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5日 · 患有 糖尿病 13 年的女士,雖然一直以來都有在控制飲食、也有運動習慣,同時也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但她的糖化血色素卻一直控制不佳。 醫師建議女士配戴連續血糖監測儀,能隨時監控自己的血糖變化,也能做到更好的血糖控制。 台中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易婷追究其原因發現,因為女士的血糖高低沒有造成明顯不舒服,因此在飲食控制上並不嚴格,這也是造成她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控制一直不穩定的原因。 由於最近經常有口乾舌燥的感覺,體重也異常下降,女士才意識到血糖控制不好會對健康產生影響。 後經醫師建議配戴連續血糖監測儀,才得以改善狀況 。 即時數據讓患者不再逃避事實.

  2. 2020年8月16日 · 黃淑敏表示目前台灣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健康食品所具有的保健功效種類共有13項其中一項即是調整血糖功能」。 胃腸道功能改善. 調節血脂. 護肝. 骨質保健. 免疫調節. 輔助調整過敏體質. 不易形成體脂肪. 調節血糖. 輔助調節血壓. 抗疲勞. 延緩衰老. 促進鐵可利用率. 牙齒保健. 不過黃淑敏強調,這些經過健康認證的保健素材都是食品級並非藥物。 台灣對於健康食品的定義是: 「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特別加以標示或廣告,而非以治療、矯正人類疾病為目的之食品」。 苦瓜胜肽控制血糖僅停留在動物實驗. 國際及國內有許多研究學者也針對苦瓜做了很多動物或是細胞試驗。 苦瓜屬於葫蘆科植物,是亞熱帶地區特有的植物之一。 有研究將苦瓜打成汁餵食糖尿病老鼠6cc,發現可以降低糖尿病老鼠空腹血糖。

  3. 2022年7月10日 · 日期:2022 年 7 月 10 日 作者: 謝承恩. 市售販售的太空人垂直律動機,單價不斐,號稱可以在家使用預防 肌少症 、改善關節退化、雕塑身材,到底「律動療法」是全新的商業騙局或者是行之有年的傳統療法? 醫師解析,律動機用在不適合的族群身上,當心會震出病來! 律動機治療有效嗎? 復健專科醫師康鈞尉指出,震動儀並不是新的商業花招,早在20世紀後半科學家就開始嘗試把震動 (vibration ) 的概念加入到運動訓練中,藉此改善太空人出任務時,長期處於無重力狀態導致的肌肉及骨質流失。 關於震動(律動)治療的研究很多,但在很多方面並沒有一致性的結論。

  4. 2022年10月19日 · 根據我的臨床經驗, 要達到血糖穩定,必須攝取大量膳食纖維,而秋葵屬高纖蔬菜,加上黏稠的滑液有豐富果膠,對血壓、血糖患者確實有助益。 刊登於《食品生物化學雜誌》研究期刊提到秋葵可以降血糖主因是類黃酮化合物,能通過抑制 PTP1B 和 PPAR 通路來幫助糖尿病。 研究是以秋葵萃取物(75% 乙醇提取物),進行八週動物實驗,根據研究結果,秋葵提取物還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抗糖尿病的特性。 血糖難控制最大主因都是「我只有吃一點點」 營養師超過 12 年的經驗,最常碰上糖友說「我只有吃一點點阿,怎麼知道血糖還是那麼高? 」口中的一點點,如花生一碗、蠶豆酥一把、花生糖幾塊、米香吃三塊上述食物都屬於高油及高糖,長期累積下來血脂肪過高,會使得胰島素阻抗,血糖就難以控制。

  5. 2023年9月23日 · 許多研究已證實,久坐、不運動都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因此專家紛紛呼籲民眾上班或上了年紀依舊要起身走一走,有醫師表示,每天只要靠牆 深蹲 2 分鐘,就可以輕鬆降血壓,維繫健康能事半功倍。 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安欣瑜指出,根據最新研究,每天只要靠牆深蹲 2 分鐘,接著休息 2 分鐘,重複 3 至 4 次,共約 15 分鐘,靠牆深蹲比其他有氧運動來看,降血壓的效果也非常好。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靠牆深蹲是一種「等長運動」 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今年七月發布的一篇統合分析研究,分析了 270 個研究,包含15827位受試者,這些研究檢視了運動與血壓之間的關係。

  6. 2021年10月13日 · 四、低 GI、少精製糖. 升糖指數(GI)高的食物食用後使血糖增加速度越快,促使胰島素分泌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糖調控能力差,建議選擇「低GI」食物(GI值< 55),有些產品為了讓接受度更高,會添加精緻糖,因此建議盡量選擇無糖及GI值低的對血糖影響較小 ...

  7. 2021年9月4日 · 2021 舉辦的東京奧運剛落幕,我們台灣選手的耀眼表現有目共睹,不論有沒有拿到獎牌,大家都看到優秀運動員的身心狀態,比如 19 歲的林昀儒展現的球風跟穩重的話語,在身體跟心理絕對是互相影響的。 健康的面相其實不是只有我們以前認知的「生病去看醫生」這個單一選項。 在急性症狀比如說 闌尾炎 、盲腸炎、車禍 骨折 、身體其他部位感染的狀況下,醫院等醫療機構絕對是很重要治癒疾病的一環。 但是其他的一些慢性疾病:像是 糖尿病 、 高血壓 、高血脂、慢性疼痛等等,這些如果已經持續多年,進入醫院或門診藥物控制還是必要的,只是可能不容易完全康復。 甚至到比較嚴重的「癌症」、也需要多重的整合治療:化療、手術、放射線治療、中醫、營養、 免疫細胞 、標靶等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