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2日 · 日本刑事法學家福田雅章認為,安樂死正當化的依據在於「處分自己生命的權利」,他進一步批判日本懲罰幫助自殺或受囑託殺人的刑法,是國家主導的父權主義,以照顧之名限制人權。

  2. 2020年11月18日 · 李安提到,侯孝賢的電影扎扎實實地從土地長出來,「他最擅長對台灣南部小人物的生活、真實情感捕捉,從自身內心出發。 他身邊也有很多很有學問的人,有團隊的力量,但最迷人的地方,還是屬於他最貼近自我、最熟悉的部分。 」一些侯式風格,其實是在台灣獨有的時代環境下孕育而生,別人很難複製,「像是長鏡頭,他自己曾說:『幹,啊就剪不出來呀! 』當時台灣剪輯技術還不到位,只好放在那裡一直拍。 如果說我們現在技術做得到,還故意那樣拍,那就做作了。 在李安眼中,侯孝賢帶來最重要的影響,不僅在電影藝術形式上,更是心靈上的解放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侯孝賢已經不只是一個創作者了,他的身分認同(identity)、藝術形態、內在情感表達,讓他不僅是一個台灣導演,更是世界的文化資產。

    • 李英雅1
    • 李英雅2
    • 李英雅3
    • 李英雅4
    • 李英雅5
  3. 2023年6月27日 · 因為今年3月底,台灣《八旗》出版社總編輯富察延賀(本名延賀)赴中、在上海被捕,中國正以「煽動分裂國家罪」罪名對他進行調查;同一時間,一名在日留學的香港大學生3月底回港更新身分證時,竟因在日本留學期間的 網路留言

    • 李英雅1
    • 李英雅2
    • 李英雅3
    • 李英雅4
    • 李英雅5
  4. 2024年3月14日 · 當年太陽花學運不但點燃了無數年輕人的理想與熱情,從兩岸關係到台灣社會更留下深遠影響。 10年之後,《報導者》整理了太陽花學運迄今仍然深具意義的10個關鍵字,無論台灣社會如何演變,這10個關鍵字都值得被牢牢記住,藉此持續反思台灣未來發展方向。 而當318運動的青年參政熱潮逐漸消退後,「後318世代」似已失去了參與社運的動能,學生自治組織、異議性社團運作都陷入了相對低潮。 儘管如此,當前年輕人仍然關心與個人權益較為相關的公共議題,只是對他們更有影響力的已是影音內容、YT網紅,而不是學運領袖。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318運動的參與者,有人走入政壇至今仍受到社會矚目,有人卻在過去10年深陷於這場運動衍生的官司之中。

  5. 2023年9月30日 · 本次展覽集結9組攝影作品,包括水島貴大結合肖像攝影與繪畫的《巷長們》,鄧毅駿觀察巷弄轉角的《三角窗》,李雅姸解構重組打鐵街區的《悠遊赤峰》,何鴻志四處深夜梭巡的《暗訪》,陳彥呈微觀建物展現肌理的《都市.鐵花》,林軒朗隨機游走 ...

  6. 2022年10月29日 · 李岳凌、〈戰祭〉團隊、楊錦煌、林文強/跨越山河族群的祭典仰望 歷史上曾文溪因頻頻改道,被戲稱是「青瞑蛇」,這些殘酷且溫柔的記憶和感受,化為信仰的痕跡,沉積為堅毅與從容⋯⋯本文7位攝影者從曾文溪源頭阿里山一路蜿蜒漫走於…

  7. 2022年5月6日 · 本書譯者之一的許雅淑在譯序中寫道,《菁英媽媽想上班》是兩位社會學家對於美國菁英女性的追蹤研究,她們訪談10年前離開職場的菁英媽媽,在這10年間過得如何? 她們的家庭幸福美滿嗎? 放棄工作返家相夫教子的日子,真的是她們心之所向嗎? 還有最重要的,當初毅然放棄大好前途,如今回頭來看是否值得? 是否有過後悔? 這一段心路歷程,策略上的迂迴轉折,最終呈現的是一幅什麼樣的整體圖像? 作者選擇美國中上階級的女性做為分析對象,是因為這些菁英媽媽是最有條件和機會在職場上成功、弭平性別差距造成的成就落差;然而,菁英職業的職場結構強度和生態環境都不利於女性發展,高工時的職場文化及同為菁英階級的丈夫基本上並不能分擔家務;這兩個因素加起來產生了高強度壓力的兩端束縛,使得女性無法兼顧工作和養育子女。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