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7月14日 · 黃斑部位於視網膜的正中央,具有較細緻的錐狀細胞,負責精細的視覺與顏色呈現,也是提供中心視力的重要區域。 脈絡膜是遍布血管的組織,主要提供視網膜氧氣與養分。

  2. 2019年7月12日 · 健康檢查常見問答. 根據衛福部2019年公告的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心臟疾病、肺炎再度蟬聯前三名。 你知道嗎? 其實這些疾病多數是可以透過健康檢查事先預防的。 健康檢查重要嗎? 有哪些優點? 現代人因生活壓力大、飲食不均、作息不正常等因素,讓罹病的風險大大增加。 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更要提早進行追蹤。 健康檢查的目的不只是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態,也能及早發現罹病的風險因子;對於已確定罹病者,也能盡快做正確治療,延緩疾病的發展。 以癌症為例,若能在健檢時發現病灶,如原位癌或是第一期癌症,治療之五年存活率幾乎都在九成以上,甚至有根治的可能。 健康檢查應多久檢查一次? 多久做一次健康檢查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主要依個人的健康狀況及疾病風險而定。

    • 甚麼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PTSD 盛行率
    • 兒童 PTSD 症狀
    • 原因
    • 甚麼時候該就醫
    • 治療方法
    • 生活指南
    • 怎麼陪伴ptsd患者
    • PTSD 自我檢測
    •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是指在經歷極度嚴重的創傷壓力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患。如經歷瀕臨死亡的威脅,或目睹他人死亡;也可能是經歷嚴重的身體傷害、性暴力、戰爭、交通事故等。本文會同時使用 「PTSD」 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兩者指涉的意思是相同的。 大部分的人在經歷重大創傷之後,身心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有些人在創傷後會持續經歷一個月以上的嚴重身心失調,而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另一種情況是在創傷事件後產生了和 PTSD 相似的症狀,但症狀沒有超過一個月,這種狀況則被歸類為「急性壓力症」 (Acute Stress Disorder),簡稱 ASD。 若是創傷後的身心狀況還未到 PTSD 的程度,但有很類似的壓力反應...

    在一般人口中盛行率約 1~2.6% ;義消中有 30%;受虐婦女45%,而經歷性侵、戰爭、屠殺的倖存者中,盛行率高達 33%~50%。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可能是因為大多數女性比男性更敏感,更容易感受到強烈的情緒。 統計上兒童比較不容易出現壓力後創傷症候群,但兒童時期的創傷經驗,有可能提高成年後罹患 PTSD 的風險。

    已經學會如廁卻又開始尿床
    忘記如何說話或是無法說話
    在遊戲中重複表達跟創傷相關的主題
    無法辨識的、嚇人的惡夢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5) 對創傷事件定義為以下一種或多種形式,去經歴死亡、死亡威脅、重傷或性暴力,形式包含: 1. 直接經歷 2. 親身目擊這些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 3. 得知這些事件發生在親密的家人或朋友身上 4. 反覆接觸創傷事件中令人不舒服的細節 (通常因工作原因, 如急救人員、案件調查人員、助人工作者等) 會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原因,通常是遭逢巨大的創傷事件,加上個人的因素所導致,例如先天的遺傳基因、人格特質、兒童時期的創傷經驗、腦內物質和激素的分泌、焦慮症和憂鬱症等因素。

    有以下任何情況,或是類似的身心症狀都建議馬上就醫。 1. 受創傷事件的強烈感受或回憶困擾超過1個月 2. 沉浸於嚴重的消極感受或想法中 3. 創傷事件帶來的身心失調已影響正常生活 4. 有自傷或自殺的念頭

    並不是每個經歷創傷的人都會演變成 PTSD ,也不是每個 PTSD 的患者都需要治療。有些 PTSD 患者的症狀會隨著時間而消退;有些患者經由支持系統(家人、朋友、師長等) 的幫助下,可以漸漸走出創傷帶來的痛苦;但有些患者需要專業的治療,才能漸漸恢復。這種差異和個人夠不夠堅強或成熟無關,只是眾多複雜因素導致的結果。如果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及早治療是康復的關鍵。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可分為兩階段:

    在接受專業的診療之前可以幫助自己的事: 1. 找一個可以信任的親友或是有相似創傷經驗的人,說出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2. 不要使用酒精或非醫師提供的藥物來麻痺自己的感受。 3. 避免咖啡因和尼古丁,這些物質會讓焦慮的症狀加劇 4. 讓自己待在一個可以感到安全的環境 5. 吸收相關的 PTSD 知識,理解自己目前的狀態。 治療期間自己可以幫助自己的事: 1. 和醫師討論治療方案 2. 從事適合自己強度的運動 3. 規律作息,充分的睡眠 4. 嘗試與信任的家人、朋友相處,讓對方理解自己目前的狀態 5. 理解自己正往康復的路上前進,而不是期待能立即痊癒 6. 避免自我批評 7. 為自己設定實際可達到的目標 8. 嘗試在生活中辨識出能讓自己感到欣慰、滿足的事物

    鼓勵患者表達情緒,不管是哭泣、傾訴等方式,都給予正面的肯定 避免過度安慰及缺少同理的話,比如:「你想太多了」、「很快會好起來」、「沒有這麼嚴重」等 給予患者安全感,讓他知道目前已經離開之前的威脅處境 尊重患者的自主權,讓他重新建立對生活的掌控感

    此測驗不是診斷工具。身心失調的疾患只能由合格的心理健康相關專業人員或醫生診斷。此測驗適用於成人和 6 歲以上的兒童。 在過去一個月內: 1. 你是否經歷過,或目睹身邊的人遭受嚴重威脅事件,包含死亡、死亡威脅、暴力或性侵? 2. 在這事件後,你是否不由自主的反覆回想該事件,或是在夢中不斷重現,而使你感到不安和恐懼? 3. 你是否會因為回憶起創傷事件相關的景象、聲音、氣味或感覺而感到痛苦? 4. 你會刻意避免去回想創傷事件嗎? 5. 你是否會盡量避免去接觸跟創傷事件有關的人、事、物和場所? 6. 你是否難以回想起創傷事件中的重要情節? 7. 經歷這個創傷事件後,你是否變得難以再信任任何人? 8. 你是否對於事件的發生感到自責? 9. 使是否對創傷事件感到恐懼、內疚或羞愧? 10. 你是否對創傷事...

    近年有另一個被關注的議題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相比,CPTSD 並不是因為個案經歷嚴重的死亡、暴力等威脅;通常是在兒童時期經歷長期的創傷,像是不斷地被忽略、否定、言語暴力、肢體暴力等虐待,最後隨著時間推演,這些被否定的經驗內化成自我批評的語言,在個案成年後發展成自我價值感低落、自我懷疑、惡性的自我批評、對自己過度嚴苛、社交焦慮、難以建立健康的伴侶關係等等樣態。 Referen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 蕭美君醫師:創傷後壓力疾患 華人心療網:認識創傷後壓力症 PSYCOM: PTSD (Post-Tra...

  3. 2018年12月27日 · 目前肌少症的篩檢項目主要有三項: 肌肉質量測量、握力量、身體功能表現評估。 肌肉質量測量: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或生物電阻測量分析,評估身體的肌肉量。

    • 地震測報中心1
    • 地震測報中心2
    • 地震測報中心3
    • 地震測報中心4
  4. 2018年7月10日 · 國健署提供免費的檢查. 代謝症候群是什麼? 代謝症候群並不是指單一疾病,而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總稱,可以視為許多疾病的前兆。 代謝症候群大多與不良生活型態、遺傳因素有關,例如飲食習慣不佳,攝取過多熱量、飲酒過量、低纖、高糖份、高油脂飲食,或是缺乏運動、壓力過大等等。 此外,若家族中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其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 身體發生了什麼事? 「胰島素阻抗」是患者最常見的生理現象,以人體機制來說,血中葡萄糖需要胰島素的幫忙才能進入細胞,而胰島素抗阻就是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夠靈敏,使得葡萄糖不易進入細胞。 一旦胰島素無法有效發揮降血糖的作用,血糖就容易升高,使代謝出現問題。 從哪裡可以看出端倪?

  5. 2017年10月25日 · 這得從基因缺陷談起。 血友病與基因的關係. 男性與女性擁有不同的性染色體,男性是 XY,女性則是 XX,與血友病有關的基因缺陷便發生在X染色體上。 若出現缺陷,患者體內就會缺乏第八凝血因子或第九凝血因子,血友病也因此分為「A型血友病」與「B型血友病」,另有罕見的C型血友病,主要是缺乏第十一凝血因子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造成基因缺陷的因素主要為遺傳,但也有部分患者源自原因不明的基因突變。 至於疾病發生率,大約每一萬人就有一名血友病患者,總患病人口中,A型血友病約佔80~85%,B型血友病則為15%~20%,而男性患者人口又多於女性。 為什麼男性患病機率大於女性?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再了解遺傳這件事。 血友病如何遺傳?

  6. 2018年7月31日 · 如果想以更準確的方法了解自己的肥胖程度,你必須認識體脂肪率。 為何體脂肪率較準確? 脂肪是人體組成的重要元素,具有保暖、提供能量、保護臟器等功能,但過多的脂肪就可能帶來肥胖與疾病。 所謂體脂肪率,指的就是脂肪佔人體體重的比例,由於肥胖與體內的脂肪多寡有關,若是直接檢測人體脂肪含量,準確性相對較高。 此外,檢測體脂肪也能識破「隱性肥胖」,即外觀看起來不胖、但身體內部與器官已堆積不少脂肪的狀況。 體脂肪率如何判讀? 如果體脂肪率超過以下數值,就代表有肥胖跡象: 男性. 18至30歲:大於20%(正常值為14%~20%) 30歲以上:大於25%(正常值為17%~25%) 女性. 18至30歲:大於25%(正常值為17%~25%) 30歲以上:大於30%(正常值為20%~30%)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