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15日 · 瑞銀這家德國老牌車廠將是電動車界的三星」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當多家公司相繼佈局電動車這個具有無限想像力的市場時瑞銀集團UBS發佈最新預測。 他們認為 2025 年前,將只有兩家車廠可以主宰這個市場。 一個當然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特斯拉(Tesla),而另外一家則是近期備受看好,未來將在電動車市場與特斯拉持續纏鬥的重量級老牌車廠。 根據瑞銀分析師預估,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VWAGY)將是特斯拉在世界電動車市場最強悍的競爭對手 ── 意即特斯拉和福斯,未來幾年將成為電動車市場的兩大巨擘。 福斯汽車有望成為「電動車界的三星」

  2. 2018年3月21日 · 我們同步展示了 5 條工業 4.0 生產線可以整合 4 個國家9 間工廠把一台電動車從無到有包括電動加燃油發動機與馬達加輪軸整台一次做出來。 世界第一大的工具機集團 DMG MORI 展出的是單機,我們是提出整廠整線的解決方案。 這全世界都做不到,只有我們是獨一無二的。 我真的為我們台灣爭一口氣。 我今年虛歲 72 歲,如果我追求的是個人財富,老實說我沒有動力鞭策自己。 我身旁有跟著我二、三十年的老同事、友嘉全球有上萬名員工,再算上下游、經銷商、客戶,一間友嘉為全球帶來的經濟效應相當可觀,回想過往 30 年點滴,我沒想過停、也不會覺得累。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 87 歲的時候退休,如果以他做為榜樣,我至少還可以再拚 15 年。 Q:友嘉未來成長的力道在哪裡?

  3. 2021年3月19日 · Porsche. 疫情改變城市交通車廠紛紛投入電動自行車. 不只保時捷投入電動自行車之前吉普汽車Jeep)、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等傳統車廠也推出自己的設計除此之外哈雷Harley-Davidson)、YAMAHA 等機車製造商也開始生產電動自行車。 「過去 12 到 18 個月你可以看到許多新品牌進入這個市場」,YAMAHA 電動自行車銷售經理恩格曼(Drew Engelmann)表示:「自 2002 年以來,我們從來沒有看過自行車市場出現這樣的盛況。 電動自行車銷量成長的幅度更勝一般自行車。 去年 1 月到 10 月,自行車銷量比前年同期成長 46%,電動自行車則成長 140%。

  4. 2020年8月10日 · piqsels. 爬山到底要帶什麼上山?. 《八分生活》幫你整理好了「最低限度」的配備,以一日來回行程為主,介紹必備的登山用品 >>. 在準備登山或露營行程時,「要帶什麼上山」這個問題,始終讓人傷透腦筋。. 帶太少怕不便利,帶太多又怕行李太重,消耗體力 ...

  5. 2022年2月14日 · 一輛宏光 Mini EV 售價僅約 12 萬元新台幣(以下都為新台幣),相較之下,特斯拉 Model 3 去年底還在中國漲價,一輛要價至少百萬。 為何價格能如此低? 《日經亞洲》(Nikkei Asia)採訪名古屋大學教授山本真義(Masayoshi Yamamoto),他實際拆解另一款較高規格的宏光 Mini EV(售價約 16 萬元),推估零件與組裝成本約 11 萬元。 Mini EV 能大幅降低成本,在於沒有配備再生制軔系統。 此系統可於減速時,將輪子動能轉為電能,加以儲存或利用,對於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很有幫助。 不過,山本真義認為,如果充好電,只在市區周邊地區行駛,Mini EV 的續航力已足夠。 零件成本能比其他車款低至 1/3,但耗損率較高.

  6. 2022年1月7日 · 1. 政府提供電動車補貼方案. 《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於 2015 年聯合國氣候峰會簽訂,要求成員國承諾降低碳排放,減緩氣候暖化。 各國政府預計在 2025~2050 年間,達成停售燃油車的目標。 歐洲國家如挪威、德國、英國、比利時等國,皆提供補貼方案及適用辦法,以獎勵國民採納電動車。 美國總統喬.拜登(Joseph Biden)更公開表示,為了達到 2050 年 100% 潔淨能源和零碳排車輛,公務機關以身作則,將 65 萬輛公務車逐步汰換成電動車。 而亞洲像是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提出具體禁用燃油車的時程表,2025 年兩輪車全面電動化、2030 年全面禁止燃油車,只銷售電動車。 延伸閱讀: Google、特斯拉都在做!

  7. 2024年1月9日 · 「當時台灣還沒有自己的機器人,都是國外廠商。 」黃識忠表示,彼時的機器人必須由軟體工程師操作電腦,讓手臂了解位置在哪裡,才能下指令動作,等於手臂歸手臂、電腦歸電腦。 反映在供應鏈,手臂商只出手臂,如果客戶有特殊應用,需要視覺系統再和外接鏡頭廠商合作,即使是世界工業機器人 4 大家族:瑞士 ABB、德國庫卡(KUKA AG)、日本發那科(FANUC)和安川電機(YASKAWA),亦皆採此做法。 達明當時有兩條路可走,一是依循 4 大家族現有產品功能,以低價取勝;第二條路看是否能找出市場痛點,研發新產品。 「我們選了第二條路。 」黃識忠指出,當時觀察到市場缺乏結合視覺和手臂的產品,就算不少廠商宣稱自家的機器人有視覺功能、可以認知環境,卻很難落實到應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