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24日 · 2021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年度最佳新聞照片。. (鄭子峰 / 香港01). 由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 2021年台灣新聞攝影大賽 ,4月18日公布得獎名單,《報導者》獲得不少肯定:「突發新聞類」、「系列照片類」、「肖像類」第一名;「一般新聞類」第二名;「藝術文化與 ...

  2. 2023年11月22日 · 文字. 黃浩珉. 攝影. 林彥廷. 核稿/李雪莉;責任編輯/張詩芸. 36歲的亦謙在香港歷經10年編劇工作,寫了10幾部劇本,最後只有2部電影作品被拍出來,令他一度考慮改行。 2019年時,他給自己最後一次機會,帶著14年前朋友自殺的記憶與感觸,花上4年時間,在今年自編自導的首部長片《年少日記》,一舉入圍包括最佳劇情片等5項金馬大獎,堪稱本屆大黑馬。 電影以學生遺書和童年日記交織,將當下與過去交錯呈現。 如同片中的鄭老師,試圖找到想要輕生的學生;曾經面對未能適時接住同學,也曾走過憂鬱的亦謙說,希望這部電影能「陪你撐下去」。 (※本文含《年少日記》劇透) 《年少日記》香港|2023.

  3. 2021年8月5日 · 台灣蘋果日報的影音報導一萬次牽手」。 (取自影片截圖) 以今年2021影音新聞專題首獎的〈 一萬次牽手 慈父拉拔自閉兒奪奧運金牌 〉為例,片中透過家庭影片的運用,讓觀眾看到自閉症兒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與蛻變。 互動方面,父親在浴室為兒子理髮,兩個人的對話很日常很真誠,我在台大新聞研究所影像報導課上放這部影片,這是讓我的學生最感動的片段。 可惜的是,這段73秒的場景,後半部卻鋪了音樂,音樂聲量很大,大到影響觀眾聽父子對話,這也是許多參賽作品共同的問題。 這種手法凸顯記者對現場音的吸引力缺乏信心,好像沒有加上音樂觀眾就會看不下去。 其實,好的對話與現場音,遠超過隨隨便便的配樂與音效。 專題報導不是製作高預算紀錄片,不可能請專業音樂人才協助,只能使用現成音樂或罐頭音效,不容易搭配得恰到好處。

    • 什麼也沒有的地方,還有電視長片
    • 城郊邊陲與大師名作「偶遇」
    • 從跨校地下串聯到台映試片室
    • 以電影同好為中心,輻散出片商、雜誌、叢書資源
    • 尾聲:銜接八○年代金馬國際影展

    七○年代的開頭銜接著六○年代的尾巴,那是全球抗爭「共時性」的1968年,美國反戰思潮、黑人人權運動、法國五月學運、日本安保條約抗爭⋯⋯,當時仍處於戒嚴體制下的台灣,對外來資訊嚴加管制,嚴密的篩子阻擋不住軟性的流行文化滲入:嬉皮文化與美軍電台播放的搖滾樂、喇叭牛仔褲與矮子樂恨天高。七○年代一開始,就連這些「毒素」都要剪除,1971年警察開始取締「穿著過分暴露短褲者、蓄長髮男子、褲腳過大妨害善良風俗者」。「褲腳過大」自然指的是喇叭褲,管束從五、六○年代抓捕各式讀書會成員的禁錮腦袋,來到七○年代儀表服裝的限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但可允許國家機器化身為一把利剪,1971年,在台北遭取締的長髮男子就超過兩萬人。 七○年代街上天天上演取締事件,看見頭髮稍長的男子,警察可隨意抓捕回去手起刀落,拍攝剪...

    七○年代從1971年退出聯合國到1978年台美斷交,外交上一連串的困境,使得夾帶民族主義的李小龍功夫片大受歡迎。在經濟上七○年代台灣產業從農轉工,十大建設的石化工業啟動,加工出口區林立,二林二秦的瓊瑤電影成為大量工廠女工的雲端依託,武打與愛情片成了國片裡的兩種典型。如果還想看一些別的什麼,可以去耕莘文教院翻一翻報章雜誌,翻到剛剛過去的六○年代邱剛健、莊靈、黃華成等人編輯的《劇場》雜誌:高達《斷了氣》、雷奈《廣島之戀》、《去年在馬倫巴》、費里尼《生活的甜蜜》、安東尼奧尼《夜》、黑澤明《羅生門》的分場或分鏡劇本。這些遙如外太空星燦的名字與作品,只聞樓梯響,什麼時候才能親眼見識呢?儘管已經把《劇場》上的《斷了氣》、《去年在馬倫巴》劇本讀得滾瓜爛熟,但再怎麼膜拜這也不過是「紙上電影」。 當時外片在台...

    李大師在淡江文理學院就讀期間,除了平日看遍鎮上3家電影院(平均一個禮拜可看9部片),週末回老家等著看電視長片,還認識了同系的電影同好齊隆壬,以及建築系的吳永毅、林洲民,西班牙文系的朱全斌、王家倫等人,眾人商議要籌組電影社,卻遭學校阻止,校方的說法是:「學校每星期六在學生活動中心放映一部影片,還要搞什麼電影社團?」成立電影欣賞社團純屬與「政治」無關的文青愛好,也頻遭大人們阻攔,無獨有偶,學者李道明回憶:「1971年秋,我進入台大就讀,很快就認識一批電影發燒友,籌設電影社。但學校課外活動組以同性質社團不得重複設立為理由,批駁成立電影社,使我們只能借在視聽社的名義下成立電影組辦活動。」 六○年代末的白色恐怖知名案件「統中會案」,警備總部將組織自覺會、引領全國風潮的學生領袖許席圖捉拿逼供後,導致許席...

    黃承晃的萬能還不止於此,與台映試片室的時間重疊,一九七○年代中期還有另一個電影同好聚會,同樣是以黃承晃為中心。當時蘭陵劇坊的金士傑、黃承晃、劉靜敏、蔡宏榮以及杜可風等人,在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巷內公寓包下一層樓合租。李大師在〈文學青年,戲劇少女〉寫到:「黃承晃神通廣大從離台的美軍(!?)那兒弄到經典名片的錄影帶辦電影欣賞活動(從卓別林、基頓、愛森斯坦、普多夫金到雷奈的《廣島之戀》、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安東尼奧尼的《紅色沙漠》與楊秋的《紅聖歌》),那兒也就成了籍籍無名,但野心勃勃的這些電影、藝文青年的聚會所。」 台映試片室和蘭陵劇坊的成員多有重疊,蘭陵劇坊成員合租的空間,也經常讓1970年代重要的電影雜誌──《影響》的卓明、黃建業、林銳借用此場地編寫校對雜誌。蘭陵合租空間不大,觀影人一次大...

    台映試片室的全盛時期在七○年代中期,到了七○年代的尾聲,1978年新聞局成立電影圖書館(1989年改名為電影資料館),對台映試片室有影響嗎?李大師說:「沒有影響,電影圖書館成立後,我們還是去台映看電影。因為電影圖書館剛成立,政府呼籲發行商捐贈,所捐的那些片子都是當初經過新聞局電檢制度,修剪得亂七八糟,慘不忍睹,我們才不要去那裡看。」 台映試片室的片子就不修剪嗎?其實也未必,只是修剪程度多寡的差別。李大師提到,當年由自己推薦在台映試片室放映朱爾斯.達辛(Jules Dassin)的《母子淚》(Promise at Dawn,1970),多年後李大師在朋友幫忙之下,上網下載完整版的《母子淚》,才發現當年看的版本,片頭一大段以蘇聯為背景的內容完全被剪掉,冷戰對峙的年代下,台灣身處美國這一方陣營,電...

  4. 2018年7月11日 · 這部電影情節大致是這樣:醫學博士何維德從美國到「太平洋上的荒島」尋找父親,因為何父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申請到紅頭嶼(蘭嶼)研究紅蟲(恙蟲),而且是從正與日本交戰的美國來的喔! 何博士的座船抵達時,族人扛起十人大船衝往海邊迎接,婦女著不知名服裝、搭配不知名配樂、跳著不知名的舞蹈,還有各式大鼓、非洲鼓敲擊以壯聲色,船員當場抱起婦女,如毛利人般磨蹭鼻子,婦人與何博士摩擦背部,說是當地「土人的見面禮」。 劇本還安排紀守常神父「被配音」說:「這裡沒有旅館、沒有餐廳,甚至連文化都沒有! 」電影一開場就是十足的文化震撼。

  5. 2017年12月14日 · 調查報導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由網路媒體《報導者》以《造假.剝削.血淚漁場》獲獎。. 從昔日恩師張錦華手中接過獎座,記者李雪莉感謝評審的肯定與《報導者》董監事、贊助者童子賢,及眾多額募款人的支持與肯定。. 李雪莉說,這份報導的最重要 ...

  6. 這部電影,源自盧盈良母親想拍遺照的一句話而萌芽,也因為想幫哥哥賺錢的實際需求而啟動,最後卻讓原本疏離的一家人,重新凝聚並完整了一個家,完成了或許只有神明才寫得出的人生劇本。 電影導演以自己最熟悉親近的家庭作為拍攝題材,在全球影壇相當常見,但盧盈良《神人之家》的拍攝,始於一個不平凡的家庭成員:他那可以通靈的哥哥阿志。 《神人之家》台灣|2022. 入圍第59屆金馬獎項: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黃懿齡) 導演盧盈良的哥哥,在小學六年級時受神明召喚,成了為眾人解題辦事的神童。 原以為是神選之家,一家命運能有所改變,但事與願違,嗜賭的父親、窘迫的經濟狀況依舊,這些逼著盧盈良18歲時離家,一逃就是23年,因為媽媽想拍遺照才返家,他拿起攝影機記錄這個看似被眷顧實則困住的一家。 盧盈良 自由紀錄片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