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外勞仲介評鑑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1. 2023年7月18日 · 建造業及運輸業輸入外勞的特別計劃已開始接受申請,有立法會議員今日(18日)就外勞培訓機制,建議本地培訓機構與內地院校,以香港標準在內地建立

  2. 2024年5月1日 · 勞動節|各計劃至少批近1.8萬外 勞工界:前線工友感就業困難. 港府去年推出多個輸入外勞的行業計劃,並「優化」原有補充勞工計劃,放寬部份工種不可輸入外勞的規定兩年,這些計劃推行至今,至少已批出1.8萬個外勞配額。. 香港過往從未在一年內 ...

    • 問題一:繞過勞顧會,儼如「行政霸道」?
    • 問題二:「審批程序緩慢」,到底是誰之過?
    • 問題三:技術減省人手,為何不設時限?
    • 問題四:全數放寬限制,幫助資方剝削?
    • 問題五:單靠輸入外勞,如何提高產能?

    「爭拗終於告一段落啦!僱主日日夜夜嚷着說缺十萬人、五萬人,做個了斷吧!」數個月來,勞聯主席林振昇與資方代表唇槍舌劍,爭論關於輸入外勞的原則與細節,希望盡力保障本地工人權益。隨着政府推出全新輸入外勞方案,他的努力一下子付諸流水。 林振昇語帶戲謔,卻是一臉無奈。首先最難以理解的,是政府竟然把「優化『補充勞工計劃』」的重點放在減省諮詢勞顧會的流程上:「勞工絕非鐵板一塊。政府似乎認為勞顧會、工會一定反對輸入外勞,因此多說無益,不如另起計劃,繞過原有機制。」 「勞顧會」由6名僱主和僱員代表組成,主要就勞工事宜向勞工處處長提供意見,然而,特區政府宣布的全新方案,明顯削弱勞顧會的把關作用,而且沒有諮詢勞顧會的意見。其中就建造業、運輸業推出的「輸入勞工計劃」,最多可以輸入兩萬名外勞——申請個案將由政府直接處...

    社會持續爭議數天後(6月19日),政府才就輸入外勞方案諮詢勞顧會,惟6名僱員代表中途離場抗議。他們一則不滿當局沒有提供任何數據和客觀分析,向市民說明「補充勞工計劃」26個行業當中哪些工種具備迫切性;二則批評政府「先公布後諮詢」,根無視勞顧會的角色。李家超周二(6月20日)被問及勞顧會的舉措時,只是重申上述三大原則,又表明方案已經考慮了整體利益。外界普遍批評,特首所言相當沒有誠意。 按原有「補充勞工計劃」,以往輸入上述行業勞工,都要諮詢勞顧會的意見,但資方一向批評機制申請門檻高、審批時間長,而且常遭勞顧會中的勞方代表拒絕。林振昇接受《香港01》訪問時,則多次反駁資方的說法。他一再重申,勞方代表不一定反對輸入外勞,「過往有個別行業出現大量職缺,工會同樣贊成輸入外勞。」例如去年3月至5月底五波疫情...

    特許輸入的兩萬名建築業和運輸業工人當中,前者有1.2萬人,後者包括航空業的6,300人,以及900個小巴司機和800個客車司機。他們大約佔相關行業未來空缺的四至五成。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政府表示方案並非永久性,但目前並不設時限。 翻查立法會就輸入勞工的參考資料摘要,政府制定的行業輸入配額為職位空缺數額的一半,是以建造業議會在今年2月發表的《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機管局的人手估算和運輸署的公共交通行業人力資源研究作為參考指標。多名官員解釋,有關行業出現嚴重且迫切的結構性勞工短缺問題,本地招聘跟不上人力需求,只能輸入外勞才能克服瓶頸。 李兆波認同政府就上述三個行業輸入外勞,航空業的缺人問題尤其嚴重;他更希望企業能夠為屯門及其他地方的市民提供免費的交通安排,從而鼓勵更多市民前往機場工作。 林振昇卻有...

    「補充勞工計劃」原本規定不能輸入文員、售貨員、侍應生、接待員、收銀員等26個非技術或低技術工種,因為它們入行門檻低,容易培訓員工,供應較為充足。但自香港疫後復常以來,資方多次高呼零售、餐飲、運輸及建築業難以請人;如今政府放寬限制。 李兆波也感到意外:「從未意想到政府會一次過放寬這26個行業。」孫玉菡的理據是2022年的低技術勞動人口比2018年少了16萬人,但李兆波指政府仍然欠缺清晰及準確的數據,沒有什麼說服力:「大家都知道,本港的勞動人口在疫情前後少了20多萬人,但減少的都是些什麼人?他們的學歷水平、從前從事的工作種類和領取工資水平,都不清楚。我不知道政府在推出政策前,有沒有做過這種人力資源統計。我看並沒有。」 李兆波分析,政府貿然開放這26個工種,是源於資方不斷就職缺問題向政府施壓。對於...

    然而,租金同樣對有關行業造成沉重負擔,單靠輸入外勞以減省人力成本的做法,不但對企業控制成本的作用有限,更加難以促進行業的長遠發展。 「政府只是將問題,從一個門口掃去另一個門口。」李兆波續說,「行業無人入行,往往與薪酬待遇、調薪空間有關,又與行業的投資回報率和發展前景,環環相扣。」輸入外勞能夠讓商家獲得更合理的回報,但這並不等於解決了行業的產能停滯和升級困局。 「降低成本」和「提高產能」對行業發展同樣重要。李兆波以九巴和港鐵為例,解釋行業的回報率偏低導致加薪空間有限:「吃頓麥當奴都40元以上,九巴和港鐵的平均車資只有7.92元和7.91元,但它們畢竟是大公司,薪酬待遇尚算有競爭力,港鐵的物業發展亦有不少進帳。但小巴的回報率就更低了,沒有太多空間改善薪酬待遇。」 林振昇在旁補充,小巴司機的薪酬待...

  3. 2023年4月11日 · 問到香港能否參考澳門做法,讓外勞即日往返香港與內地,譚金蓮則指,這做法帶來的影響會更大,除人員每日流動有機會影響關口運作,她認為在沒有設立限額及時限的情況下,內地人力資源豐富、選擇多,加上這種「跨境工作」的便利,不需要考慮 ...

  4. 2023年4月22日 · 通關帶動的旅宿餐飲業復蘇勢頭似乎被人手不足而拖慢,輸入外勞因而被不少商家視為走出困局的不二法門。 自由黨立法會批 港聞

  5. 2023年3月29日 · 對於是否同意擴大輸入外勞來補充勞動力,有53.7%受訪者不認同,只有14.6%表示認同,31.7%沒有意見,主要擔心就業機會減少、搵工難,工資待遇受壓,佔比均超過五成。 2月11日 廣東道名店外再現排隧人龍 . + 6. 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毋須勞顧會審閱 以先到先得原則審批. 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去年12月獲行政會議批准推行,業界在同一時間可輸入最多7,000名護理員,成功輸入護理員的院舍營辦人須繳付「僱員再培訓徵款」 ,繳付方式和現時「補充勞工計劃」相同。

  6. 2023年6月15日 · 港府宣布將推出建造業及運輸業輸入勞工特別計劃,相關外勞配額上限共2萬人,另外亦會放寬現有的補充勞工計劃。 有勞務公司指,每日收逾40個內地人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