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6 天前 ·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廣場上的孫中山銅像,圖中遠後方的紅色建築是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又稱「紅樓」 1912年3月10日,孫中山與胡漢民、孫科等前往紫金山狩獵,稱希望百年後葬於此 [19]:186。

  2.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廣場上的孫中山铜像,圖中遠後方的红色建築是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又稱“红樓” 1912年3月10日,孫中山與胡漢民、孫科等前往紫金山狩猎,稱希望百年後葬於此 [19]:186。

  3. 其他人也問了

  4. 6 天前 · 课余,孙中山经常抒发热爱中国的情怀和革新政治的抱负,并在同学中结交郑士良等 [18]:361;郑士良少有大志,习武术,曾就学于德国教会办的礼贤学校,入博济医院学习,为接受孙中山救国思想第一人,孙中山评其“为人豪侠尚义,广交游,所结纳皆 ...

  5. 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皓東等人,準備襲取廣州。但是事機洩漏,清政府展開搜捕,陸皓東被捕犧牲。 惠州三洲田起義 1900年 10月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於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 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 潮州黃岡起義 1907年

    • 晚年病情
    • 逝世前後
    • 各方反應
    • 身後安排
    • 輓聯
    • 唁電

    1924年11月13日,孫北上前夕,於廣州乘船抵滬,與蔣介石有一次談話,表示了對自身健康的擔憂:「余此次赴京,明知其異常危險,將來能否歸來尚不一定。然余之北上,是為革命,是為救國救民而奮鬥,又何危險之可言耶?況余年已五十九歲,雖死亦可安心矣!」蔣:「先生今日何突作此言耶?」孫答:「凡人總有一死,只要死得其所。若二三年前,余即不能死;今有學生諸君,可完成吾未竟之志,則可以死矣!」又據黃季陸回憶:「總理北上經過上海的時候,曾對上海的同志們說:『我老了!不知道命在今年,還是明年呢?』總理似乎已有生命歷程行將終結的預感,這終究因為總理是一位極其高明的醫生,他對自己身體的情形有很微妙的理解,抑或是因為總理是一位至誠的哲人,可以前知呢?」 12月4日,孫抵天津,受到盛大歡迎,因勞累並受風寒,身體感覺不適...

    1925年2月18日孫自協和醫院出院,移居鐵獅子胡同行轅:218。2月24日,汪精衛等人「至先生病榻前請求預立遺囑」,孫卻屢次欲言又止: 據鄒魯回憶:「當時我們聽了,有些莫名其妙。由今看來,知道總理已經看穿汪兆銘要被敵人軟化了。」認為孫所指的「敵人」,便是蘇聯;後來被「軟化」者,便是汪兆銘。又據國民黨元老吳敬恆曾對鄧家彥說:「三月向盡,在帥府召開聯席會議,方經戴季陶君證明:仇人係指某國,絕不是指國內無聊的爛人。總理在民國二年時,不惜與桂太郎妥協,因當時桂與他,共認某國是世界唯一毒害。」 宋子文向孫請示,另外留下一份《家事遺囑》:250。孫在顧維鈞家裡簽署《國事遺囑》:421。因宋慶齡在屋外的哭聲傳了進來,孫聽見便說:「你暫時收存起來,過幾日再說,我還能活一些日子的。」:3923月11日上午8...

    孫臨終前一日希望辦基督教儀式葬禮,時值非基督教運動高漲:40-43。他囑咐中國國民黨各領袖,勿因宋慶齡的基督徒身份而歧視她。眾人在商議儀式時產生極大爭議,有人認為革命領袖不應受宗教利用:43。 孫逝世時,蔣介石正在廣東忙於國民革命軍東征。聞知孫逝世後,蔣在軍中發哀告全軍將士書,回廣州祭奠,並整理校務:10。 北洋政府悼恤令: 臨時執政段祺瑞通令全國降半旗三日,各機關休假一日,舉行國葬,靈堂設於中央公園。段祺瑞收到惡噩,派代表弔唁,下令全國下半旗3天,用「國葬」大禮;中國國民黨不承認北京政府,自不接受國葬,只用國民葬禮表示和國民平等;外國使館下半旗:253。 1925年3月12日,上海《申報》發表社論:「中國數十年來為主義而奮鬥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國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變、始終如一者,中山...

    孫中山去世後,北京協和醫學院病理系主任負責進行屍體解剖。解剖僅限於胸腔和腹腔。醫生對胸、腹部取出的器官進行病理分析。屍體解剖完成以後,孫中山的內臟器官和病理報告存放在協和醫院。 宋慶齡和孫科不顧中國國民黨人之強烈反對,堅持在北京協和醫院用基督教儀式為孫舉行私人喪禮之後,才讓中國國民黨中央在北京舉行公開喪禮:169。汪精衛調解,尊重孫遺願:43。出於淡化革命領袖是基督徒的目的,中國大陸和台灣權威的孫中山年譜中都沒記載基督教葬禮的史實。 1925年3月15日大殮,3月19日移靈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供各界瞻仰致敬:218。沿路護送民眾有12萬人,3月24日開弔,民眾前去弔祭有幾十萬人:253。至4月1日下午,治喪處共收花圈7,000多個,輓聯59,000餘副,橫幅500餘件,來賓簽名者達746,...

    楊度:「英雄作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 徐樹錚:「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興,一言而喪;十稔以還,使無公在,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段祺瑞:「共和告成,溯厥本源,首功自來推人世;革命而往,無間終始,大年不假問蒼天。」 黎元洪:「江漢啟無戎,仗公同定共和局;乾坤試回顧,曠世誰為建設才。」 吳佩孚:「天高月黑風沙惡;志決身殲軍務勞。」(民初某年傳孫中山死,吳佩孚集句寫了這副輓聯。聯見《謝覺哉日記》。) 孫傳芳:「大業垂成,宏願誓為天下雨;英靈永閟,悲思遙逐浙江潮。」 張作霖:「讀遍中華廿四史,詎少英豪,掃清君主淫威,誰曾倡首;喚醒同胞億萬人,彌留付託,抱定民生主義,死不灰心。」 唐繼堯:「只手創共和,曾經險阻備嘗,自有隆名光歷...

    早在孫逝世時,世人便多以「國父」稱呼悼唁之: 香港聯義社唁電稱:「國父棄養,普天茹通,勉繼大業,為國節哀。」 馮百初、吳尚鷹唁電說:「驚聞帥崩,喪我國父,普天同悼,北望燕雲,哀慟奚極。」 胡思舜唁電說:「失我國父,愴悼何如。」 杭州工人協會唁電稱:「……中華民國創造者孫公中山仙逝……為國努力,竟國父未竟壯舉。」 江西自治同志會唁電稱:「天不憗遺,遽喪國父,同人驚悼。」 程稚周、張拱辰、寧少清唁電說:「國父雖去,主義尚存。」 崇海旅滬工商學會唁電稱:「國是未定,國父云亡,噩耗驚傳,悲痛曷極。」 上海市民公學唁電稱:「務望貴黨諸公為國節哀,並祈哲生先生善秉先志……則國父雖死不死矣。」 省港建造工會聯合總會唁電稱:「遽聆國父喪耗,如喪考妣。……省港建造工會聯合總會十五萬餘人叩。」 自由黨唁電稱:「...

  6. 孫中山之死. 孙中山遗容.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 中國國民黨總理 暨 中國前临时大总统 孫中山 於 善後會議 期間在 中國 铁狮子胡同行辕 因患 肝 膽癌 症而逝世,享年59歲。 晚年病情. 1924年11月13日,孙北上前夕,于广州乘船抵沪,与 蒋介石 有一次谈话,表示了对自身健康的担忧:“余此次赴京,明知其异常危险,将来能否归来尚不一定。 然余之北上,是为革命,是为救国救民而奋斗,又何危险之可言耶? 况余年已五十九岁,虽死亦可安心矣! ”蒋:“先生今日何突作此言耶? ”孙答:“凡人总有一死,只要死得其所。 若二三年前,余即不能死;今有学生诸君,可完成吾未竟之志,则可以死矣! ” [1] 又据 黄季陆 回忆:“总理北上经过上海的时候,曾对上海的同志们说:‘我老了!

  7. 上海中山故居,也稱上海孫中山故居,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市 黃浦區 香山路7號,是一幢2層深灰色洋樓,1918年至1924年間為孫中山在上海市的居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