本身有龐大經濟壓力,有時更伴隨藥酒癮問題,「家長手上刀痕就很可怕」,孩子會模仿和嘗試。...

  6. 10分鐘教你辨別憂鬱症跟失智症. 【精神行為】譫妄不等於失智 分辨症狀及早治療. 保養關鍵部位. 降失智風險. 不同種類失智症,病變部位也有差異,五種常見失智症,有是血管病變,如血管性失智症,有是神經退化,如 巴金森氏症 ,所以發生原因也不盡相同,因此從日常保養「關鍵部位」,累積健康資產,針對不同病症進行預防,能夠大幅降低失智症風險,...

  7. 2021年8月12日 · 新冠肺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去年在疫情中努力求生的餐飲業今年遇上更加嚴峻的三級警戒後許多人氣名店再也撐不下去只能忍痛停損徒留常客與饕客的嘆息。 以下讓我們回顧今年跟台灣民眾說再見的美食店家,或許你還有機會把握所剩不多的時間造訪。 老字號傳統味. 基隆/86年台菜餐廳 七堵國富飯店4月底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