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農藝. 20221029. 臺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進入改建的「中繼」階段,但它仍是北臺灣最重要的果菜集散中心之一,也是達人攤商雲集的所在。. (攝影/農傳媒). 文/番紅花. 公車經過光仁國小站,就要準備下一站「第一果菜市場」下車了。. 許多臺北市民總覺得 ...

    •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那一味:香料
    • 分貨場裡的香料事業
    • 香料事業的趨勢:人們與味道的記憶
    • 小香料與大社會

    「滋~~~」,鍋底上的薑片與麻油冒出微刺激帶有香味的煙霧,將燙好的軟嫩豬肝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與調味料,這是我們熟悉的麻油豬肝湯。薑在其中降低豬肝的腥味,並有袪濕暖身的功效,沒有薑的豬肝湯簡直不稱為豬肝湯。又比如說咖哩飯:那薑黃染色後亮黃色的米飯,也許其中還有說不出來的味道,來自於胡椒、丁香、肉桂、小茴香、肉豆蔻、辣椒等30~40種以上的辛香料,若是缺乏這些香料,咖哩也失去靈魂,香料跟料理緊緊結合而難以取代,這些迷人的香料怎麼來?

    為了尋找異國香料在臺灣蓬勃發展的證據,我們踏入凌晨的北農。 「臺北第一果菜市場」是北農最大的果菜批發市場,占地5.26公頃,每天蔬果交易量約1,600噸,蔬果攤販將近1,000攤。我們在市場中一區一區的紙箱海中找尋香料身影,最後在最混雜的雜菜區中找到零星的薄荷葉、香茅與越南香料。異國香料在偌大的北農內竟然如此渺小?負責雜菜區的拍賣員表示,拍賣制對於這種特殊的香料而言並非主要銷售管道,這些零星的香茅、薄荷,也是推廣性質大於獲利性質。但這些答案,真的表示全臺最具代表性的北農完全沒有異國香料嗎? 其實市場裡是有不少經營香料事業的重量級商人,穿越批發市場外圍的圍牆,出現在眼前的是總長約320公尺、鐵皮屋頂的零批場。一進到零批場,三大排攤位往兩端延伸,鄰近入口處的攤販只見一位短髮、polo衫,打扮老練...

    香料的流通受自然環境、種植技術甚至市場供需影響,這些過去從未見過的香料是如何出現在我們的料理中? 張耀東說起他香料事業中的得意之作──羅望子。猶記得孩提時期,由大人帶到公園裡,看到地上有長條橢圓狀的淺咖啡色果莢,長7~20公分,徑約2.5公分,總會開心拾起往旁邊的樹幹敲敲打打,太大力果莢斷裂,裡面黑褐色的種子便露出來,這就是羅望子。張耀東與他的相遇是在成大校園內,此地的羅望子已有80歲樹齡,成排種植,當時沒有人注意到羅望子果實的香料價值,張耀東開始大量種植取其果實銷售到市場,成為他成功的香料浪潮之一。而和羅望子一樣,在臺灣料理中不常見,卻是南洋料理中要角的許多香料,漸漸被臺灣人所認識,如泰式酸辣湯Tom Yum Kuang中的南薑、越南香烤豬肉裡的香茅、亞參叻沙Asam Laksa必使用的叻...

    生活的改變促使了香料的出現,而香料的出現也改變的我們的生活。 經過一夜的探索,天邊已是一片魚肚白,回想夜半時分最熱鬧的大宗菜拍賣台,眾人爭搶著堆積如山的高麗菜與大白菜。然而,在二區第四柱的雜菜區,一箱箱的貨品中,有些產品甚至沒有名字,而此隱身其間的,卻很有可能是料理中重要的靈魂。在拍賣場中,承銷人問:「這是啥米啦?」拍賣員答:「我也不知道,他寫越南香料。」一箱越南料理的靈魂香料──叻沙葉,就這樣被承銷人半試驗性的買下,帶回賣賣看。 就像被忽略的叻沙葉,不起眼香料,卻真實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陸續地出現。為什麼市場中有新的香料產品出現,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了需求?為甚麼我們能夠接受這些改變?人群的移動帶來不同香料,而透過香料了解來往的人群如何在臺灣相遇、認識、理解與接納,也正因此,各種添加異國...

  2. 先開通路再開農路,雙北開路帶動農業轉型 臺北市、新北市共將近七百萬人口,是全臺最大的消費地,兩地最大的果菜拍賣市場以「開創通路」方式來帶動有機產業,以消費來帶動生產。過去有機蔬果已有特定通路及特定消費族群,加上種植成本高昂,農友往往空有驗證面積,無法安心發揮產能。

  3. 其他人也問了

  4. 臺北植物園裡的腊葉館興建於1924年,是全臺灣最古老的植物標本館,整建後今天重新開放,除了展出前人一路從竹簍到登山背包的採集裝備演進史,還有許多珍貴的標本,鎮館之寶包括臺灣植物學之父早田文藏以「Taiwania」命名的臺灣杉模式標本,讓臺灣二字走上國際舞台,堪稱腊葉館裡的翠玉白菜 ...

  5. 他舉例,二崙鄉農會冬季一天供貨量達百噸以上,占臺北批發市場交易量17%,「這麼大都能做供給量回報了,其它規模比較小的應該也可以做。 他說,資訊科技導入必須推動,像是臺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每天一兩千公噸拍賣很順利,最主要就是資訊化程度高。

  6. 台北草需要強烈光照,地毯草則為半日照型,在光照不足的樹蔭下依然茁壯。 兩者適合的栽培方法也不同,台北草為垂直根系,採收時可削得很乾淨;地毯草根系為橫向匍匐生長,母、子株外觀差異不明顯,因此林育諠會預留固定面積以保存母株,故同樣種植1分地,台北草能完全收成1分地的產量 ...

  7. 根據口述,布農人最初由西部海岸向山遷徙,或許出於對耕地獵場的需求、或許出於其他族群的擠壓,他們篳路藍縷進入濁水溪上游的南投山區,逐漸發展出郡、巒、丹、卡、卓、蘭六大社群。18世紀初,布農人開始向外擴張,以丹、郡、巒群為主跨越中央山脈主稜的障礙,向東、向南遷徙,形成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