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3月6日 · 作者\The Brilliant Brianne. 如果你問,學音樂的孩子會不會變壞? 嗯,好/壞的定義見仁見智,很難籠統答之。 想,忙著練琴所以沒時間變壞,是有的;在注重教育的家長手掌心裡,很難有作怪的空間,也是可能的。 還有,在看到世界的醜惡前,先接觸了音樂的美好,所以心理發展的方向自然是正向的。 這樣說來,學音樂的孩子要變壞,確實很難。 如果你問,學音樂的孩子除了「不會變壞」之外,還有什麼「好處」? 嗯,雖然個人很討厭把「學習」和「好處」掛勾───畢竟太功利的動機相對會讓學習過程少了一點單純和樂在其中─── 但走到這個人生階段,回顧起自己4歲起學習古典鋼琴的那段歷程,還真覺得學音樂,所謂的「好處」,實在不少。 推薦閱讀:【親子教養】媽媽,可以自己填志願嗎?

    • 不知道還要等多久的「等一下」,才是最讓人惱怒的!
    • 換成具體說法:「等一下,我還需要多少時間,做完什麼事情。」
    • 可以「等一下」,但是可以再說得更具體一點!

    幾年前,有位朋友問了我一個困擾她很久的問題: 每次煮好飯,叫大家來吃飯,老公就說「等一下」。等到菜到涼了,還沒來,再去叫一次來吃飯,老公就覺得很煩,或是擺臭臉給我看。就算來到餐桌,也是把飯碗端著,菜夾一夾,就拿去客廳還哪裡吃。我們家(朋友的娘家)都是大家一起坐在餐桌上吃飯的,但是他們家的習慣是誰來了就吃,也沒有坐在餐桌吃的習慣。到底要怎麼樣能讓老公來一起坐在餐桌吃飯啊?!…… 其實每個家庭吃飯的規矩或習慣都不同,畢竟每個家庭的生活作息也都不同。 朋友問的問題,後來也發生在老公和我之間。像我老公家(根據他們家人的描述),因為他們三個小孩放學或補習下課、爸媽下班的時間都不一定,因此似乎很難固定時間或一起坐在餐桌上吃飯,只好變成誰先回來,誰就先吃。 一開始,我也很不習慣,因為我老公有時候也會說「等...

    胖比從開始學講話起,常常就是「媽媽~~」、「媽媽,你來一下~」、「媽媽,我需要幫忙」,有事叫媽媽,沒事也叫媽媽,因為媽媽(主要照顧者)就是他的世界(誇大卻真實),什麼事都想跟媽媽分享一下。但是最讓我感到困擾的時刻有兩個:在煮飯和(不)方便的時候! 有次我正在煮飯,聽到胖比的呼叫,結果不小心花了太久時間處理胖比的問題,聞到味道才驚覺不妙:魚燒焦了!幸好未釀成大禍,只是得刷鍋和重煮了。這次學到教訓,我也趁此機會與胖比討論。 「媽媽炒菜也是很忙的,如果離開,一不小心,菜就燒焦了,你看是不是?」,胖比看著燒焦的鍋,邊點頭「嗯」。 「這樣還要重煮一道菜,你不就要等更久才能吃飯?」,胖比再次點頭「嗯」。 「所以媽媽需要你給媽媽一些時間,讓媽媽炒完這道菜,等炒完菜,媽媽一定去幫你。」,我給予說到做到的承諾...

    於是我就教他,要告訴媽媽(示範句型)「好,等一下!我正在把玩具組裝好/這個部份做完,大概還需要五分鐘!」。 當甲方對乙方說「好,等一下!我需要多少時間做完什麼事。」 這種句型的效果: 1. 甲方:「好,等一下!」表示甲方有聽到乙方的話。 2. 甲方:「我需要多少時間做完什麼事」(如果甲方忘記說出時間,那麼乙方可以追問。) ◆「好,等一下!」,雖然表示有聽到,但不見得會放在心上,可能過一會兒就忘記了。但是若需要甲方思考與評估自己所做的事尚需要多少時間,那麼乙方交代的事情至少會排入甲方的時程中。 ◆ 能夠給乙方一個確定感!甲方能讓乙方知道要等多久,乙方不會等到天荒地老!例如:等吃飯等到洗完碗,看看會不會抓狂?! ◆ 藉由估計時間,也能讓甲方提醒自己要注意時間。(不保證每次都會,但能提高機率) 3...

  2. 2021年11月4日 · 3步驟,讓孩子愛上與你的相處時光! 重視親子關係必. Swing Taiwan 社交舞與搖擺舞學校 更新於 2021-11-04. 留言討論. 親子關係經營是身為父母的重要課題,無論孩子年紀多大永遠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有摩擦與意見分歧,但也因為如此,越是了解就越是深愛著對方,只要把握 3 個步驟,身為父母的我們也能同時是孩子最知心的好友! 步驟1:傾聽. 親子關係中,傾聽會是最有效的第一步。 爸媽認真的傾聽可以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被在乎與重視的,會更願意表達自己的心聲,父母也可以更深入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而傾聽孩子訴說時,也別忘做到以下 2 點。 肯定的眼神與語調. 在訊息溝通中,非語言及肢體語言的影響就占 55 %。

  3. 2019年2月12日 · 步驟一給予安撫我知道你現在很想要我陪你我也很願意陪你但我有些事情需要處理。 步驟二「再保證」 我把事情處理完,我就能專心的陪你玩一下,我在忙的時候我依然很愛你。 步驟三「給予掌控感」 當時針走到12的時候我會把事情處理完,這時候我就會回來陪你。 步驟四「給予任務」 我在處理其他事情的時候,可以請你幫我把書排好嗎? 你排好可以先去玩玩具。 家長可以透過這些簡單的話語讓孩子理解,他不需要一直討你關注,但在完成這些步驟後,最重要的是請家長要「遵守承諾」 ,如果有突發狀況,就必須要重新再讓孩子理解更變的是什麼,其實孩子都理解大人的狀況,當我們願意很正式告知他們,他們就會越來越能理解大人所表達的意思。 【 深夜遇見心理師 】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 爸媽頭很痛」孩子總在我忙的時候一直吵 】

  4. 2021年7月28日 · 鴨鴨想了想:「因為我上課很認真老師叫我接下去的地方我都不用老師再說一次或提醒。 是的,沒錯! 『對唷! 因為你在該上課的時間做了上課時該做的事。 這就是先做“該做的事”,就可以做“想做的事”。 聽到關鍵字鴨鴨興奮地說:「阿我知道在學校時老師都一直跟我們說這句:『先做該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 感謝老師、讚嘆老師,在我們還沒來得及教時就先從生活中教起。 『對唷! 你馬上就要上小學了,上小學後會有上課時間和下課時間,下課時間都是固定的,如果你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例如上課不專心被老師留下來、或是作業沒寫完要補寫,那下課時間就必須要做該做的事,不能去玩去休息、或是做想做的事了。 鴨鴨似懂非懂,疑惑地說:「那就算做完也不能玩了嗎?

  5. 2021年7月15日 · 作者/康思云. 二 八年在新竹榮家帶傳承藝術團體時,一對神仙眷侶讓印象深刻,他們是八十多歲的楊伯與楊媽,兩位老人家總是手牽著手來參加團體、手牽著手回家。 楊媽每天下午四點需要打針,團體每進行到三點四十五分左右,楊伯就會著急錶,並禮貌表示要帶楊媽打針了。 大夥都很羨慕楊媽有一個如此體貼的丈夫,特別當楊伯提及還會幫楊媽洗頭時,更是羨煞在場的已婚婦女。 慢慢地,透過傳承藝術的分享我們才知道,楊伯年輕時在軍中身居要職,很少待在家裡,楊媽不僅「假性單親」的扶養三個孩子,還獨自照顧楊伯的父親。 楊媽有在團體中無奈地說:「有一次楊伯工作過勞病倒住院了,正好兒子也生病住進同一間醫院,楊伯可以出院時,居然直接回到工作崗位,連繞去一下兒子都沒有空! 」楊伯笑著應道:「所以現在要好好補償她。

  6. 2022年3月18日 · 有的孩子來自富裕中產家庭(腦力勞動者),有的來自普通家庭,還有些孩子來自接受福利救濟的貧困家庭。 錄音結果顯示,中產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平均能聽到487句話,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只能聽到178句話。 這些孩子們3歲的時候,中產家庭的孩子能夠掌握1116個單詞。 接受福利救濟的家庭的孩子,只掌握了525個單詞。 在孩子們到4歲之前,這些經濟水平不同的家庭,孩子們聽到詞彙量,竟然達到了3000萬個英語單詞的差距。 而聽到單詞最多的孩子,智商為117,聽到單詞最少的孩子,智商為79。 在孩子們10歲時,研究人員又進行了回訪,他們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科學家們推測,腦力勞動者家庭中,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跟孩子交流更多,所以孩子詞彙量高、話多,智商也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