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28日 · AI進行式》掌握 4 方向,幫助孩子找到「原生自驅力」迎向未來. 日期:2023 年 9 月 28 日 作者: 未來Family. Google 台灣總經理林雅芳指出,過往談到教育或工作,多數人都比較重視「what」,總想要學什麼、要做什麼,但如今,大家應該更要關注「why」 ...

  2. 2023年3月22日 · 李開復預期,20年後孩子,可能都會有「AI夥伴」,「孩子原本就會主觀上把身邊玩具、寵物等擬人化,甚至會假想朋友溝通交流,這AI夥伴誕生絕佳機會,AI夥伴會孩子朋友,也可以是孩子老師。

  3. 2023年3月25日 · 推薦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會出現許多無法理解的情緒,但我們總是選擇將它們壓抑至心底,以為只要假裝沒這件事就好了,殊不知這些滿載的情緒總有一天會潰堤,我們要學習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學會應對它們的方法。 當你了解自己的大腦究竟如何感知這個世界,你就能改善自己的情緒與生活,踏上通往幸福的道路。 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以下整理出一些小訣竅來做為指引。 你當然不必完全按照下方的建議去做,但它們確實很有幫助,你也可以把這些訣竅當成自我測試的方法,了解自己的人生為什麼曾經出現過談判、友情或家庭關係破裂的情況。 對人感興趣. 很多人告訴我:「我就是不喜歡人。 」這樣的說法讓我很震驚,因為一般來說,我們最棒的記憶全都是與他人共度的時光,而生活中最大的滿足感之一,也是根植於與他人的關係及被他人所愛的感覺。

  4. 2020年10月6日 · 未來的世界瞬息萬變,有人認為 2030 年時,高達 85% 工作會消失,但同時也會有許多新工作開始出現。到底現在這個時代,哪些能力永遠無法被取代呢?

    • 張震嶽——《走慢一點點》
    • Oasis——《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
    • 王若琳——《You’Ve Got A Friend》
    • 徐佳瑩——《言不由衷》
    • 盧廣仲——《一定要相信自己》

    每年年初,我們都喜歡為自己列一張洋洋灑灑的「今年度目標」,或許是想在一年內完成幾項專案、或許是決心運動,每週上個幾次健身房,也或許是每個月看幾本書,花上時間細讀人生⋯⋯但還記得嗎?2020 年曾提醒我們放慢生活的步調,改變一如既往的生活方式,好好地用心感受人生。 2021 年,就讓我們用最優雅、舒服的姿態向前,失望時把生活哼成歌、失意時便把時間走慢一點點。

    英國經典樂團——綠洲合唱團在 2002 年時發行了這首歌,在主唱獨特的嗓音中,乍聽悲傷的旋律,卻能聽見那份對未來最熱切的盼望和鼓舞。 或許星辰會隨黎明來臨而消逝,而我們所珍視、不捨放下的也似乎逐漸在記憶中褪色,但屬於生命的,終將會以不同形式來到我們面前,所以儘管走吧,即便路途遙遠又顛簸, 當你疲憊時,別忘了惦記著那些雖偶爾模糊,卻一直指引著你的理想。

    當你感覺被黑暗籠罩,視線所及只剩對生活的無力,總有那麼一個人,當你一通電話過去,不出多久他便精神抖擻地出現在你眼前,彷彿連同你的悲傷都一起打包好了。 徜徉在王若琳溫柔慵懶的歌聲,就好像你我身邊的那位朋友陪伴著我們。當你頓時失去了勇氣、忘了如何善良,他會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看見你,來到你的面前,在你耳邊輕輕地說:「嘿,別讓他們帶走了最真實的你。」

    新的一年,你有所求嗎? 當我們的世界還小小的,渴求的只有快樂,而當經歷的多了、意會的深了,對生命的渴求也變得複雜。年年都在歡聲雷動的一月裡重啟「新的一年」,就如生命的始終,歲月積累了大半,終於能寫下新的篇章。 而嚐過了失望、走過了無常,新的一年,只願愛的人都健康、善良。

    2015 年初,剛退伍的盧廣仲在創作上碰到了很大的瓶頸,於是他拋下一切,獨自從台北徒步走回台南老家,展開了 400 公里的「回家之旅」,並沿路用 Gopro 記錄下每天的經歷,將一路上的感受悠悠地寫進這首溫暖的歌裡。 或許不是每一個「今天」過後,都能迎來美麗的明天, 但不論正在經歷什麼,未到終點以前,這些都僅是一段段的「沿路風光」。 日子在不經意中被代謝成一首首的歌曲,當生活一次次地試圖把你撂倒,回來吧,再回來聽聽那首曾觸動你心底的歌,讓心重新炙熱、讓日子重新明亮,也讓自己變得比昨天還要堅強。 願新的一年,好的日子與壞的日子都能收穫成最精彩的日子。 *本文授權自生活報橘,原文見此。 圖 / Heho編輯部 延伸閱讀: 維持整天好心情可靠它!就為自己挑選好聽音樂吧! 每個人都必須有的療癒歌單!...

  5. 2019年5月19日 · 女兒堅毅與勇氣和她母親如出一轍,所以這麼多苦難日子裡,她不但接納媽媽不再想要推石頭決定,還能和她坐石頭上,一起認真過著可能所剩無多人生。

  6. 2018年12月23日 · 醫病共享決策的未來. 廖熏香也提到,其實很多病人或家屬、尤其是末期患者,對於「自己下決定」會擔心,是因為「如果我不積極治療、選擇安寧,就會被丟包了」,所以這時醫療團隊要給的是讓病人安心的支持,不是要他們趕快做決定,這也是決策很重要的核心。 而對於醫療團隊來說,當習慣跟病患一起討論病情,就會變成一個日常的流程,像是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對於需要洗腎的患者,會直接在電腦上登記「此患者需要透析」的醫囑,相對應的個管師就會去跟病人衛教、商量到底要選血液透析還是腹膜透析,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制度來進行的,反而可以減少醫療糾紛、分工合作讓醫療過程更順暢。 「但最重要的,還是患者知道自己有這樣的權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