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許金木 (1959年5月16日 — ),高雄縣美濃人,就讀台南市協進國小,小學五年級時獲選為七虎少棒隊國手, 六年級時再獲選為巨人少棒隊國手, 外號「二齒」,當時隊上還有 徐生明 , 葉志仙 , 李居明 , 凃忠男 ,李文瑞,魏景林等好手。. 1971年美國威廉波特 ...

  2. 許金木 (1959年5月16日 — ),高雄縣美濃人,就讀台南市協進國小,小學五年級時獲選為七虎少棒隊國手, 六年级時再獲选為巨人少棒隊國手, 外號「二齒」,當時隊上還有 徐生明 , 葉志仙 , 李居明 , 凃忠男 ,李文瑞,魏景林等好手。. 1971年美國 ...

  3. 2022年10月3日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许金木 (1959年5月16日 — ),高雄县美浓人,就读台南市协进国小,小学五年级时获选为七虎少棒队国手, 六年级时再获选为巨人少棒队国手, 外号“二齿”,当时队上还有 徐生明 , 叶志仙 , 李居明 , 凃忠男 ,李文瑞,魏景林等好手。 1971年美国威廉波特球场上的世界少棒冠军赛中,许金木挂帅主投,第一局下半控球不稳,一人出局,连续二名球员上垒,此时中视转播员郭慕仪正在介绍第四棒超级球员 麦克林登 ,黑人小将麦克林登第一球即挥出一支三分本垒打,此后巨人队总教练方俊灵教练指示遇到麦克林登全以 故意四坏 球保送,巨人队则先追平比数,六局结束,双方3比3平手。

  4. 一局下美北隊兩人上壘的情況下麥克林登上場打擊台南巨人隊投手許金木刻意投出大壞球麥克林登卻仍然打出一支全壘打在接下的各局裡只要麥克林登一上場對方 捕手 就「遠離」本壘板,讓 投手 投出超級安全的四壞球保送。

    • 日治時期台灣棒球的發展(1897年~1945年)
    • 戰後復原及轉型期(1945年~1960年代)
    • 三級棒球狂飆時期(1970年代)
    • 業餘成棒主導時期(1980年代)
    • 職業化時期(1990年代)
    • 新世紀的挑戰(2000年代)
    • 參考資料
    • 外部連結

    台灣棒球運動的起源

    台灣的棒球運動源自於日本的殖民統治,而日本棒球運動則又受美國影響甚深。1872年(明治五年),一位名為霍雷斯·威爾森的美國人到日本「第一大學區第一番中學校」(2年後改名東京開成學校,為今東京大學的前身之一)擔任英語教師,課餘時便指導學生打棒球,為最早將棒球運動傳入日本者。1894年秋日本人中馬庚首度使用「野球」一詞取代原有的片假名音譯,並用在1895年發表的書名中。巧的是,這年也是日本統治台灣的第一年。中國民族主義者認為棒球運動是皇民化運動的措施之一。 日治初期,社會並不太安定,在台的日本人多從事相撲、劍道等防身的運動。1897年間,已經有駐台銀行職員開始玩起棒球,但只是投球與打擊而已,尚無完整的器材與攻守陣容。1906年3月,位於台北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次年改名為台灣總督府中學校,即今建國中學)在校長田中敬一的主導下,組成一支棒球隊,成為台灣史上第一支有史料可考的棒球隊。不久,同樣位於台北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也成立另一支棒球隊。當年春天兩支隊伍進行比賽,雙方戰成五比五平手,為台灣史上有正式紀錄的第一場棒球比賽。隨後,台北的成淵學校(今...

    初期的對外交流

    由於台灣的棒球運動日漸流行起來,日本本土的球隊開始興起一股來台進行友誼比賽的熱潮。1917年底,日本早稻田大學棒球隊率先到訪,共舉行八場比賽,戰績七勝一負。早稻田與台北球隊的比賽,平均每場有數千名觀眾入場,掀起最早的「野球熱高潮」。1918年日本法政大學也受邀來台,共進行六場比賽,戰績五勝一負。隨後的20年代和30年代,陸續有慶應大學、京都帝國大學、立教大學等球隊來台,讓台灣民眾得以欣賞高超的球技,對棒球運動的推廣極有助益。 1920年,一位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赫伯·韓特率領由大聯盟板凳球員及小聯盟球員組成的棒球隊來到台灣訪問比賽。第一場就以26比0的懸殊比數大勝台灣聯隊,其後六場比賽也是大獲全勝,讓台灣球迷首次見識到美式強力棒球的威力。

    能高團棒球隊

    在棒球傳入台灣的最初十餘年間,雖然發展得很快,但參與的都是來台日本人,人口佔多數的台灣人卻沒有任何參賽紀錄。據《台灣野球史》一書所述,台灣人打棒球的最早文獻記載,是1919年「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今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棒球隊的李、林兩位新進球員。 就在台灣本地人陸續觸棒球之際,遠在東部的花蓮正興起一股新的力量。1921年,一位住在花蓮港街(今花蓮市)的棒球愛好者林桂興,召集附近的原住民少年,組成一支「高砂棒球隊」,常與當地的日本人在「花岡山棒球場」舉行比賽,並逐漸打出名氣。 當時承包花蓮港、東部鐵路及臨海道路三項工程的日本旭組、櫻組兩家營造廠董事長梅野清太,找上花蓮港廳長江口良三郎,希望以棒球教化原住民。1923年3月,他們將這批球員帶入新成立的「花蓮港農業補習學校」(今花蓮高農),並以海拔3,262公尺的能高山為標的,將球隊重新取名為「能高團」。 1924年9月,能高團遠征西部。他們分別在基隆、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屏東與當地球隊比賽。除了台北三場與台南一場落敗外,其餘五場均獲得勝利。遠征西部的每場比賽,都能夠吸引眾多民眾觀戰,其中9月21日首戰台北高商時,現場球...

    社會組球隊的發展

    從1945年到1960年代之間,棒球運動是非常熱絡的,「呷飽看野球」(台灣話,「吃飽看棒球」的意思)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民聲杯棒球賽是台灣棒球史早期定期舉辦的棒球賽之一,主要是由台中的民聲日報所推動,第一屆於1951年(民國40年)5月22日到27日在台中水源地棒球場(即現今的台中棒球場)開打,共有來自全台各地共21支球隊參賽。此後,固定每年5月舉行,前後共舉辦了二十餘屆。民聲日報除了舉辦超過20年的民聲杯棒球賽之外,1966年(民國55年)也透過關係派人到日本邀請巨人隊到台中集訓,全省各地的球隊也都利用這個機會在場邊觀摩,可以說將台灣棒球帶入另一境地。1967年(民國56年)更請台東紅葉少棒隊到台中比賽,並舉辦大規模的少棒賽,對於1969年的台中金龍少棒隊的組成及奪冠是有些間接影響的。 在這段時間,除了民聲杯棒球賽外較重要的棒球賽會有:全國運動會、省運棒球賽、台北市市長杯軟式棒球賽、台北市銀行公會棒球賽、全省「華銀金像獎棒球賽」、全省「協會杯」及「金像獎杯」棒球賽、全省「主席杯」棒球賽。 這一時期也有很多棒球隊伍紛紛成立,如:石炭隊、台電隊、合庫棒球隊、糖廠棒球隊、鐵路局棒...

    學生棒球的發展

    最早恢復中等學校棒球比賽的是台北。1948年舉辦的第一屆中學棒球賽,分為初中組與高中組,共有13隊參加;隨後各地也陸續舉辦中學棒球比賽。首屆全省中學棒球賽則遲至1950年才舉行,初中組有13隊、高中組有19隊。當時主要的高中球隊有開南商工、高雄中學、南英商工、高雄商職、建國中學,及稍後加入戰局的台東農校等。 在少年棒球方面,台北市與台南市在1948年分別舉行第一屆學童棒球賽;隔年台中市與台東縣也跟進,其他縣市隨後也陸續舉辦學童棒球賽。 當時台北市的棒球運動沿續日治時期的熱潮,擁有最多數目的學童棒球隊。以第一屆學童棒球賽為例,全市二十五所國校中,除了單收女生的蓬萊國校之外,其餘二十四所國校都組隊參加。 在1948年舉辦的第一屆全省少年棒球賽中,以東園國校球員為主體旳台北市隊便一舉奪冠。在爾後五屆的賽事中,台北市就包辦了三次冠軍,成績傲視全台。後來升學主義日趨嚴重,首善之區的台北市受害最深,組隊參賽的學校數目逐年減少,到後來竟然只剩下個位數。於是,中南部各縣市便趁勢超越。

    紅葉傳奇

    紅葉少棒隊是位於台東縣延平鄉的紅葉國小所成立的一支棒球隊。1968年8月25日以七比零的懸殊比數擊敗由日本關西地方選拔出來的「日本少棒明星隊」,促成台灣於次年組成金龍少棒隊進軍美國賓州威廉波特的世界少棒大賽,從而開啟了台灣棒球史上的三級棒球時代。 但該隊於當年6月17日,即遭人檢舉自1967年4月起,多次以超齡學童冒名頂替報名參加少年棒球比賽。1969年,紅葉少棒隊副領隊胡學禮、教練邱慶成、管理曾鎮東因偽造公文書及行使偽造公文書罪,被台東地方法院各判刑一年,緩刑二年,為紅葉少棒隊的歷史留下不名譽的記錄。 由於紅葉國小位於偏遠山區,學生人數未滿百人,棒球隊實難以成軍。校方為了讓小球員能夠參加比賽,只好找未升學而留在村內協助農務的畢業生繼續打球。犯法行為雖不足取,但其動機是為了參與運動與爭取榮譽;同時由於紅葉隊的良好表現,使台灣掀起少年棒球的熱潮,在當時普遍獲得各界同情。

    金龍揚威

    就在紅葉少棒隊首次擊敗關西地方選拔出來的日本少棒明星隊的前一天,同樣出自關西地區,但只是一支地方性球隊的和歌山少棒隊剛剛獲得在美國賓州威廉波特舉行的世界少棒大賽冠軍。這項消息大大地鼓舞了台灣棒球界。1969年4月,中華全國棒球委員會決定7月下旬選派一支中華少年棒球明星隊,以參加世界少棒大賽的太平洋區聯盟代表權賽。 6月8日,中華全國棒球委員會選出正選14名球員,其中嘉義大同佔4名,台南立人佔2名,台南玉井、台北老松、嘉義博愛、台中大同、台中忠孝、台南永福、臺東新生、台東紅葉等隊各佔1名。 7月26日至28日,太平洋區代表權賽在日本東京舉行。中華少棒代表隊先以16:0擊敗關島代表隊,再以3A:0擊敗日本代表隊(西東京隊),奪得參加世界少棒大賽的代表權。 由於中華全國棒球委員會是第一次派隊參與美國少年棒球聯盟(習稱世界少棒聯盟)主辦的比賽,並不清楚該聯盟會章規定:凡參加世界大賽與各區代表權賽的球隊,不能每一個球員都是該地區或各國的明星球員。主辦太平洋區代表權賽的日本少年棒球聯盟,向中華隊領隊謝國城說明原委,並建議改名為地方性球隊。由於中華少棒代表隊集訓時全部球員的學籍都已寄讀在台中市...

    七虎夢碎

    1970年,棒球協會為避免全國明星隊落人口實,將全台分為北、中、南、東四個地區,各地區選派明星隊參與全國選拔賽,獲勝的球隊代表國家出國比賽。 在競爭最激烈的南部地區七縣市選拔賽中,嘉義縣聯隊勇奪冠軍,南部地區明星隊便以「嘉義七虎」為名。隊員除嘉義縣垂楊、大同、宣信、崇文等國小的球員外,尚有來自台南市立人、進學、永福,高雄市旗津及高雄縣旗山等國小的優秀選手。 在全國選拔賽中,擁有林華韋、盧瑞圖、蘇豐原等球員的七虎少棒隊擊敗擁有楊清瓏、江仲豪等球員的金龍少棒隊(第二代),獲得全國少棒賽冠軍。同年7月下旬,七虎隊參加遠東少棒錦標賽,擊敗菲律賓、日本而獲得遠東區代表權,再次進軍威廉波特的世界少棒大賽。在8月的世界少棒賽中,七虎隊不幸在第一場比賽敗給尼加拉瓜隊而與冠軍絕緣,最後只得到第五名。 七虎少棒隊未獲世界冠軍而無法進入台北華興中學,後來被屏東美和中學吸收,自此開啟青少棒乃至青棒「南美和、北華興」的長期對抗局面。

    巨人榮光

    1971年,棒球協會將全國地區代表隊由四隊增為八隊,其中北、中、南三個地區各有兩隊,東部地區及金門各一隊,各地區的代表隊仍以明星隊方式選拔。 實力最強的南部地區七縣市選拔賽由台南市獲勝,組成以「台南巨人」為名的南部地區第一明星隊,陣中擁有許金木、涂忠男、李居明、徐生明、葉志仙等球員。在全國選拔賽中,巨人隊擊敗台中金龍隊(第三代)獲得冠軍,並取得國家代表權。 1971年的遠東區少棒賽首次在台灣舉行,巨人隊台北市棒球場連勝菲律賓、日本兩隊,取得世界少棒大賽的遠東區代表權。 8月24日至28日,第25屆世界少棒大賽在美國賓州威廉波特舉行。台南巨人少棒隊首戰代表拉丁美洲區的波多黎各球隊時以7:0獲勝,第二場再以11:0大勝代表美西區的夏威夷球隊。決賽的對手是代表美北區的印地安納州蓋瑞城隊,陣中有一位投打俱佳的洛伊德·麥克林登,曾在美北區的十二場選拔賽中,投出過無安打比賽,更揮出六支全壘打。 巨人隊投手許金木在一局下美北隊兩人上壘的情況下,刻意投出大壞球給麥克林登,沒想到卻被他打出一支全壘打,因而陷入苦戰。在接下的各局裡,只要麥克林登一上場,巨人隊捕手就「遠離」本壘板,讓許金木投超級安全的...

    1980年代以前的成棒

    中華成棒隊自1954年亞洲棒球錦標賽(簡稱亞錦賽)開賽後,便始終未曾在這項比賽中缺席。至1975年的第十一屆亞錦賽為止,僅獲得2次亞軍、6次季軍,成績遠遜於7冠4亞的日本隊與3冠5亞2季的韓國隊。 在全球性的世界棒球錦標賽(現已改名為世界盃)方面,中華隊從1972年的第二十屆開始參賽,至1976年的第二十四屆為止,參加的四屆比賽中,最佳名次僅為1973年第二十二屆的第五名,成績不算理想。而在另一項全球性的洲際盃棒球賽方面,中華隊從1973年的首屆便開始參賽,1977年又參加第三屆比賽,兩次均獲得第七名,也無足以倣人之處。 從1976年開始,台灣的棒球生態起了重大的變化。第一代金龍少棒隊球員已經高中畢業,並依照教育部的政策以「體育保送生」身份進入大學就讀,為大專棒球界注入新的活力。這一年參加世錦賽的國家成棒代表隊20位成員中,就有高達11位是大專學生,打破以往國家代表隊主要由企業球隊成員組成的慣例。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學生球員多半是三級棒球出身,擁有紮實的技術根基,只是年紀還輕,實力尚未能充分發揮而已。 1970年代末期,由於會籍問題,中華隊不僅無法參加世錦賽、洲際盃,連亞錦賽也...

    成棒重返世界舞台

    經過長期的努力後,會籍問題終於在1980年代初期獲得解決,中華隊改開始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重要國際賽事(但中文隊名未變)。 1982年9月的第二十七屆世錦賽,是中華成棒隊重返國際舞台的第一場比賽。為了打響這重要的第一炮,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理事長嚴孝章推動了一套極為嚴謹的選拔制度與賽前集訓。比賽結果不負眾望,以六勝三敗的總成績獲得參賽史上最佳的第四名,僅次於傳統棒球強國韓國、日本與美國。 1983年7月的第六屆洲際盃,中華成棒隊在複賽中以十三比一大勝超級強隊古巴,震驚世界棒壇。雖然在準決賽以一比二不敵美國隊而屆居季軍,卻已是參加該項賽事以來的最佳成績。

    第一個亞洲冠軍

    同年9月的第十二屆亞錦賽,也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亞洲區代表權的爭奪戰。雖然韓國隊已於前一年的第廿七屆世錦賽獲得冠軍,自動取得奧運參賽權,但為了爭奪亞錦賽停賽多年後的「亞洲第一」榮譽,依然派出「國寶」宣銅烈領軍的豪華陣容。 結果中華隊在最後一場打到延長賽的第十一局,才以三比二辛苦擊敗韓國隊。由於兩個循環賽合計中、日、韓三隊同為五勝二負,依大會規定並列為冠軍。休息三十分鐘以後,中華隊立即迎戰以逸待勞的日本隊,以決定奧運代表權。前一場已經投了八局的名投手郭泰源,再度上場擔任先發。 這場比賽雙方演出精彩的投手戰,互相壓制對方的打擊群。到了第九局下半,曾在第二循環漏接關鍵的一球而使得日本隊輸給中華隊的一壘手趙士強,揮出左外野的「再見全壘打」,使中華隊以一比零擊敗日本隊。在這屆比賽裡,中華成棒隊不僅拿到第一個亞洲冠軍,也順利贏得第一個奧運參賽權,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成就。

    成立職棒

    1990年3月17日,在兄弟飯店董事長洪騰勝的主導下,成立了「中華職業棒球聯盟」,使得中華民國繼日本、韓國之後,成為亞洲第三個正式成立職業棒球運動的國家。台灣的棒球運動自此進入另一個全新的多元發展階段。 第一場職業棒球比賽在台北市立棒球場開打,由兄弟象隊出戰統一獅隊,結果獅隊擊敗象隊獲得台灣職棒史上第一勝,統一獅投手杜福明是第一位勝投的投手,當天另一場比賽,三商虎隊投手涂鴻欽擊敗味全龍隊並成為第一位寫下完封勝的投手。 中華職棒開打後的數年間,台灣的棒球運動呈現出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球員的待遇提高,在生活無慮之下,有更強的意願在球場上拼鬥,比賽因而更為精彩。而大批球迷湧進球場觀戰,新聞媒體也大幅報導,使得球員的社會地位提升,儼然成為青年朋友崇拜的對像,從而掀起一片前所未有的棒球熱潮。

    奧運銀牌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中,棒球第一次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在頂尖好手紛紛加入中華職棒聯盟的狀況下,該屆的中華成棒隊可說是重返國際棒壇十年來最弱的一支國家代表隊。然而在將士用命之下,戰績卻是最為煇煌。 中華隊在預賽以五勝二負的成績獲得晉級。準決賽對上日本時,以五比二獲勝,拿到史上第一次奧運決賽權。決賽雖以十一比一慘敗給如日中天的古巴隊,但仍獲得銀牌。這是繼「亞洲鐵人」楊傳廣在1960年羅馬奧運會獲得十項運動銀牌後,中華民國再次拿到的一面銀牌。

    職棒醜聞

    1996年6月,中華職棒開始傳出有球員涉嫌簽賭及打假球的情事,其後又發生五名職棒球員被黑道份子夾持質問事件,風暴逐漸擴大,檢調單位也開始進行調查。1997年1月起,陸續有涉案球員遭到收押。5月22日,台北地檢署正式以詐欺、背信及賭博等罪嫌,起訴十三名球員,隨後又有多名球員及職員遭到起訴。9月10日,台北地方法院宣判,起訴到案的三十六人中,卅四人被判有罪。 雖然遭判刑者均提起上訴,但對職棒大環境的傷害已經造成。1998年9月15日,涉案球員最多,也受創最深的時報鷹宣布解散。 在這段期間,許多球迷認為受到欺騙,紛紛遠離球場,造成比賽觀眾人數銳減,各球團財務狀況也因而出現危機。其間雖有新的職棒組織台灣大聯盟的成立,但只能造成短暫的熱潮。在整體市場不昇反降的情況下,兩聯盟只能陷入惡性競爭,不僅球隊經營困難,更嚴重影響到棒球生態的正常發展,使得台灣職棒進入前所未有的黑暗期。 由於不堪長期虧損,1999年11月8日,三商虎隊宣布解散。 因接手味全的頂新集團魏應行想要解散三年霸的味全龍,球迷在12月12日發起「棒球迷大遊行」,在中正紀念堂表演行動劇、呼口號,並在下午二時出發前往立法院及監察院向...

    挑戰大聯盟

    美國職棒大聯盟的規模與薪資雖然舉世無匹,但自從1974年譚信民以日本職棒研究生身份前往打過短暫的小聯盟比賽後,便始終沒有台灣球員問津;相形之下,前往日、韓打球者卻絡繹不絕。究其原因,除了地緣因素、文化隔閡、兵役問題外,美國職棒多達四級以上的小聯盟系統往往令人望之卻步。 然而大聯盟終究是棒球世界的殿堂,總是會有人無怨無悔的追求夢想。 1999年1月,陳金鋒以野手身分加盟美國職棒洛杉磯道奇隊。先是在小聯盟高階1A級的聖伯納迪諾奔馬隊歷練,2000年晉升到2A級的聖安東尼奧教會隊,2001年先降回1A級的維洛海灘道奇隊,再升回2A級的傑克森威爾太陽隊,2002年晉升到3A級的拉斯維加斯51區隊。 2002年9月14日,陳金鋒終於代表大聯盟洛杉磯道奇隊上場比賽,成為台灣首位登上大聯盟的球員,但後來並無特別傑出的表現,只能在大聯盟與3A級球隊之間浮沈。 接著曹錦輝、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倪福德也紛紛在大聯盟現身。

    主辦世界盃

    2001年11月,第三十四屆世界盃棒球賽在台北天母棒球場開打,是台灣首次主辦的世界性棒球比賽。在分組預賽中,中華隊獲得六勝一負的佳績,以分組第一晉級。中華隊接著在八強賽以二比一擊敗荷蘭隊,但卻在四強戰以一比四敗給美國隊,最後三比零擊敗日本隊,在自家球場贏得季軍。 這屆比賽本地球迷的反應熱烈,分組預賽曾在澄清湖棒球場出現單場二萬三千名觀眾的紀錄,顯現台灣人民對棒球信心已稍有回昇。而原本默默無名的投手張誌家,在這次比賽裡連勝日、韓兩支強敵,一炮而紅,成為民眾的偶像。 在世界盃棒球賽的帶動下,獲選較多國手的中華職棒票房呈現復甦的景象,而台灣大聯盟則下滑很多,兩聯盟之間的勝負趨於明顯。經由體委會及球壇人士的協調,2003年1月13日在陳水扁總統的見證下,兩聯盟八隊合併成為單一聯盟六隊,並定名為「中華職棒大聯盟」。

    重返奧運

    2003年10月底,第廿二屆亞錦賽在日本北海道札幌舉行,由兼具雅典奧運會棒球項目會外賽的功能,因此備受矚目。而中華成棒隊已連續兩屆無緣參加奧運會,更是有輸不起的壓力。 中華隊首戰就面對關鍵對手韓國隊,在苦戰十局後,以五比四獲勝。雖然第二天以零比九慘敗給名投手松坂大輔領軍,擁有松井稼頭央、城島健司、福留孝介等名將的日本隊,但因為韓國隊在最後一天也敗給日本隊,所以中華隊獲得亞軍,並且取得雅典奧運會代表權,重返睽違十二年之久奧運殿堂。 不過欣喜之餘,也令人驚覺中華隊與日本隊之間,委實存在著難以跨越的實力差距。 2004年8月的雅典奧運會棒球比賽項目,原本各方預期古巴、日本、加拿大為前三強隊伍,中華隊則與澳洲、荷蘭爭奪剩下一席的四強空位。 可惜中華隊卻以四比五輸給義大利,儘管贏了澳洲和荷蘭,仍然以總成績三勝四負,在八個參賽隊伍中排名第五,無緣參加複賽。

    高正源,《東昇的旭日—中華棒球發展史》,民生報出版,1994年6月。
    蘇錦章,《嘉義棒球史話》,聯經,1996年7月。
    謝仕淵、謝佳芬,《台灣棒球一百年》,果實,2003年8月。
    曾文誠、盂峻瑋,《台灣棒球王》,我識,2004年6月。
  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天祿 (1910年12月24日—1998年8月13日), 臺北廳 大稻埕 (今 臺北市 大同區 延平北路北門口)人,妻為樂花園戲班女兒陳氏,是知名 布袋戲 操偶藝師,也曾客串數部 電影 演出,如:《 戀戀風塵 》、《 悲情城市 》、《 戲夢人生 》、《 一隻鳥仔哮啾啾 》、《 少年吔,安啦! 》。 生平 [ 編輯] 成長背景 [ 編輯] 1910年12月24日(農曆11月23日),李天祿出生於 日治臺灣 的台北廳大稻埕區北門口街(今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北門口),父親許金木,母親李哖。 李天祿8歲即學習布袋戲這項才藝。

  6. 《戲夢人生》 (英語: The Puppetmaster )是一部於1993年上映,由 侯孝賢 執導的 台灣歷史 傳記 電影,該電影描述了臺灣國寶級 布袋戲 大師 李天祿 的早年生涯,從1909年到1945年期間 台灣日治時期 的歲月展開的背景。 《戲夢人生》被視為侯孝賢以台灣歷史為主題的三部曲的第二部,其前為《 悲情城市 》(1989)及接續《 好男好女 》 (1995),被合稱為台灣三部曲 [1] 。 電影以結合 劇情片 與 紀錄片 的創新形式,以及較過去更簡約的大膽敘事手法,被多數影評家認為《戲夢人生》是世界電影的傑作。 在 英國電影協會 於2012年舉辦的《 視與聽 》投票中,七位評論家和三位導演將其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2] 劇情簡介 [ 編輯]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