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頂樓加蓋 是建於 大廈 的 天台 之上的 建築物 ,見證了昔日住屋供應緊張的狀況在香港大多數的頂樓加蓋都是非法興建而且都在政府清拆的行列裡不過到現在仍然有不少 草根階層 的市民仍在頂樓加蓋居住。 這些住客有部份是 業主 ,以較市價為低的價錢購入單位,亦有部份人士只是租客。 頂樓加蓋不論是售價或租金都較其他樓層為低,一方面有可能因為它們是非法,但另一方面, 夏日 的炎熱和 冬天 的寒冷亦使其他可以負擔較佳質素樓宇的人作其他選擇。 安全問題亦是頂樓加蓋的一大問題。 在2006年平安夜晚上八時,在 土瓜灣 就一所頂樓加蓋由於天氣乾燥及 滅火 設備不足而使 火災 迅速惡化。

  2. 干欄式建築,又稱干欄屋、高腳屋、吊腳、棚屋,是一種特色民居建築,其特點是「編竹苫茅為兩重,上以自處,下居雞豚,謂之麻欄」,盛行於東南亞、馬達加斯加、台灣、中國南部、海南、日本等的地區。

  3. 干欄式建築. 干栏式建築 ,又稱 干欄屋 、 高腳屋 、 吊腳 、 棚屋 ,是一种特色民居建筑,其特点是“编竹苫茅为两重,上以自处,下居鸡豚,谓之麻栏”,盛行於東南亞、馬達、台灣、中國南部、海南、日本等的地区。. 其種類雖有高架式、高床式 ...

  4. 臺灣建築在每個時代的建築造型、風格、結構與功能,及其所展現出的社會、文化、宗教、政治、經濟、藝術等意義與內涵非常多元豐富。 以台灣歷史上各種具體建築案例等層面來觀察分析,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的浮腳式(干欄式)建築。 原住民建築是台灣南島語系建築。

    • 沿革
    • 建築設計
    • 外部連結

    1872年(同治11年),來自加拿大的馬偕牧師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隨即租下一間原預備做為馬廄的房子,以此傳教。由於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1873年5月時,馬偕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 1875年1月29日,加拿大長老會派華雅各醫生(Rev. J.B. Fraser, M.D.)夫婦抵達臺灣,並撥款於淡水興建兩棟寬敞的宣教師宿舍供給馬偕一家和華雅各一家居住。該建築物是由馬偕親自設計督工,建材由廈門購入。馬偕博士後來還在建物後方加蓋「讀書樓」作為讀書研究和,此外該建築因大量蒐藏文物而成為臺灣第一座私人博物館。 由於華雅各夫人於1877年10月4日病逝,不久,華雅各醫生帶著兩個女兒回國,其住所則改為教士會館使用。馬偕故居則成為馬偕一家的生活住所,也作為馬偕開拓宣教、醫療與...

    與教士會館、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風格相似,馬偕故居以英國殖民地復興風格設計,並以西斑牙式的白堊孤廊為主要特徵,因有著白色牆體而被暱稱為「馬偕的小白宮」。其建築平面呈正方形,建築平面採用三面拱廊,內部則以中央走廊左右對稱。屋架為杉木,迴廊屋架略低於室內,因此屋頂有高低二階,壁體為磚石構造,並設有高台基、高挑高屋頂空間及通氣孔。住處後方天井廚房上方則建立二層之讀書樓,作為私密研究空間使用。該建築物能夠展望淡水河和觀音山景觀。建築形式反映出外國人在面對臺灣地理因素時生活住所的考量。

    馬偕故居 -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馬偕故居 - 真理大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馬偕故居 - 淡水維基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沿革. 黃輝煌為水頭黃氏長房五樹派下十九世,早年因在 印尼 巴厘巴板 發現石油則前往該地經商而致富,1930年,黃輝煌匯了12,000銀元返鄉,並委請 福建 匠師陳南安、傅允評和傅允賀設計建造洋樓 [5] 。. 其建築為三塔壽洋樓,共裝飾融合了閩南、南洋和西方的 ...

  6. 由陳傳宗建築師事務所與 紐約 白派 建築 大師 理查·麥爾 規劃設計,主結構為 鋼骨構造 ,外觀風格獨特,使用光度高達九成的 德國 interpane超白節能玻璃、玻璃 帷幕 及白色圓柱,為臺灣少見純白建築 [2] 。 高31層,127.2公尺,共計43戶,且在31設有宴會廳。 [3] 公共空間 [ 編輯] 公共空間部分擺放許多 藝術 作品,皆由理查·麥爾親自尋訪世界知名 藝術家 所獲。

  1. 其他人也搜尋了