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3月30日 · 從隨機殺人動機的歸類可以看出端倪。研究隨機殺人最透徹的是日本與美國,以日本的研究來說,可分成五種動機,但依照台灣對隨機殺人的歸類,我另外加上第六種。若以這樣的動機分類來看近年來台灣發生過的隨機殺人,可以整理成以下清單: 1.

  2. 2016年5月11日 · 2016年5月10日晚上,江子翠隨機殺人的鄭捷遭到槍斃。 這個看似舉國歡騰槍決,來得太快,讓我們都還來不及停下來思考,到底鄭捷帶來傷害是否真撫平了? 在隨機殺人事件當下,一名江子翠居民寫下這篇文章。 在鄭捷被槍斃後,重新讀過這篇文章,希望大家共同去思考,我們是不是真解決了問題,還是只是逃避面對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社會? 文/ 張勝涵. 我是江子翠人。 今天傍晚我走進江子翠站時,距離犯人被捕不到二十分鐘。 或許是因為我到場時一切都已經太晚,但是我感到恐懼不是我臨近命案現場,也不是我如果早點出門就可能目睹甚至捲入事件本身。 我感到恐懼是,我待在捷運站那十分鐘,從頭到尾都沒有人在向其他人說明現在發生什麼事了。 讓我從頭講起。

  3. 2017年5月16日 · 「一件事情做好被虧說運氣好,失敗就是你不夠努力,活該。 「我被罷凌,老師和家長到學校卻是指責我還要我道歉。 「殺人滿足被大家看見榮耀,你真能體會嗎? 我們可能都成為無意識間推人一把,讓人走向自殺或隨機殺人的道路,甚至我們也用同樣方式無形中將自己逼向絕路,而走在這條鋼索上。 我們或許都忽視了語言能如何傷人、忽視心理壓理能如何壓垮一個人,因為從沒有人教育我們要關切這些,只要想著努力工作念書就好——或許看完這篇文章,你我都能給自己機會重新思考這些問題。 (責任編輯:林芮緹) pixabay. 文/ 石展丞. 慢慢把一個人殺死,比起隨機殺人其實等同可怕,那是漸漸失去靈魂凌遲。 我背著過去犯錯,只想跟著所有人,一起找出怎麼樣讓社會更安全根本辦法。

  4. 2017年6月21日 · N H K 電視臺在二 八年六月二十日播放特別節目「追蹤•秋葉原路上無差別殺人事件」,以社會學的觀點為這個事件設了幾個關鍵字,諸如:家族的崩壞、派遣勞動的性質上不安、社會中的孤立。

  5. 2016年5月12日 · 眾人皆欲,道理在此。 社會的激憤甚至感染了批准行刑的官員,才會在死刑定讞十餘天後,罕見地跳過其他四十多名定讞死囚,急忙扣下所謂實現正義的扳機。 然而槍聲不能回答的是,鄭捷死了,是不是台灣就不會再出現恐怖隨機殺人案件? 是不是就不會再有下一個鄭捷? 當一個社會,無法了解一個他們眼中窮凶極惡、罪該萬死的殺人犯,在還沒弄清楚殺人動機與成因,以做為未來防治參考,就急著砰砰砰三聲,永遠封住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透露心路歷程的懺悔之口以後,這個可能性,令人遺憾地,已經隨風遠颺了。 關於鄭捷的成長經歷:他是怎麼萌生殺機? 台灣社會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了解鄭捷,在他二十二年的短暫生命裡,從小到大,一直到他被槍決,從來沒有。 更可怕的是,是不是從來沒有一個人想要嘗試了解他?

  6. 2016年3月29日 · 看到被害者母親泣訴「這樣子的隨機殺人事件,兇嫌在當時基本上是沒有理智的,這不是靠立什麼法、怎麼做處置,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希望能 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來讓這樣子的人消失在社會上面,我希望我們以後的子子孫孫,都不要再出現 ...

  7. 2016年3月29日 · 廢死的主張並不是讓殺人犯逃脫法律的制裁,而是在於維護基本人權與防止政府濫權,對加害者 該有的懲戒也不會少。 我們並不是主張加害人有權殺人或是被害者就是該死,但悲劇已經發生了,再多殺一個人也 於事無補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