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1月22日 · 中央社 2019-11-22.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亡妻成大體老師 林惠宗每月開車3小時探望 〉。 首圖來源: 中央社 。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民眾志願捐贈自己遺體,並供醫學院學生在解剖課上使用,是俗稱的「大體老師」。 據台灣北區 7 家醫學院遺體捐贈聯絡中心 統計 ,台灣每年捐贈大體人數僅 500 多人,平均每 15 個學生要共用一具大體,數量嚴重不足;再加上遺體捐贈後,必須經過 1-2 年的 防腐與存放 ,才能正式啟用,可見「大體老師」有多珍貴。 在醫學界,被認為是醫生第一個病人的「大體老師」,背後又有哪些感人故事? (責任編輯:黃梅茹)

  2. 2020年8月21日 ·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中,預計 2025 年,每五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是老人,生醫科技的發展讓現代人平均餘命達八十歲,使得人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要怎麼活得精彩不遺憾。 不過,隨著高齡社會的到來,取決於本人意願的「善終」,或許將是未來的風氣。 (選書編輯:盧亞蘭、李姿萱) 圖片來源: pxfuel. 文/尚儒. 在台灣,即使多數人希望在自己長年生活的社區內終老,但礙於社區內的照顧能量不足,不僅沒有醫療專業主動介入支持照顧系統(通常只被動等待老人就醫),更別說是失能的預防了。 最後的狀況便是,長輩的功能加速退化,然後失能進入老人照顧機構,往返於急診醫院與機構,直到生命最後。 但是,不是人人有能力最後都可進入機構接受照護,而政府也沒有足夠的財政支援。

  3. 2020年8月13日 · 台東聖母醫院居家醫療主治醫師,余尚儒,在親臨日本社區型醫療照護現場後,帶台灣民眾剖析到底我們的「居家醫療」還缺了什麼核心元素? (選書編輯:盧亞蘭)

  4. 2017年11月23日 · 因為台灣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導致許多中國配偶生活上的不方便,讓許多為愛相隨的中國人處處遭受刁難歧視,這個中國新娘余蓉蓉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5. 2018年5月8日 · 台灣冷戰時期詩人洛夫、光中、周夢蝶、商禽相繼殞落,此時的我們站在一個回首與瞻望的交界點。. 青鳥書店邀請須文蔚教授規劃一系列詩講座,以「讀懂欲言又止的時代:台灣現代詩與傳統的聯繫」為題目,邀請兼具詩人與學者身份的羅智成、唐捐 ...

  6. 2020年1月8日 · 大部分的人在結束一段關係後,通常都會經過這四個歷程:1. 否認 2. 療傷 3. 想起 4. 放下. 一、否認——「或許一切都是假的」 「他一定是被朋友洗腦才跟我分手? 「她可能只是這段時間太忙了,才感覺不到我的愛⋯⋯」 「或許我再努力一些一定還有機會挽回⋯⋯」 「我能再約她最後一次好好說清楚的機會」 這些話是你自己告訴自己的嗎? 很難說這些狀態到底是真是假,但共同的部分是這階段的你,或許會不太想承認,或許還卑微的期待著對方能回頭看看你。 事實上,你僅是還沒準備好面對你們分開的事實罷了! 佛洛伊德的防衛機轉論,提及 人在極為痛苦的時候,會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讓「大腦」不再痛苦,是個下意識維持生存的方法。 否認,即是其中一個 。 在這個階段,可以如何走過呢?

  7. 2020年4月15日 · 金生珉,一九七三年生,韓國知名主持人,他從二十幾歲開始就進入演藝圈,藝人的收入不固定也不穩定,只有少部分的明星可以賺到大錢,但他仍在這行堅持努力,一直到四十歲過後,才終於在演藝圈中嶄露頭角。 因為時代改變了,所以有些人反而是到了四十歲後,才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 我認識某位四十歲女性,在大公司奮鬥了將近十五年,某天,她突然開始思考:「我到底是為何而活? 」,於是決定遞出辭呈,為自己安排一段「空檔年」(GAP YEAR)。 所謂「空檔年」,通常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為了探索自我,暫時中斷學業或事業,趁年輕時去充電的一年。 然而,她卻是在步入四十歲後,才決定做這件事。 我非常佩服她的決心和行動力,能夠毅然決然離開人人稱羨的大公司,勇敢地去追尋自己的第二人生。 這樣的勇氣,並不是每個人都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