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FB被盜用如何處理 相關

    廣告
  2.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trendmicro.com

    PC-cillin 2024完整防詐攻略:保護資料/偵測威脅/防範侵入,識破各種詐騙手法,全面防護更安心。 不只防毒,更防詐騙!即時封鎖網路未知威脅,手機/電腦安心網購安心PAY,個資密碼不外洩。

搜尋結果

  1. 2021年10月20日 ·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第4期风险提示,提醒持卡人妥善保管银行卡和个人信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警惕,防范盗刷侵害: 一、养成安全用卡习惯. 银行卡盗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持卡人卡片侧录、个人信息资料泄露或不当用卡。 消费者要提高交易安全意识,通过正规渠道办卡用卡,不轻易将个人资料转交他人代办。 坚决不向他人转借或出租自己的信用卡、储蓄卡,以免不法分子利用产生不良后果。 在刷卡时,不要让卡脱离视线范围,留意刷卡次数,使用后及时收回。 对废旧或不再使用的银行卡,要及时办理销户,不随意丢弃。 二、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网络支付在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风险。 不法分子非法获取持卡人的网络交易身份识别信息、交易验证信息,就可能实现盗刷。

  2.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金融机构协助司法等有权机关查询、冻结和扣划银行存款账户系法定义务,银行作为协助执行的金融机构,其出具 ...

  3. 2021年3月30日 · 一方面,部分银行在获取用户信息的过程中,易出现违规获取现象。 一些银行的客户信息保护机制失灵,出现窃取用户信息的“内鬼”,造成用户信息泄露。 另一方面,有部分机构在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中,未能尽到信息保护责任,使得用户信息在第三方平台泄露。 2016年10月,四川绵阳警方曾破获公安部挂牌督办的“5·26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包括银行管理层在内的犯罪团伙骨干分子15人、查获公民银行个人信息257万条、涉案资金230万元,成功打掉了一个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黑色产业链。 该案中,正是因为某农商银行支行行长以售卖征信系统查询账号牟利,造成了严重的公民信息泄露。 在商业银行“助贷”和“联合贷”业务中,金融机构的授信审查、风险控制严重依赖合作机构提供的金融数据。

  4. 2021年9月30日 · 不法分子非法获取持卡人的网络交易身份识别信息、交易验证信息,就可能实现盗刷。 消费者要保护金融账户的登录密码、取款密码和验证码等个人信息安全,不向第三方提供。 同时,注意辨识网络服务渠道的真实性,避免信息不法分子通过“钓鱼”手段窃取,比如对陌生来电、短信和不明链接保持警惕,不下载非官方APP,不在不安全的网络界面或者网络环境中登记身份证、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 最后,固定证据并及时报案。 《提示》建议消费者开通余额变动提醒,及时掌握账户的交易信息。 消费者如遭遇银行卡盗刷,应立即向发卡行告知交易异常,及时冻结账户或挂失以防止损失扩大,并立即报案。 同时,可通过就近的ATM或POS机刷卡交易,以保存真卡所在地、交易行为地等证据材料,证明卡片在本人手中,盗刷消费非本人所为。

  5. 2022年3月22日 · 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能遇到电话费充值号码错误的事情,碰到了一般会把别人误充的电话费还回去。 最近大学生小A发生了一起自己的银行卡被他人转错账号误汇入款项的事情。 小A好心好意按照对方要求将款项转了回去,但最后竟然发现是一个新型电信诈骗骗局。 让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 案情简介 账号忽然多了钱,对方要求尽快退. 2022年初的一天上午,大学生小A的手机突然收到短信通知,他的银行账号有一笔5000元的款项入账。 刚开始,他以为是家里汇的生活费,虽然比平时多了点,他想是不是马上要过春节了,爸爸妈妈多给了他一些,心里还暗暗开心,对忽然转到的款项也没多想。 下午,他想起来这事,就给家里打电话询问情况。 小A妈妈接到电话后却说打生活费的日子还没到呢,不是她转的,再问家里其他人也都说没有给他转过钱。

  6. 2022年3月15日 · 诈骗短信提供的网页链接可能是假冒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网页的钓鱼链接,也可能是病毒木马,不应轻易点击和操作。 建议广大消费者登录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时从银行官方手机APP或网站等正规渠道进入,尽量不要点击第三方提供的网站链接操作,以免不法分子诱骗。 三看对方索要信息是否为个人重要敏感信息。 消费者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短信验证码、付款码等均为个人重要且敏感信息,当有第三方要求提供或输入上述信息时,需提高警惕。 不轻易提供重要敏感信息给他人,不点击来路不明的网站链接,不随意在除银行官方渠道之外的网页填写重要敏感信息。 如发现自己上当受骗,请立即联系银行冻结银行账户,保存证据,及时报警。 “投资养老”“以房养老”,小心竹篮打水一场空!

  7. 2022年11月29日 · 金融科技部门应本着安全的角度去研发使用“刷脸”金融业务技术,可以与相关计算机网络科研部门、相关大专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开展技术合作,研发成熟可用、安全可靠的“刷脸”金融业务应用系统,没有安全保证、没有过硬防盗刷脸能力的科技软件不可盲目上马,避免由于系统漏洞给银行、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 二是做好银行“刷脸”业务风险知识宣传。 通过网络、微信群、媒体、线下宣传等方式,让金融消费者认识到人脸识别采集生物特征信息的重要性,每个人要像保护身份证一样保护好自己的生物特征信息。 消费者如果遇到外来任何方式(线上和线下)所谓“拍照”场景,如摇头、张嘴、眨眼等特殊动作信息采集要求的情况,要提高警惕,在没有弄清事情缘由前,应终止信息采集(特别是对于陌生人或者是通过网络方式的上述信息采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