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factsinstitute.com

      圖片: factsinstitute.com

      • 索沃戰爭」或「科索沃衝突」這個名詞通常是用來描述兩場接續的並且有時相當類似的武裝衝突。 內戰後隨即發生了國際衝突,分別為:1996年-1999年: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塞爾維亞)的安全部隊,與科索沃解放軍(一支追求科索沃自治省獨立的阿爾巴尼亞人游擊隊)之間的內部戰爭。
      www.wikiwand.com/zh-tw/科索沃战争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科索沃戰爭是一場背景深刻影響廣泛的現代局部戰爭對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格局和軍事理論的發展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戰爭結束後, 俄羅斯 徹底被擠出了 東歐 原有勢力圈。 基本介紹. 名稱 :科索沃戰爭. 地點 :南斯拉夫科索沃地區. 時間 :1999年3月24日—1999年6月10日. 參戰方 : 科索沃解放軍 , 北約 , 南斯拉夫聯盟. 結果 :南斯拉夫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 參戰方兵力 :科索沃解放軍 9,000—20,000人. 北約 1153架飛機,47艘戰艦. 南斯拉夫 125000人. 傷亡情況 :科索沃解放軍 死亡1,500人. 北約 2人非戰鬥性死亡. 南斯拉夫 死亡300人(科索沃造成),1,031—1,200人(北約造成)

  3. 背景. 由於 科索沃 境內的 阿爾巴尼亞族 與 塞爾維亞族 衝突愈演愈烈,1989年,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撤消了 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 的地方自主权,導致1990年科索沃宣佈成立獨立國家 科索沃共和國 。 恰逢南斯拉夫發生 克羅地亞獨立戰爭 和歷時三年的 波黑戰爭 ,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政府暫時無暇顧及科索沃。 同時一些 阿爾巴尼亞 民族主義者開始武裝自衛,組織了 科索沃解放軍 ,達到驅趕南聯盟政府安全部隊,獲取科索沃實質獨立的目的。 战争. 1996年. 1997年. 1998年2月发生 德雷尼察屠杀, 塞尔维亚特别警察部队在科索沃中部德雷尼察地区对科索沃阿族平民犯下的一系列屠杀,包括枪毙妇女、儿童、和老人。 [2] 安理会 開始对南斯拉夫包括科索沃实行武器禁运 [3] 。

  4. 背景. 戰爭.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談判. 結局. 後續. 參考文獻. 參見. 科索沃戰爭. 「 科索沃 戰爭 」或「 科索沃衝突 」這個名詞通常是用來描述兩場接續的並且有時相當類似的武裝衝突。 內戰後隨即發生了國際衝突,分別為: 1996年-1999年 : 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 塞爾維亞 )的安全部隊,與 科索沃解放軍 (一支追求 科索沃自治省 獨立的 阿爾巴尼亞人 游擊隊 )之間的內部戰爭。 「科索沃戰爭」這個名詞多指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這78天 北約對南斯拉夫的空襲行動 ,為國際衝突。 背景 [ 編輯]

  5. 2024年4月28日 · 背景. 战争.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谈判. 结局. 后续. 参考文献. 参见. 科索沃战争. “ 科索沃 战争 ”或“ 科索沃冲突 ”这个名词通常是用来描述两场接续的并且有时相当类似的武装冲突。 内战后随即发生了国际冲突,分别为: 1996年-1999年 :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 塞尔维亚 )的安全部队,与 科索沃解放军 (一支追求 科索沃自治省 独立的 阿尔巴尼亚人 游击队 )之间的内部战争。 “科索沃战争”这个名词多指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这78天 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行动 ,为国际冲突。 背景 [ 编辑]

    •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 巴尔干半岛
    • 1996年— 1999年6月10日
  6. tpl.ncl.edu.tw › NclService › pdfdownload科索沃戰爭之研析

    科索沃戰爭歷時78天,是北約自成立以來,進行規模最大的戰爭,同時也是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迄今,規模與強度上僅次於越戰及波斯灣戰爭的空中作戰科索沃戰爭對南斯拉夫造成其軍事經濟交通民生各方面嚴重的破壞,最終米洛塞維奇有鑑於南斯拉夫已無法承受北約的軍事攻擊,遂依北約的要求,從科索沃撤軍,北約於6月9日宣告停止對南斯拉夫的軍事行動。 科索沃戰是一場大規模高科技術的局部戰爭,美軍與北約聯軍使用的武器裝備是所謂軍事事務革命的結果。 科索沃戰爭對美國及北約而言,可謂是一場虛擬的勝利,因為北約沒有在科索沃接受南斯拉夫的投降,而是自己宣布南斯拉夫軍警已撤出,及北約聯軍進駐科索沃的時間,來作為交戰雙方的軍事技術協議,以致留下的卻是完全不清不楚的疆域與法律問題。

  7. 2017年10月7日 ·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爭取獨立覺得跟對方不屬同一國只有部分國家承認進不了聯合國這個和台灣處境很類似的國家正是位在巴爾幹半島的科索沃」。 1913年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形勢圖右邊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粉紅色),兩條紅線間是土耳其在戰爭後領土異動的範圍左上角的塞爾維亞深藍色新拓南方疆土淺藍色),科索沃就在其中。 |Photo Credit: @Wiki Public Domain. 南斯拉夫聯盟行政區劃,由塞爾維亞(深黃色)和蒙特內哥羅組成(藍色)。 塞爾維亞下轄兩個自治省(淺黃色),分別是北方的佛伊弗迪納、南邊的科索沃。 |Photo Credit: @Wiki Public Domain.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8. 1988年11月又下令禁止民眾集會和抗議示威1989年2月由於塞爾維亞共和國準備在23日通過憲法修正案加上南共聯盟中央解除了科索沃省共盟前省委主席弗拉西的南共聯盟中央委員職務阿族人掀起了再一次罷工浪潮從2月20日起,“特雷普查鉛鋅礦的1300名阿族礦工在井下靜坐提出反對修正1971年塞爾維亞共和國憲法此憲法加強了科索沃自治省在塞爾維亞共和國與聯邦的權力和地位);要求恢復弗拉西職務等政治要求。 此次罷工浪潮遍及該省十多個城市,使其經濟陷於癱瘓,民族關係緊張。 南斯拉夫政府於27日決定採取“特別措施”,大批軍隊和坦克開進該省首府,同時對罷工要求作出讓步,省委主席莫里納等人辭職。 罷工浪潮告一段落,但包括實行宵禁在內的“非常狀態”並未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