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12日 · 近30年前的 鄧如雯殺夫案 ,是婦女長期遭受性別壓迫、暴力,孤立無援,憤而反抗所釀的悲劇。 這起案件催生亞洲第一部反家暴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在台灣上路,建立受暴者保護體系,藉由導入資源充權(empowerment),協助受暴者從傳統性別分工、父權觀念與道德枷鎖中鬆綁,長出「自己做選擇」的能力。 時至今日,當愈來愈多受暴婦女選擇不再隱忍,現行的庇護、自立資源是否足以支撐她們的勇氣? 當受暴者的選擇是與暴者復合,懲治暴力、保護受暴者的家暴防治系統,能支持個案的自主決定嗎? 對於深陷暴力,想求助卻不知從何啟齒的男性受暴者,現行體制又能如何回應他們的需求?

  2. 2023年4月23日 · 「成功」的薩克斯教授. 薩克斯教授現為世界知名學府南加大古爾德法學院的副院長,也是該院歐林・B・埃凡斯法律、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講座的終身教授。 她自身除了是精神衛生法、行為科學與刑法的專家之外,同時也是被暱稱為「天才獎」的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獎項得主。 至於她的就學經歷,一如加州好萊塢大道精品店中的最頂級展示品般高不可攀:范德比爾大學學士頂級拉丁榮譽畢業、英國牛津大學馬歇爾獎學金碩士、耶魯大學法律博士(Juris Doctor),以及新心理分析中心的哲學博士學位。 薩克斯教授甚至在南加大法學院創立了以自己為名的教育基金機構:薩克斯精神衛生法律、政策與倫理協會(Saks Institute for Mental Health Law, Policy, and Ethics)。

  3. 2021年1月12日 · 《家暴法》實施23年,不但實務上愈來愈難界定被害人與相對人,以女性經驗出發的政策設計,常讓男性比例較高的「相對人」感到格格不入、排拒社工服務,暴力無法斷根⋯

  4.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Kate Manne) 一槌定音之作,原書出版於2017年。 許多人以為,「厭女」情結(misogyny)應該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然而在書中,曼恩以希拉蕊・柯林頓為例,分析政治場域中的女性參政者。 她發覺,人們對女性政治人物的批評,很多時候仍是將自身對性別議題的隱藏偏見,投射成她個人的缺陷。 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往往讓社會難以察覺或對抗。 女性主義的茁壯,催生厭女情結反挫力道. 有一種常見的看法是,厭女情結(misogyny)是過去的事了,或是它的古老形式已經消失,被一種「新厭女情結」所取代,但我懷疑它的真實性,而且這在思考上反而違背了節約的考量。

  5. 2019年12月30日 · 斯泰西早年以研究中國社會的父權體制著稱,之後從女性主義論點投入美國的家庭政策辯論,近年來則以美國同志家庭的研究繼續開拓她「看見家庭多樣性」的主張。 2011年出版的《解套》,在分析策略上並重「情慾」與「成家」,深入探查主流社會最爭議的行徑。 本書呈現橫跨不同社會的田野考察,兼顧歷史脈絡,並投入制度改革。 開展出的知識地圖,十分有助於我們探索家庭、情愛與現代社會的關係。 我之前撰寫書介時,把英文書名"Unhitched"翻譯為「脫鉤」,看重本書釐清「情慾」與「成家」兩大社會體制的分析特性。 而游擊文化的中文版譯為「解套」,應該是寄望用雙關語突顯本書引導的出路。 脫鉤的意象來自「拴牢」。

  6. 2020年8月16日 · 光是今年上半年,全台就有約8千名性侵加害者接受各階段的身心治療,此一針對「加害者」的心理治療,在監獄與社區以團體形式實行超過20年,全面性可謂世所僅見。 然而每年政府投入上億預算與無數專業人力,其實際成效為何? 《報導者》訪查發現,此一治療模式多年來缺乏實證基礎的檢驗,第一線專業者在「政策先行」的現實中,仍在不確定中嘗試尋找解答。 台中市郊巷弄裡一幢平凡的透天厝裡,近10位剛結束「社區治療」的男子陸續下樓。 他們年紀相異,彼此之間唯一的共通點是都曾觸犯妨害性自主罪,在司法處遇之外,還必須每月來此一次,在兩個小時的時間中,台灣家庭暴力暨性犯罪處遇協會理事長邱惟真與這些所謂的「加害者」討論從生活近況,到性教育乃至法律等議題。

  7. 2017年2月26日 · 發炎的記憶. 同樣受創傷記憶折磨的,還有受難者的親人,因為,目睹死亡,有時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前輩作家楊逵的孫女、東華大學教授楊翠談起母親董芳蘭,總說她有一雙敏銳的眼睛,能看到一般人看不見的。 最早發現,是當母親一個人在廚房洗碗時,她會看到窗戶外有人試圖想闖進家裡,然後她會用力揮著手,喊著:「走開! 走開! 發生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在客廳、房間、陽台都能聽見媽媽在跟另一個人對話。 楊翠開始帶母親就醫,當場就被榮總醫師要求住院治療。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