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以下再針對月經各時期的特點,做重點說明: 每個女孩子從出生後,卵巢中就有許多尚未成熟的初級卵泡,到青舂期卵泡成熟之後,平均二十八天就會排出一個成熟的卵子。 1.menstrual phase (月經期): 腦下垂體前葉 ( Anterior pituitary)釋放FSH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促濾泡成熟激素),卵巢濾泡開始成熟,除了基底層外,血液及子宮內膜脫落的組織由陰道排出,就是月經。 2.follicle stage (卵巢濾泡期、子宮內膜增生期): FSH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促濾泡成熟激素)繼續分泌,在排卵前24小時下降;; LH ( luteinizing hormone 促黃體生成素) LH分泌至最高峰。

  2. 本文教大家如何利用簡單數學公式,或是安全期推算日曆來預測女性排卵日,用以增加受孕機率,或是避孕。 本文中提供3種單張,可以下載列印參考:1.【衛教說明】如何計算女性安全期、排卵日、危險期月曆法? 2. ★24~40天月經週期的受孕危險期、排卵日期、安全期推算日曆法★(彩色列印版) 男性精子在女性生殖器內,精蟲的壽命一般可活72小時(3天)。 而女性的卵子在排出後24小時,即失去活力。 女性月經推算法:有分【月經規則】及【月經不規則】‧. 目前推算排卵期最簡單主要的方法有三種: 1.經期推算日曆法:依月經週期推算排卵期。 2.基礎體溫表:由BBT測出排卵期。 3. 子宮頸黏液法:依週期間的生理變化推算排卵期。 以上三者可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

  3. 其他人也問了

  4. 女性生育荷爾蒙血液檢查指標. 內分泌指數,血液抽血檢查。. (月經週期第2~3天). 撰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1.濾泡刺激激素(FSH)<10;2.黃體刺激激素(LH)<10;3.雌激素(E2):<60—200>;4.泌乳激素(PRL)<26;5.子宮內膜異位症指數 ...

  5. 1.預測下次月經來臨日期月經週期表低溫期結束後會有14天高溫期第15天若溫度下降則表示月經將來臨。 正常排卵性女性會有基礎體溫雙向圖出現。 門診個案:排卵性女性基礎體溫雙向圖例。 2.預測是否已經懷孕? 如果懷孕,則黃體素持續分泌,使體溫持續上升不會下降,若高溫期持續上升16天以上,就有可能有懷孕傾向。 以clomiphene荷爾蒙誘導排卵,若成功受孕,高溫將維持18天以上,表示有高懷孕機會。 門診個案:成功懷孕女性的基礎體溫,將會維持18天以上高溫。 3.計算出月經週期危險期,把握排卵日行房,增加受孕機會。 卵子的生命約24小時,精子的生命約72小時。 女性排卵日一般發生在下次月經來潮以前14天加2天及減2天。 低溫期的最後1天就是排卵日,隔天體溫就會上升。

  6. 此基礎體溫表由楊麗姝醫師製作提供此為PDF檔案若無法閱讀請至官網下載Adobe Reader軟體) 如何測量基礎體溫及製作基礎體溫表楊麗姝醫師在首頁 > 健康醫療館 > 中醫不孕症科 > 懷孕生殖醫學中有文章說明。 MEMO版本有設計MEMO月經規則、月經不規則的記事空白區塊,讓您有空間計算預測排卵日。 PS:有網友反應IE瀏覽器,檔案無法開啟,解決方法為,此檔案請先下載到自己電腦中,點2下開啟執行檔,檔案會解壓縮到電腦中。

  7. 底下簡介前三種: (一)卵巢 (ovaries):製造卵子及性激素。 1.女性的卵巢會製造卵子及性激素。 2.緊臨骨盆腔的側壁,而藉許多結締組織韌帶固定其位置。 3.每個卵巢被一層生殖上皮覆蓋,在該層覆蓋物具有小的像囊狀的結構,稱為卵巢濾泡 (ovarian follicles),這些濾泡歷經幾個不同的發育階段。 Primordial fojlicle→primary follicle→secondary follicle→Graafian follicle. 4.排卵後,Graafian follic濾泡萎縮而變成黃體 (corpus luteum)。 5.初級卯母細胞以及包圉它的顆粒細胞 (granulosa cells)構成濾泡 (follicle)。

  8. 本方用於呼吸困難為主訴,痰比較少,兼有氣鬱之支氣管喘息。 一般以腹力弱,而下部不甚緊張,僅稍有胸協苦滿,喀痰不多,呼吸困難,而兼有神經症者為目標。 方中麻黃能發汗去風寒,治喘咳;杏仁去胸內水毒,並與麻黃協力,治風痰喘咳; 陳皮順氣消痰,乃鎮咳袪痰劑;厚朴亦為袪痰劑,降氣逆,並治喘;蘇葉發表袪風寒,並與厚朴共同下氣;柴胡去表裏之熱,遂胸協之邪;甘草則調和諸藥,並緩和急迫。 PS: 「本資料由楊麗姝醫師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 http://www.doctoryang.info. 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www.doctoryang.info/health_detail.php?id=2420. 本文的作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