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21日 · 隨著國內疫情升溫,4月18日,食藥署通過莫德納疫苗6~11歲施打的EUA,接種劑量為成人的一半,每0.25毫升(內含50微克的mRNA)。 2天後,ACIP再度召開專家會議,通過6~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但將食藥署建議兩間隔的28天拉長至3個月,最快將在5月上路施打。

  2. 和媽媽住進檢疫所的Renee生病前4天因為高燒喉嚨痛比較辛苦但她覺得沒有比自己以前吃壞肚子拉肚子的時候難過。 」她每天在檢疫所裡線上上課準備接下來期中考補考。 以下是Renee自己講述的COVID-19確診和發病的心聲: 【這篇文章,你也可以用聽的】 0:00. 中文讀報. 【10歲感染者心聲】COVID-19沒有那麼可怕,但我可不想再遇見它一次! 0:00. 法文讀報. Voix d’une patiente du Covid-19 de 10 ans. 0:00. 印尼文讀報. COVID-19 tidak begitu menakutkan, tetapi saya tidak ingin bertemu dengannya lagi. 0:00. 日文讀報.

  3. 2022年1月27日 · 目前每天除了雙位數的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之外,長庚大學副校長、台灣流行病學醫學會理事長許光宏分析,本土個案恐將處於「小群聚擴散」、「多點爆發」的狀態。 他舉例,美國德州、韓國都與台灣的軌跡相同,一開始本土個案零星,但個案數在3週內大量暴增,「以台灣的例子回推,從境外移入出現雙位數的未來3週,到過年預計會有大規模移動、團聚的後幾週,都會是疫情變化的關鍵時刻。 不過許光宏說,小群聚是因為台灣人普遍都有戴口罩,從2021年5月 三級警戒 之後,篩檢量能、應對方式也都有了經驗,因此應不至於跟國外一樣疫情爆炸;多點爆發,則是因為病毒高傳播的特性,就算政府努力匡列,也難免掛一漏萬,就會出現不同傳播鏈的同時擴散。 截至1月28日,至少已有10條本土傳播鏈,以及數起不明感染源個案。

  4. 另外,也要小心自己有沒有受到感染,大部分的小朋友在受到COVID-19病毒感染時不見得有症狀。不過如果自己有發燒、咳嗽、流鼻水、鼻塞或喉嚨痛的症狀,在現在病毒大流行的期間,可能還是要小心是否是被COVID-19病毒感染。

  5. 2022年5月4日 · 過去兩年多來,全世界都生活在COVID-19病毒之下,病毒一直在改變,對人類的影響也一直在變化,現在大流行的Omicron,被認為是COVID-19最厲害的「大魔王」,最高時期,一天就讓全世界高達300萬人確診。 Omicron傳染速度很快,但全世界包括台灣,接種2到3疫苗的成人比率都很高,一來病毒傳播開,已經無法「清除」;二來很多人因為打疫苗,體內有了抗體保護。 大家準備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 與病毒共存,對兒童有什麼影響? 又要怎麼應對? 這一系列的專題報導,有很多專家為你解答病毒和疫苗的知識,還有染病小朋友的心聲,以及與病毒作戰人的故事: 一、疫苗提醒聯絡簿. 台大醫學系黃韻如教授、台大小兒部蔡宜蓉醫師為大家完成了聯絡簿,裡面有12個你會關心的問題。

  6. 那麼嚴重,我剛出來才看到他跟護士說喉嚨痛,我有點慌亂了,可能又要被隔離了,這種事很煩,班長一直消毒擦桌子,工作人員很累、伙食又不好,大家陷入心慌慌裡面,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完全不能去工作得到充實感,我的心很枯萎啊!

  7. 2021年8月10日 · 正在採收芒果的楓港村長林榮吉起先半信半疑,直到接起枋山鄉衛生所公衛護理師戴綵汝請他協助疫調的電話,才發現事情不妙。 他說,枋山鄉65歲以上人口約2成,是COVID-19重症高危險群,若疫情擴散不堪設想。 屏東的疫調模式用偵辦重大刑案模式進行,由警政系統調閱監視器與手機定位資料等,與衛生單位合作勾稽數位、口述足跡,彌補當事人記憶偏誤或刻意隱瞞之處,讓疫調更精準。 但在這波群聚案中,並非所有當事人都有清晰的數位足跡,阿發的手抄記帳本,因此成為迅速疫調的關鍵。 沒有全名的手寫記帳本,靠公衛護理師、地方幹事「真人辨識解碼」 枋山鄉衛生所基層公衛人員扎實的地方耕耘,建立與居民之間深厚的信任關係,在這次枋山Delta群聚案的疫調與防疫過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