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人們喝蘭姆酒,打撲克牌,對著狗兒吹口哨,挖鼻孔,在各種隊伍裡排隊:等計程車,等買魚,等買糖或等買麵粉。 零件不斷嗚咽的汽車將這些人分別載往城裡較遠的行政區,那些區裡龍蛇混雜,妓女與修女、漁夫與舊書商、當人相好的與根本沒人愛的,全都混在一起。 那裡的人們賣花,剪頭髮,買肉或只買骨頭,又或者是只買雞爪。 一個老婦人拎著雞爪正要回家,我朝她按下快門。 「我知道怎麼用這些東西煮出美味的湯品。 」她說:「來我家嚐嚐吧! 我們相視而笑,不過一想到老婦人肯定是從革命時期以來,就沒吃過比這更好的東西,我臉上的笑容也跟著垮了下來。 我喜歡置身於哈瓦那的人潮中,隨著人們在爛牙般的公寓間走動:這樣的公寓每年都要塌個幾十幢,連重建都沒辦法。 我喜歡隨著人們在癱軟的雞隻交混飽滿的番茄與芒果的市集間走動。

  2. 2020年6月14日 · 1990年代農民曆見紅的好日廟口和馬路邊都是黑松大飯店」──總舖師不論強風暴雨橋斷路崩都得到主家澎湃開桌。. 辧桌文化的「傳統味」,不只是已成電影中如同神話的「雞仔豬肚鱉」等經典菜色,更是台灣獨有的宴客人情和民俗。. COVID-19(又稱 ...

    •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 和鮪魚劃清界線
    • 河豚的考驗:弔祭、吃、放生
    • 正視海洋危機

    「世界自然基金會如果把黑鮪魚列入『避免食用』的名單,消費者就不會信任我們,所以我必須小心 拿捏自己的立場。」伊澤喜歡主動選擇自己的戰場:他促使連鎖超市採購經過海洋管理委員會認證的海鮮——只有以合乎環保道德方式捕捉的海鮮,才能獲得這項認證——甚至還說服了連鎖商店販售海洋管理委員會認證的雪蟹和赤鰈。 終生觀察日本的唐納.瑞奇(Donald Richie)寫道:「日本人認為自己善於適應、改善以及合作。他們仰慕的不是自然的事物,而是人類形塑自然的成果。」伊澤同意日本人確實對科技解決自然危機的能力相當樂觀。而且,日本也的確有改善自然的實際經驗。日本科學家最早育蝦成功,日本航空公司也最早發展出厭氧科技,使得活魚能夠在人工冬眠的狀態下運送到世界各地。2002年,在和歌山縣的近畿大學,一位名叫熊井英水的科學...

    不過,我也打算把一種重要的食用魚類排除在我的飲食對象之外。這種魚類就是鮪魚,不只是黑鮪魚,而是鮪魚的各個主要物種,不論是罐裝鮪魚,還是經過壽司廚師的巧手料理過的鮪魚生魚片。經過這趟旅程,我發現鮪魚絕對是最不該吃的一種海鮮。 健康議題還只是問題的開頭而已。各類鮪魚的捕捉方式都相當值得關切。美國鮪魚罐頭上的「無害海豚」標籤並不是良好捕魚行為的保證。在東太平洋,海豚一直都免不了遭到鮪魚罐頭工業的危害。單是2004年,就有1,461條海豚死於巾著網漁船的捕撈活動。不過,這已算是大幅改善的結果了。在「無害海豚」標籤出現之前,海豚遭害的數量經常達數十萬之多。儘管如此,和捕捉鮪魚最常見的延繩釣法比較起來,巾著網的危害又算是小得多了。鯊魚、劍旗魚、海鳥、烏龜都經常誤觸延繩釣漁船的魚鉤而因此死亡。根據永續海鮮...

    我抵達日本之後,許多水中生物都因我的口腹之欲而死。在東京之旅的最後一天下午,我決定給魚兒報復的機會。我接受了一項邀約,打算品嘗惡名遠播而且含有劇毒的河豚。 河豚含有河豚毒素,這種毒素近似箭毒,只要一毫克即可讓30名成人喪命。在東京的800家河豚餐廳裡,顧客享用著香煎河豚魚排,搭配由烤河豚鰭調味的清酒,經過政府認證的廚師則小心翼翼地丟棄有毒的河豚肉,就像處理著醫療廢棄物一樣。儘管如此,每年還是都會發生數起因食用河豚而中毒死亡的意外事件,尤其是堅持一定要吃河豚內臟的漁民。在吃河豚而死的人物當中,最有名的是歌舞伎演員坂東三津五郎。他要求京都一家餐廳的老闆為他送上4份魚肝,結果因此中毒身亡。該名廚師因此遭到吊照8年的處分。 河豚中毒通常在進食後20分鐘發作,症狀包括口乾舌燥、視力模糊,以及全身肌肉癱...

    日本人雖然可能是全世界對於海鮮最貪食無饜的民族,對黑鮪魚和捕鯨行為的矛盾態度也可能讓西方人為之震驚,但這個社會與海鮮的關係既然如此複雜古老,必然有值得讚揚之處。我看過魚販在前往市場的途中到波除稻荷神社前鞠躬致敬,也看到了壽司供應商協會在市場入口的石頭上所刻的文字:「我們以美味的壽司滿足了許多人類,但也必須停下腳步,弔祭魚兒的靈魂。」西方人很少對自己所吃的海洋生物表達出這樣的敬意。有誰看過天主教的主教或猶太教的祭司向市場裡的庸鰈靈魂請求原諒? 世人一旦開始正視海洋的危機,日本人提出解決方案的速度也相當明快。他們必須如此:因為海鮮對日本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了。 我輕撫手上的河豚,然後盡量輕柔地讓牠滑進暗灰色的水裡,看著牠迅速消失在隅田川的水面下。 我最後一次瞥見牠的時候,牠正朝著太平洋的方向前進。

  3. 2020年6月14日 · COVID-19疫情衝擊,讓人稱「寶哥」的彭永寶,帶著第一代台籍江浙菜師傅的手藝和回憶引退江湖。. 戰後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外省族群,帶來中國八大菜系,出身江浙的蔣介石,間接造就江浙菜在台灣引領風騷。. 江湖人稱「寶哥」的彭永寶,便是第一代的台籍江浙 ...

  4. 50年來,台灣人每年食米量從150公斤降為45公斤,米食的需求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對比日本人60公斤、韓國人80公斤的年食米量,雖然大家的英文程度仍舊不怎麼樣,但多數台灣人在飲食口味這方面卻比什麼都更加「脫亞入歐」,也難怪我深深懷念的地瓜稀飯從此消失於街邊巷尾。 然而,問題絕非人們的「口味轉變」這麼簡單。 對於大都市裡任性挑嘴的消費者來說,我們可能很少想過,「台灣人不再愛吃米飯」這一現象背後,意味著農村社會的毀滅性衰敗。 二次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為了將農村勞動力轉移至都市地區與工業部門,於是透過各種名目向農民徵收米穀,控制超過三成的年稻米產量。

  5. 2018年5月,我從日本出發,花了半年的時間,周遊世界30個國家。 3年前,我辭掉了20多年的報社工作,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自由」,在那之後腦中一直浮現周遊列國的計畫。 剛好在屆滿50歲的知天命之年,紀念人生即將踏入新的階段。 在這半年間,我到訪不曾去過的地方,品嚐不曾吃過的食物,反覆地進行調查和思考的工作,並且寫成一篇篇的文章。 「美味,指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在舌尖上感受到的味覺。 」英國哲學者洛克(John Locke)如此說道。 而我想要把這句話改為:「美味,指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在腦海裡思考的產物。 旅途中,我習慣思考為什麼這道料理會在這裡出現?

  6.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要「考慮國內自行培育蛋種雞」,可能嗎?. 《報導者》從一顆蛋出發,看見台灣和世界的雞蛋產業如何運行。. 雞大致可分成肉雞和蛋雞,蛋雞是專門用來生蛋的雞,肉雞則是一般食用的雞肉;蛋雞在台灣飼養量約4,500萬隻,不同於肉雞養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