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月17日 ·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謝興邦表示,由於病毒不斷變化,目前治療用單株抗體已經宣告無效,美國也已經撤銷所有治療抗體EUA(緊急使用授權);「3年疫情戰爭下來,第一年有了疫苗,但疫苗可以預防症,不能完全防止民眾被感染

  2. 2021年9月7日 · 倪誠志表示台灣青壯年的致死率較韓國加拿大等國高原因需要科學研究才能證實但從各種會影響致死率的因素推測有幾種可能疫情爆發時患者群的身體狀況較差醫院量能不足以及檢驗量不夠無症狀症狀輕微的患者沒有被篩檢出導致轉為重症

  3. 2024年1月17日 · 勵馨基金會調查,近7成移工處於壓力環境;台大醫學院精神科醫師也發現逾4成看護工有睡眠困擾。移工心理健康,漸成人權團體與心理學界關注新目標,希望能減少因「失語」衍生憾事⋯⋯

  4. 2019年9月17日 · 心靈受到劇創者復原曲線與樣貌,究竟是如何發展?. 學者從921受災者身上,找到了答案。. 根據吳英璋與台大心理系教授陳淑惠研究,發現921高受災區成人,以及震損、全倒學校學生,較易出現創傷後心理症狀。. 不過在2年後,PTSD患者有逐年下降 ...

  5. 為什麼同一個疾病有多個名字? 天熱究竟會不會成為病毒消失關鍵? WHO為什麼這麼遲才發布「全球大流行」? 英國提出「群體免疫說」有沒有道理? 緊急傳染病爆發期間為何不要自行就醫? COVID-19開啟了許多公衛與病毒新認知。 《報導者》繼 《關於武漢肺炎:2019新型冠狀病毒10個關鍵知識》 基本懶人包後,再整理、推出「10個為什麼」進階知識篇,由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祕書長、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以及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王弘毅、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張齡尹一起為讀者解答,深度透析這隻新型冠狀病毒習性與變化,以及各種防疫手段背景與意義。 Q1. 為什麼病毒與疾病命名變來變去?

  6. 2020年12月22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病主法》上路後,為什麼依賴呼吸器病人仍是「善終孤兒」? (攝影/許𦱀倩) 生命在呼吸之間。 包括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 和氣喘、甚至中風等病人,都可能造成呼吸衰竭,必須插氣管內管、接呼吸器才能活命。 但一旦插管後無法言語,若病況無法復元,甚至可能來不及跟摯愛家人道別。 呼吸器既是緊急救命工具,但如果從此脫離不了,也可能讓生命陷入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困境。 呼吸器究竟應該使用多久? 哪些病人繼續使用呼吸器可以復元、哪些病人又可能只是無止盡拖磨,醫療存在許多未知,甚至不同醫師都各有想法與堅持。

  7. 2024年1月29日 · 打開由英國衛生和社會關懷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成立,負責執行基因計畫Genomics England網站,鮮明圖示與動畫、從計畫緣起目的,收案方式與限制、受試者關心細節,到執行至今成果揭示,文字、影片、圖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