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小林製藥紅麴保健品 相關

    廣告
  2.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chi.com.tw

    藥品必要資訊包含:產品編號、批號、健保碼,管制藥品許可證號,健保價格與藥價甲調查表. 藥業資料E化降低人工作業,資訊整合提高反應時效,作業流程標準化,解決藥業特殊 行業別特性管理

搜尋結果

  1. 儘管新北幼兒園案翁德怡判斷應與巴比妥酸鹽類無關但他們仍然即刻購買了巴比妥酸鹽類檢測的標準品以防有大量委託量湧入日本近來爆發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事件疑似引發服用民眾腎臟疾病已累積5人死亡他們也隨即下單了紅麴檢測的標準品備用

  2. 2017年5月17日 · 方德琳. 攝影. 余志偉 林佑恩. 共同採訪/汪宜儒. 從超市蔬果的多種化學物殘留,到紅豆田裡的老鷹危機,農藥使用已經成為食安、環境議題裡最受關注的對象。 以往討論焦點都在政府農藥管理疏漏過去3年連番兩次修訂農藥管理法可看出輿論壓力後的進展。 如今,立法院戰火已告段落,主戰場轉移到農藥使用的農村現場。 但是,面對點點散落的10萬名、平均年齡57歲的農業主力人口時,改變就沒那麼容易了。 「經營的還順利嗎? 「嗯,跟原本想像的有落差。 」位於雲林的義直農藥行老闆陳鳳義說。 去年,他曾經以「不賣化學農藥的農藥行老闆」登上媒體報導,經營這一年多來,結果不如預期。 在青農回鄉風潮中,陳鳳義是其中一員。

  3. 40年前,震驚全台的「油症事件」爆發,因為吃下受到多氯聯苯汙染的米糠油,台中惠明盲校師生集體中毒,成為社會同情及援助的焦點。 然而,同一時間彰化、台中地區也不幸中毒的上千位居民,卻沒有得到相同的關注,顏平芳一家人就是如此。 毒油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只侵害第一代受害者的身體機能,毒素更能藉由胎盤、哺乳,延續到第二代。 顏平芳的兒子出生時便有視覺障礙,事件雖已過去40年,但油症的陰影仍侵擾著這些家庭。 「我出生的地方算是彰化很鄉下的地方,打油時,一台車子開出來,家家戶戶就拿碗公、鍋子出去打油,用來煮家裡的飯菜,我們那時候就是這樣吃到這個油的,」 油症事件 爆發多年之後,顏平芳回憶道。

  4. 醫藥品查驗中心HTA小組組長黃莉茵表示一般廠商提交健保署給付申請後健保署會要求HTA小組進行健保財務影響評估若該新給付項目單價高於10元年度超過1億元則會啟動HTA小組小組必須在42天之內撰寫完整的評估報告內容包含該項目的相對療效經濟評估健保財務影響成本效益以及他國做法等。 以2017年為例,HTA小組一年評估了78項一般新藥、24項突破創新性新藥、7項新特殊醫療材料。 健保署會隨即召開內部專家會議,並將報告作為資料參考,提出建議決定;再將決定提交到有各方代表的共同擬訂會議(後稱共擬會議),做出最終決議。

    • 悔恨:誤信「癌症不用開刀」
    • 勝算:另類療法死亡率更高
    • 規範:說明義務應更嚴格
    • 納管:投入研究釐清效果

    范太太說,先生多年來偶爾大便有血,自認是痔瘡,2009年、62歲時確診直腸癌第三期,當時先生像快瘋了一樣,摔椅子、摔桌子,一週內跑遍三間醫學中心,期盼聽到不一樣的答案;但醫師都異口同聲要他「馬上開刀,肛門還有一半機會留得住」。范先生開始找提倡「癌症不用開刀」的書,把許達夫每一本書翻爛了,還寫著密密麻麻的註解,安慰她說:「妳看,我跟他(許)是一樣情況,他不開刀也活到現在。」 在她和兒子的陪同下,范先生滿懷希望去許達夫的診所,進門先付掛號費1,000元;許達夫口頭交代可去林新醫院做放射治療,再收「介紹費」5,000元。診間可見貼上診所標誌的電解水機器一台賣4萬5千元、候診區電視重複播映「成功」案例故事,在診間是醫師坐著訓話,病人和家屬站著聽。 「他問我先生:『你回去做了什麼事?』我先生說都聽你的...

    「范先生當時如果接受正規治療,肛門有超過一半的機率可以保留,5年存活率可以到6、7成,活下來的機率很高。」當年以住院醫師身分照顧范先生的吳元宏,現在已經成為北榮腫瘤醫學部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他深知病人若被誤導而延誤治療,後果有多嚴重。 吳元宏指出,根據耶魯醫學院發表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最新研究,僅接受另類療法的癌症病人,整體死亡率是接受正規療法病人的2.5倍,單看直腸癌病人是4.57倍、乳癌是5.68倍、肺癌是2.17倍。台灣國民健康署的癌症登記資料亦顯示,癌症病患若未在診斷後3個月內接受正規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高達53%,是及時就醫者死亡率的3倍。 2015年澳洲國立衛生和醫學研究理事會 (Nati...

    許達夫案例顯示,當醫師推廣缺乏實證的另類療法,如果缺乏完善的說明,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站在專科醫師立場,這種吸引癌症病人遠離正規療法的做法幾乎已等同於「害命」;但站在病患立場,確實有嘗試各種輔助及另類療法的權利,兩者應如何取捨? 施純全指出,很多訴求自然療法或另類療法,會被包裝或混淆成中醫傳統治療,「但中醫不是自然療法、更絕不會強調『排毒』,中醫的理論是以藥物的偏性去糾正身體疾病的狀態,更何況,中醫師是受《醫療法》管理的,處置與行為都有明確規範。」 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侯英泠認為,醫學多元發展是必然,若有醫師欲推廣另類療法,主管機關之管理重點不在於禁止,而在於如何管理、醫療人員如何告知病患。例如德國並未禁止另類療法,但政府針對另類療法的內容進行歸類和要求,若歸類為藥品規範,就要走人體試驗和查驗...

    其實輔助及另類療法最常見的爭議情境,是病人或家屬主動要求醫護人員允許他們使用。面臨這類要求,醫護人員必須先在生命倫理四原則的基礎上,評估特定另類療法在個別情況可能為病人帶來的利益與傷害,協助病家作出最好的決定。 目前衛生福利部、醫師公會全聯會、各大醫學會,尚未透過任何明確條文或指引去釐清輔助及另類療法的範圍及倫理準則,醫病雙方作決策時出現無所適從的模糊地帶。衛福部常務次長薛瑞元表示,這部分的管理確實有檢討空間,但光是應管理哪些輔助及另類療法,就是一個大問題,因為「總是要有一些(實證)根據才能夠去宣稱有治療的效果,基本上沒有療效根據的就不能排進來。」 台大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蔡甫昌表示,目前主管機關和醫師公會的作為比較屬於被動反應,看到哪邊出了問題才出來評論對錯,應該化被動為主動...

  5. 一篇 美國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 發現,COVID-19的病毒在塑膠與不鏽鋼表面存活得最久,分別高達72與48小時,這表示很多塑膠製的日常用品及不鏽鋼製的門把、扶手等,都能成為強力的中途媒介,手部清潔是防範病毒傳播最重要的手段。 至於如何正確洗手? 醫療專業人員要落實洗手5時機:

  6. 2020年8月11日 · 台灣每年逾1,700萬人次使用健保醫材,有13.2萬人次選擇自費差額醫材──即部分由健保給付、部分自己付,醫療院所也必須扣掉健保給付的部分,向民眾收取差額。. 然而,健保署設置的「 醫材比價網 」上,同一個品牌、不同醫療院所的醫材價格,有些價差極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