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梁思禮(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廣東 新會人,民初政治家梁啟超的兒子,中國飛彈控制專家,火箭控制專家,中國航天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倡導者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2. 梁思禮(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男, 廣東 新會人, 梁啓超 之子,導彈控制專家火箭 系統控制專家中國 導彈 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 [1] 194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學士學位; [1] 1947年獲辛辛那提大學碩士學位; [1] 1949年獲 辛辛那提大學 博士學位 ...

  3. 梁思禮作為中國著名的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參與了中國航天歷史上很多的「首次」。 20世紀50年代末,梁思禮主持並參與了中國近程、中近程和遠程戰略導彈及運載火箭的研製試驗工作。

  4. 梁思禮(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男,廣東新會人,梁啓超之子。 火箭 系統控制專家,中國 飛彈 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 1945年獲 美國普渡大學 學士學位;1947年獲 辛辛那提大學 碩士學位;1949年獲辛辛那提大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郵電部電信技術 ...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成就
    • 社会任职
    • 家庭生活
    • 人物评价

    中国科学院院士、导弹控制专家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男,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导弹控制专家,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 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 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4月14日逝世。

    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他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为向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导弹试验作出重要贡献。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奖等。其代表作品有《梁思礼文集》《向太空长征》等。

    1924年8月24日,梁思礼生于北京,他是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最小的儿子,五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

    1935年,梁思礼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抗战爆发后转入耀华中学。

    1941年,梁思礼毕业于耀华中学。1941年高中毕业后,随三姐梁思懿赴美留学。

    1943年,梁思礼申请获得美国租借法案中对留美中国学生的生活津贴,于是转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修无线电,以后又学自动控制,曾获得Sigmakai,Tau Beta Pi,Eta Kappa Nu等多个荣誉学会的金钥匙。由于日美宣战失去与家庭的联系经济来源断绝,大学生活相当清苦。梁思礼曾到餐馆洗碗、当侍者,担任游泳场救生员,实验员等。在普渡大学期间,梁思礼仅用两年的时间就修完3年的课程,并于1945年取得了该校的学士学位。随后,他又获得了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硕士(1947年)和博士学位(1949年)。

    1949年10月回国后,梁思礼被安排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并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12年科学远景规划”起草工作,负责起草中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则。

    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 。1956年是梁思礼一生中一个新的起点。那年春,他参加了党中央、国务院主持的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工作,参加起草“喷气技术”(即导弹与火箭)部分。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研制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捷联惯导系统,开辟战略导弹“惯导化”道路,研制地地战略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型号副总设计师,首次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任航天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实现地面测试设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软件工程化的倡导者。 •科研成果&奖励 在中、近程战略导弹的设计中,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研制成功具有中国特点的捷联惯性制导系统,开辟了战略导弹“惯导化”的道路。他亲自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及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在“长征二号”的研制中,决定首次采用平台计算机方案,首次在弹上使用集成电路化的计算机。主持研制成功卫星、导弹计算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的论点,成为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他是航天CAD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6年10月获“何梁何利奖” 1997年9月荣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 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学术论著

    人才培养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1988年至1992年期间,梁思礼培养硕士2名,情况如下:

    荣誉表彰

    2013年获“中国侨界杰出人物”称号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50年至1953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

    1953年至1956年,任总参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工程组副组长。

    1956年至1961年,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自动控制研究室主任。

    1961年至1965年,任国防部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

    1965年至1983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十二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中近程导弹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远程导弹、长征二号副总设计师,同时担任长征三号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

    1981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通用测试设备(CAMAC)总设计师。

    •老白鼻

    梁启超51岁得子梁思礼。思礼长得酷似父亲,被亲昵地称为“老白鼻”(英语Baby的谐音) 。梁启超生前曾许了个愿,60岁后不再从事社会活动,要专心致志地教育孩子,可惜他56岁便撒手人寰。梁思礼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

    梁思礼于1924年8月24日出生在北京,很受梁启超的宠爱,1927年,梁启超在给海外孩子的信中说:“每天老白鼻总来搅局几次,是我最好的休息。”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大的精神安慰。1927年1月2日,梁启超在给海外孩子们的信中写道:“老白鼻一天一天越得人爱,非常聪明,又非常听话,每天总要逗我笑几场。他读了十几首唐诗,天天教老郭(保姆)念,刚才他来告诉我说:‘老郭真笨,我教他少小离家,他不会念,念成乡音无改把猫摔。’他一面念说一面抱着小猫就把那猫摔地下,惹得哄堂大笑。”

    “其实,在我的记忆中,我只是觉得父亲很疼爱我,当时我年纪很小,认识的字不多,很多事情也是后来看到父亲书信集的时候了解到的。”梁思礼说,也正是梁启超的这些记述,让梁思礼院士能够追忆更多在饮冰室的时光。在梁启超的笔下,梁思礼小时很灵巧,两岁时,梁启超只要一要香烟,梁思礼就会把抽烟的一套用具送到父亲面前,每次都让梁启超非常高兴。

    梁启超在给海外孩子们的信中,经常用大量的笔墨非常细致地形容老白鼻。最有趣的是梁启超有一滑稽作品寄给梁思顺(梁启超女儿),用滑稽的话语把梁思礼小时候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昨日好稀奇,迸出门牙四个,刚把来函撕吃(事实),却正襟危坐。一双小眼碧澄澄,望着阿图和,肚里打何主意,问亲家知么。”诗中“刚把来函撕吃”说的是思礼长新牙见什么都咬,借来磨他的新牙。在另一件作品中,梁启超用梁思礼的口气写了封感谢信:“谢你好衣裳,穿著合身真巧。那肯赤条条地,叫瞻儿取笑。爹爹替我掉斯文,我莫名其妙。我的话儿多著,两亲家心照。”“谢你的衣裳”是谢谢梁思顺从国外寄给思礼的新衣服。“那肯赤条条地,教瞻儿取笑”,瞻儿是梁思顺的长子周同轼的小名,他比思礼年龄大得多,但论起来却是梁思礼的晚辈。“梁思礼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备感亲切。

    •养猪也乐

    他如同一头拓荒牛,勤勤恳恳、不畏艰险地开拓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领域的处女地。(《人民日报·海外版》)

    梁思礼和所有的中国“驯火人”一样,站在历史耀眼处的暗面。近处,找不到他们的名字,设计图纸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是戈壁滩上被漫天风沙遮蔽着的群像背影,他们的名字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远处,他们的名字,被一笔一笔刻在历史坐标上。(中国教育报 刘博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圆了国人的飞天梦,而作为参与神五飞天工程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院士则是圆了父亲梁启超的科技梦。梁思礼的血管里流着父亲的血,一生报国,虽屡经磨难,但矢志不改,为国家、民族争得了荣耀。同父亲一样,梁思礼一直把国家这个大“家”放在第一位,作为儿女,无论面临怎样的境遇,对这个“家”,他始终不离不弃。 (《百年潮》期刊)

    新中国成立之初,梁思礼同志毅然归国,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严谨作风令人敬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5. 其他人也問了

  6. 梁思禮(粵拼 1924年 8月24號—2016年 4月14號) [1] 係中國科學院院士導彈控制專家火箭控制專家中國航天CAD技術倡導者及奠基人。 佢係中國學者及改革派 梁啟超 個仔 [2] 。

  7. 2016年4月15日 · 中國大陸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兒子梁思禮14日在北京逝世,享壽91歲。 梁思禮治喪辦公室說,預定18日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告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