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透過公私合力,結合民間科技業的巧思及靈活應用,以創新方式開發全球第一個具有殺熱點路段提醒功能的手機應用程式及導航軟體,讓每一個用路人都能透過實際行動,當行經動物殺好發路段時,提高警覺或減速慢行,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命也提升所有人的用安全。 公民參與科學調查。 (圖片提供/林德恩) 科技不再冷冰冰,下載APP就能為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 減緩動物殺的發生,你我也能盡一份心力。 改善動物殺發生,除了設立警示牌、動物防護圍籬和地下通道等傳統方式外,還有許多巧思可以應用。 用對方式,動物殺的改善將可以更有效率。 特生中心殺社公民科學團隊於108 年12 月完成全臺動物殺資料分析,歸納整理出全臺131 個容易發生動物殺的路段。

  2.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教授趙浩然表示,自己從2001年就開始進行戴奧辛生物快篩相關技術研究,當時國內技術無法與國外相比,正式投入技術研發是從2004年,研究耗時超過10年,直到2014年才正式商業化,取得台灣及美國專利。 趙浩然說明,這套系統與先前臺灣引進荷蘭的DR CALUX生物篩檢法,原理相同,但方式不同,主要是運用基因轉換後的細胞,透過AhR受體與染色體戴奧辛反應單元基因引發生物反應,在反應元素基因後加裝螢火蟲發光基因,利用所產生的冷光蛋白質來檢測戴奧辛,依據冷光強度來推算戴奧辛濃度。

  3. 農委會特生中心的「殺社」成立8年來,手上已蒐集到16萬筆的殺資料,並整理出116個動物殺好發路段,這些資料現在導入汽車導航軟體、汽車語音助理APP,比照「注意! 前方有測速照相,限速50公里」的語音播報方式,提醒開車族「前方50公尺有動物出沒,小心開車,別要了他們的命喔! 野生動物遭殺的問題,一直是保育界很在意的課題,也努力找出減少殺的方法,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說,透過汽車導航提醒用路人注意動物出沒的作法,很多國家都知道,但臺灣搶先做到。 雖然臺灣對於動物殺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特生中心提供殺資料、歸納整理相關資訊,並且找到從事汽車導航科技的業者合作,透過導航軟體、App,提醒用路人行經該路段時,多留意一下是否有動物出沒,不要撞到牠們,人與動物的安全,都能獲得保障。

  4. 轉型管路灌溉非灌區擺脫缺水看天田穩定作物品質. 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17年8月公布的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臺灣可供糧食生產的農地共有68萬公頃同年農田水利處統計數據顯示包含暫灌地1.1萬公頃在內17個農田水利會的灌溉轄區有37.1萬公頃 ...

    • 購買水果時 品質是消費者最在乎的事
    • 傳統品質判定效果有限 還會額外損耗果實
    • 非破壞性檢測方法與原理
    • 市面上可見的非破壞性檢測儀器
    • 臺灣應善用此技術 有助農產運銷品質的提升

    試著回想一個情境,當你走進一家水果行,各式各樣的水果井然有序地堆置在架上,這時你可能會根據對水果的偏好、個人或家庭的需求、價格的高低,以及是否有促銷活動等來決定要走到哪種水果面前,接著你會從同種類的水果堆當中,根據外觀、質地及重量挑選你覺得品質、風味最佳的那幾顆,並再三向店員確認是否好吃後才會心甘情願地付錢。 這種情境是多數消費者都遭遇過的經歷,也反映出品質是消費者選購水果時最在乎的事。雖然一般能藉由水果外觀條件的判斷而挑選,但關於風味或果肉有無變質卻難以得知。同樣對於銷售通路來說,水果品質的穩定度也將影響收益,但對於品質的管控,也僅能透過篩選上游供應商和進出貨的管理,無法百分之百確保商品品質無虞。 此外,消費者為了應對水果品質的不確定性,經常重複拿取每顆水果,更習慣按壓、輕敲看看,這些行為...

    由於果實的生長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就算是來自同一棵樹的果實,在大小、成熟度及品質上也很難完全相同,因此在水果供應鏈上通常會進行多次的選別和分級,將品質、大小相近的果品進行分群,剔除不具商品價值的果實。除了可以幫助生產者將各等級的產品交給合適的通路,並藉此提高獲利之外,同時也能降低通路業者的管理成本及對顧客的溝通成本。 此外,依據市場需求與運輸、儲藏條件採收熟度適當的果實,對於生產者而言相當重要。成熟度較低果實有較高硬度與較低呼吸作用速率,較能忍受運輸過程中的碰撞和擁有較長的儲藏壽命。然而如木瓜與酪梨等更年型水果,因其需要經過後熟作用,採收時必須要選擇一定成熟度的果實,才能自然釋放乙烯催熟自身,否則會變成無商品價值的啞巴果。 初次的品質判定發生在果實採摘階段,農民會判斷果實成熟度和檢查外觀是否...

    為了協助生產者以非破壞性方式準確分級,現在已開發出利用聲波、超音波、近紅外光線、植物葉綠素螢光、核磁共振等原理進行測量,再搭配傳統檢測方式,建立相對應糖度、酸度、硬度、成熟度等品質指標的模型,來做為後續非破壞性檢測的依據。 一、聲波、超音波檢測 聲波檢測原理是利用物體振動產生的震動訊號,並從訊號中找出代表農產品品質的特徵而分類。聲波在前進的時候,介質分子會因疏密的分布產生不同訊號,故稱為疏密波。聲波及超音波皆可用以檢測農產品的性質,如傳統上拍打西瓜,以清脆聲來判斷果實密度較高口感品質佳,而超音波在裂縫表面有不同的散射及相異的傳播速度來檢測內部有無空洞。 二、近紅外光檢測 光波照射物體時,會依物體分子與原子間不同能階而產生反射、吸收或部分通過物體的特性,所形成能量差異與波型亦不相同,形成獨特的...

    眾多的果實內部品質檢測方法中,以近紅外分光分析法最為普遍;蘋果產業則普遍使用葉綠素螢光測定。以這兩種技術開發出的品質檢測商用儀器,目前已廣泛應用在國外的作物供應鏈當中。舉例如下: 一、DA meter Del ta absorbance meter®(簡稱DA meter)是一款由義大利的波隆那大學(Alma mater studiorum – Università di Bologna)所開發的可攜式非破壞性採收指標工具,其原理為偵測果實表皮在670nm(接近葉綠素a的吸收高峰光譜)與720nm(背景光譜)兩種波長的吸光度差別(IAD值),進而推算果皮表面現存葉綠素濃度。當IAD值降低為0時就代表果實已完全成熟。因此,如果利用此工具建立單一品種於當地逐年的採收資料庫,則此IAD值理論上可以...

    非破壞性檢測技術在國外已成功運用在蘋果、柑橘與芒果等水果的品質判定。此外,國外已著手開發以非破壞性檢測技術進行果實營養成分的測定,未來將可提供消費者更豐富的水果營養成分資訊,若能配合在包裝或文宣上加以標示,可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並提高商品的販售價值。 臺灣在非破壞性檢測技術研究與開發上也有相當多的研究結果,然目前未見商業化的設備與技術大量應用,若能參考國外成功案例,搭配過去熱帶水果採後儲藏品質研究的成果,開發適合臺灣水果使用的非破獲壞性檢測儀器,提升水果的到貨品質並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與損耗。 (參考文獻請逕洽作者)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8月號 1. 標籤 2. 水果品質檢測 3. 非破壞性檢測技術 4. 葉綠素螢光檢測 5. 近紅外光檢測 6. 超音波檢測 1. facebook...

  5. 本文將針對目前國內外紅龍果的加工應用趨勢進行分析探討紅龍果產業未來在國內外的加工產業中擁有哪些應用機會及加值可能性。 近10年紅龍果產量及價格趨勢,2016年開始產量急升並逐年成長,價格反而下跌。 紅龍果or火龍果? 原來有正確名稱. 紅龍果或火龍果,相信兩種說法都聽過,部分民眾會認為紅龍果為紅肉種,火龍果為白肉種,但早在2008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果樹品種審議委員會已統一正名為「紅龍果」,火龍果為別稱。 外觀特殊搶眼的紅龍果(學名 Hylocereus undatus (Haw.) Britt.),又稱龍珠果、仙蜜果,是仙人掌科三角柱屬( Hylocereus )植物的果實,原產地為中南美洲,在臺灣的歷史可追溯至1645年,由荷蘭人引進,至今已有300年的栽種歷史。

  6. 20210218. 近幾年大型電商平臺業者也紛紛搶攻網購農產品的市場。 (攝影/謝佩穎) 文/孔維新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若從整體農業的發展來看,生鮮電商的發展究竟能否提升農民所得,才是重點。 理論上,當產品供給量固定,而下游的通路增加,透過通路之間的競爭,產品價格自然會提升。 而這也是政府鼓勵生鮮電商的最大原因。 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生鮮電商以更優惠的條件來跟農民購買農產品的前提上。 在金流與物流的建置尚未成熟時,國人還是偏向出門到菜市場購買農產。 (攝影/林靜怡) 生鮮電商一夕爆紅? 其實已摸索近20年. 自2000年網路逐漸普及之後,農產品開始尋求在網路上販售的契機。 當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就有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相關政策。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