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從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北京最近的新增確診病例呈現下降趨勢,從週一至週六,分別為6、6、2、1、3、0,六日平均每日3.00,較上週每日平均6.28少了一半還多(上週一至週日分別為5、10、14、6、3、5、1)。 也許這讓北京的居民心裡多少鬆了一口氣。 筆者於週五下午來到北京金融機構集中的 金融街 ,發現馬路邊停著很多車輛,空車位並不多見,說明來單位上班的人已經很多。 然而僅幾條街之隔的北京購物娛樂中心 西單 ,商鋪裡仍然只有很少的顧客,有些店舖甚至沒有開門營業。 商場裡最多的人,是店員和保安,偶爾有來取餐的外賣員。 想起郭德綱早年間的經歷:當時德雲社剛剛成立,來聽相聲的人很少,遇到颳風下雨,人更少得可憐。 某天台下只有一位聽眾,郭德綱開玩笑說,你要好好聽,打起架來後台演員人比你多。

    • 奇摩天氣中國北京1
    • 奇摩天氣中國北京2
    • 奇摩天氣中國北京3
    • 奇摩天氣中國北京4
    • 奇摩天氣中國北京5
  2. 2005年,北京奧運開幕的前3年,他住進北京西南角的大柵欄胡同,裡頭住的都是外地民工。 胡同冬嚴寒夏酷熱,下雪天,他要扯著睡褲出門,和民工一起蹲公廁,在此起彼落的撲通聲中,避免尷尬只能盯著牆上的直腸廣告瞧。

    • 奇摩天氣中國北京1
    • 奇摩天氣中國北京2
    • 奇摩天氣中國北京3
    • 奇摩天氣中國北京4
  3. 2024年因黃子佼事件而引起社會全面關注的兒少性剝削影像,《報導者》長時間調查,發覺一個「獵童網絡」在台灣持續擴大和變形。 一股新推波助瀾的勢力,竟是博弈業者。 更多獵童風暴文章.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深度調查報導必須投入優秀記者、足夠時間與大量資源。 歡迎您成為「《報導者》贊助夥伴」,一起為打造更好的社會及媒體環境努力。 贊助我們. 週六現場【Long Game】 陳子軒/社會運動與運動之間──尋找「入世」的運動員. 在運動員之前,他們也是公民。 當歐美多有運動員為種族、性別等人權議題發聲,我們卻總將運動員與社會運動、與政治加上隔板。 台灣體壇的普遍無聲與失語,顯得震耳欲聾⋯⋯. 精選書摘. 殺女的母親,與她的「危險心智」──司法精神醫學專家的暴力犯罪檔案.

  4. 一落地就要隔離,估計返台約400人.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各國紛紛自中國撤僑。 圖為2月2日自武漢飛抵印尼的班機,一落地就進行乘客消毒。 (攝影/REUTERS/達志影像) 目前滯留的台幹台商及其眷屬約476人,台商協會和武漢市台辦正在統計要撤回台灣的人數。 蕭永瑞昨晚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大家會一批一批走,第一批大概200多人,應該是這兩天,通知說可能就是星期一(3日)。 」但蕭永瑞今早向《報導者》確認,台商和台幹將於今晚開始登機,搭乘東方航空包機起飛回台。 最後,於晚間11點40分落地桃園國際機場。 她表示,回台的人必須要簽寫台辦發出的承諾書,承諾書上除了填寫基本資料,還必須承諾兩點,一是要按照中國的檢疫法檢測體溫,確認沒有發燒;二是,到台灣後要服從台灣檢疫法的要求。

  5. COVID-19. 公衛. 氣候變遷. COVID-19(亦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 疫情持續蔓延,全球至今仍籠罩在疫情陰影中。 許多科學研究顯示,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影響下,未來只會出現更多、更嚴峻的流行病。 台灣已出現呼籲制定《氣候變遷法》的聲音,並在2020年12月初提出 草案版本 ,台灣社會能藉此反思公衛環境與傳染疾病之間的密切關係嗎? 「我是護理師,剛好是上班感染到的,我媽則是被我傳染的。 暖化帶來連鎖效應? 全球進入流行病時代. 「我們已進入了流行病的時代! 公衛的巨大挑戰:氣候變遷. 氣候難民的遷移,增加了接觸新病原體機會. 「最近幾波疫情爆發,顯示我們與大自然的關係已嚴重失衡」 所謂的溢出就是,當病毒跨物種地從非人類的動物載體轉移到人類,並且適應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6. 評論【奧運與政治】 林佳和/「中華台北」前世今生──那些年,我們告過的國際奧會. 為解決兩岸奧會會籍問題之所謂「奧會模式」,站在《洛桑協議》基礎上,延伸至所有單項國際運動場域。 仔細回顧在《洛桑協議》之前的一段「保衛奧會會籍法庭戰」的歷史,台灣如今以「中華台北」之名參與國際體育賽事的命運,更令人感慨。 (攝影/AFP/WILL OLIVER) 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後,為爭奪奧會與各運動協會誰能代表中國之權利,在已成必然的「中華台北」模式在《洛桑協議》敲定前,還有一場鮮被關注的法律訴訟攻防戰。

  7. 2016年7月13日 · 中國攝影家張曉與張克純,首度受邀來台在也趣藝廊舉辦雙個展。 展場分別展出張曉沿著中國沿海海岸線流浪所拍攝的 《海岸線》 ,以及張克純沿著黃河長途跋涉的 《北流活活》 。 兩組作品都是作者對中國文化的長途踏查(比方說黃河有中國文明的搖籃隱喻、中國海岸線則是中國對外的交界)。 作品內容皆呈現出中國在現代生活下據速的變遷、人物在大環境中的微小狀態、政治的符號隱喻、情緒上的孤獨疏離、以及人造奇觀。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作品都脫離人文紀實攝影的脈絡,也不見發燒友式的美麗風景。 進而轉向更為冷峻的攝影,並在節制的影像中,注入內心的溫柔情調。 換言之,他們不再遵循人文關懷的脈絡,針對一個特定地點(通常是社會弱勢或勞工)進行蹲點的專題報導,也不是國家地理雜誌式的人文隨拍。

  1. 相關搜尋

    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