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5月19日 · 編排分作上、下兩欄,上欄為原經文,下欄為法師句解,清楚明瞭,重新詮釋和解析原典旨意。. 此書原是果興法師發願整理靈源老和尚舊著時,發現到本很難讀懂的好書,除了可以考驗老學佛人的學養深度之外,法師在編輯期間,對菩薩道的修行亦 ...

  2. 由於學者們將古代各種譯經錄、僧傳記加以對照、考證,推斷後代流行的康僧鎧譯本,可能就是第九種劉宋寶雲所譯的《新無量壽經》,同時檢查它的譯語釋例,也跟寶雲所譯的另種《佛本行經》類同。 而且在本經序說中用到「得佛華嚴三昧」句,應當是承襲本經第八譯者佛陀跋陀羅所譯《華嚴經》的影響。 趙宋王日休,把菩提流支所譯之外的四種譯本刪補校正,會輯成《大阿彌陀經》二卷。 民國二十一年到二十五年間,夏蓮居居士彙整五種譯本而成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會集本》卷。

  3. 2012年10月31日 · 回上 頁 友善列印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分享: 分享到我的Facebook 分享到我的Twitter 分享到Line 分享到我的Plurk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Telegram 複製 ...

  4. 2018年9月23日 · 若能在開始學佛,就依著正知見指引,就不害怕走錯路或誤入迷途,就像走在黑夜的人,若突然有盞明燈在眼前照亮,是多麼幸運的事。 【正信入門,佛系必讀】 🔸 🔸法鼓文化23週年慶開跑!

  5. 2015年5月14日 · 2015-05-14 臺灣. 願,是種生活態度,也是生命的方向。. 無論是否具有宗教信仰,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成為環境的附屬品,都期盼能主宰自己的思考、行動及命運。. 然而,多數人並沒有遠大的志向與視野,所以在人生的探索階段,我們常常一邊學習 ...

  6. 2016年6月22日 · 念佛的念是「念頭」的念,但此念頭並非妄念,而是「正念」,念佛就是讓心保持覺醒。散亂時,念佛收攝身心;生氣時,念佛調柔自我;得意時,念佛消融自我。句佛號就像把鑰匙,既能開解生命每個階段的疑惑,也能貫通究竟甚深的法義。

  7. 2018年1月3日 · 2018-01-03 臺灣. 「凡夫受身苦時,會引生心苦,而憂傷悲嘆、怨天尤人、心中狂亂,由瞋心而導致更多的苦。 修行人受身苦時,則平靜地承受它,能忍身苦,而不生更多的心苦。 衍生來,凡夫受身樂時,會貪著於樂,甚至樂極生悲。 而且由於樂受是無常的,所以若是貪著於樂,那麼當樂受消失時,心裡便也生憂惱,可謂自討苦吃。 修行人受身樂時,因為不貪著於樂,當樂受消失時,自然也不會憂惱。 這是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線上共讀《雜阿含經》第469經的「讀經拾得」。 讀經時,將自己融入經典中,佛陀如何將一個觀念或事件解釋給我們聽。 此時,我們就是一個跟隨佛陀求法的佛弟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