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4日 · 八二華年的張曉風寫作時間超過一甲子除了豐富的生命歷練她一直保有對人事物的強烈好奇和關顧她吸收新知舊典之餘將深厚的學養轉化融會成人人可懂的大白話」。

  2. 2023年10月3日 · 行道樹是作者張曉風所著的一篇白話散文出自張曉風自選集》。 作者將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樹的身上賦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實而富有感情的語言道盡了作為奉獻者的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路歷程。 (圖片引自網路) 行道樹. 每天,每天,我都看見他們,他們是已經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適於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個炎熱而憂鬱的下午,我沿著人行道走著,在穿梭的人群中,聽自己寂寞的足音。 忽然,我又看到他們,忽然,我發現,在樹的世界裡,也有那樣完整的語言。 我安靜地站住,試著去了解他們所說的一則故事: 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裡。 許多朋友都說我們是不該站在這裏的,其實這一點,我們知道得比誰還都清楚。 我們的家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裏。

  3. 張曉風 (1941年3月29日 — ), 筆名 曉風 、 桑科 、 可叵 ,籍貫 江蘇 銅山 ,生於 浙江 金華 ,成長於 臺灣 臺北市 、 屏東縣 。 畢業於 東吳大學 中文系,曾任教於東吳大學、 香港浸會學院 、 國立陽明大學 。 著作以散文著名,兼及小說、戲劇、雜文。 亦關心國文教育、環保。 曾當選 立法委員 ,後辭職,現為 親民黨 環保、文化高級顧問。 經歷 [ 編輯] 張曉風呼籲政府不要毀壞202兵工廠綠地. 出生於 浙江 金華 ,八歲隨父母遷台,畢業於台灣 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曾任教 東吳大學 、 香港浸會學院 、 國立陽明大學 。 她是 中山文藝獎 、 國家文藝獎 、 吳三連 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得主,十大傑出女青年。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4年3月11日 · 「二八是女子的妙齡。 不過我認為八二也是。 」82歲的散文家張曉風近日出版最新散文集八二華年」。 她年輕時以可叵為筆名寫幽默散文如今累積的人生智慧化為更高段的機智與詼諧以典雅文字出入古今寫出絕妙好文。 她透露,平常人家問她「高壽」多少,總是故意回答「八二年華」,「『二八』指16歲,但八二也是十六」。 對張曉風而言,八二正是人生最好的年紀。 書中收錄近年張曉風創作的40篇散文,除了懷人記事,更有各種巧妙的幽默與反轉。 比方從冰心的「寄小讀者」談民國初年的文言文與白話文之爭,發現雖然「贊成白話文的文人都得了大位」,但跟 日本 人用中文字溝通時,反而是「古典素樸的文言」才能溝通。

  6. 2024年3月11日 · 書中文體多變張曉風既能以書信體緩緩道出對歷史人物王安石的不以為然也能透過和 星雲法師 的一頓餐敘看見大師如何巧用沉默應對政客的蠻橫。 張曉風也深諳自嘲,她以林青霞香港豪宅起火後發現有「十八個阿嫂」為例,調侃自己就是家中不支薪的「十八個阿嫂」。 「春暉閣裡—訪蘇雪林教授」是書中完成年代最早的一篇,寫於1988年。...

  7. 最近好高興聽到一個好消息,就是香港文學舘的成立!張曉風#張曉風 #香港文學舘 # 香港文學 最近好高興聽到一個好消息,就是香港文學舘的成立 ...

  8. 1987年6月1日 · 張曉風記起小學三年級時老師要學生每天寫日記還不准記流水帳,「實在沒得寫又怕挨罵只好編起故事來」。 四、五年級,作文老師把班上同學組成「綠野文藝社」。 一群小蘿蔔頭便辦起刊物,編劇本 (還上台演出),在運動會上採訪、出快報。 「老師雖沒有 教我任何寫作技巧,卻啟發了我寫作的熱忱。 」她用慣有的細柔聲音說。 從小她就愛書,沒錢買就借來逐字抄寫,「有些句子至今還記得」。 早期看了很多西洋文學名著;讀中文系後又受了完整的國學訓練;有一陣迷上舞台劇,細讀許多西洋戲劇;她也是虔誠的基督徒,熟讀聖經。 這些匯集成她日後寫作的泉源。 張曉風創作水源最豐沛的仍是抒情散文。 台大外文系教授齊邦媛說她:「在取材、佈局和文字上,處處可見藝術性。 」讀者喜歡她的文章「有筆墨,又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